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行業「測温計」到生態「導航圖」,手回集團-南開大學金融學院發佈第六期《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

2025-10-24 23:29

(來源:分子實驗室)

六年追蹤,解碼健康與養老保障新趨勢

手回集團與南開大學金融學院聯合發佈第六期《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這是雙方自2019年起連續6年對我國健康與養老保障體系的深度追蹤。從健康險普及到養老第三支柱政策落地,從產品供給創新到服務體系升級,這份報告不僅記錄了行業變遷,更成為衡量保障水平的「科學標尺」與指引未來的「導航地圖」。

  • 本次發佈會聚焦「深化多層次保障,健康險與養老第三支柱協同發展」,匯聚了監管機構、高校、保險企業、產業資本等多方力量。核心成果顯示:

  • 2024年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總指數為0.54,其中健康險指數0.62,養老保障指數僅0.47,養老保障成為明顯短板;

  • 商業健康險規模突破9700億,醫療險與重疾險首次「並駕齊驅」;

  • 養老第三支柱佔比僅6.3%,與美國35%的水平差距顯著,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多位嘉賓共識指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填補醫療養老缺口,需政企學協同發力——政策層面推動醫保與商保數據互通,產品層面創新分紅型、長期型保障,服務層面構建「保險+醫養」生態,科技層面賦能效率提升,最終實現「從支付到服務」的全鏈條保障升級。

第六期《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核心洞察

南開大學衞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教授現場解讀報告,從「多層次醫療保障」「養老金融」「居民需求」「指數結果」四大維度,揭示行業現狀與未來方向。報告數據涵蓋2024年全年(宏觀數據+微觀調研),為行業提供「現狀剖析+未來預測」的雙重價值。

1. 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結構轉型進行時

(1)基本醫保:參保穩定但居民端承壓

  • 參保規模:2024年底基本醫保參保人數13.27億,總體參保率穩定,但「結構分化」明顯——職工醫保參保人數穩步增長,居民醫保連續3年下滑。

  • 核心原因:居民醫保「自願參保」屬性,受經濟下行影響,部分居民因「收入壓力」放棄參保;居民醫保保障水平有限,尤其對「一老一小」(老年人、未成年人)的覆蓋不足,難以滿足高需求。

  • 政策應對:2025年《醫療保障法》將出台,從「自願參保」轉向「應當參保」,強化強制性;探索「個人賬户家庭共濟」(職工醫保個人賬户可支付父母、子女的居民醫保保費),湖南省已率先允許「工會會費繳納家屬居民醫保」,未來將逐步推廣。

(2)商業健康險:規模突破,結構拐點顯現

  • 保費規模:2024年商業健康險保費達9774億,人身險、財產險公司共同發力,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 結構變化:醫療險與重疾險首次「並駕齊驅」——過往重疾險佔比70%-80%,2024年兩者差距不足100億(部分統計口徑下醫療險已超重疾險),標誌着「醫療保障需求」從「一次性賠付」轉向「報銷型保障」,與居民「高頻醫療支出」需求匹配。

  • 細分領域表現:

    惠民保:全國170余款產品,規模180-200億,雖體量有限,但為商保「試水」——通過「低門檻、廣覆蓋」積累數據,為后續產品創新(如「惠民保+百萬醫療」組合)奠定基礎;2024年8月金融監管總局出臺《城市商業醫療險規範》,進一步明確惠民保的「補充定位」,避免與基本醫保重疊。

    重疾險:進入「瓶頸期」,參保人數約2億,過去依賴「儲蓄性、投資性」的銷售邏輯受利率下行衝擊,行業開始探索「分紅型重疾險」「重疾險+創新葯附加險」,彌補傳統產品的不足。

    百萬醫療險:需與「商保目錄」協同——2024年6月國家醫保局、衞健委聯合發佈「商業健康險目錄」,突破基本醫保支付限制(即「三除外」:商保目錄內藥品不受基本醫保「支付範圍、限定條件、報銷比例」限制),解決「醫院不敢用、客户用不上」的痛點(如黑龍江曾出現「商保報銷藥品因基本醫保限制無法使用」的輿情,未來將通過「商保目錄」徹底解決)。

2. 養老金融:第三支柱亟待破局

(1)三支柱失衡:差距顯著,空間巨大

中國養老三支柱與美國對比(2024年數據):

(2)養老金融的三大方向

  • 養老金金融:聚焦三支柱協同,重點探索「二、三支柱銜接」——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模式」(專業、長期)可複製到個人養老金,解決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不確定」的痛點;針對中小企業「無企業年金」的問題,研究「企業年金政策與第三支柱政策融合」,擴大覆蓋範圍。

  • 養老服務金融:突破「單一保障」,提供「理財+服務」——如老年人財產分割信託、防詐騙諮詢、養老院選擇建議等,解決「有錢無服務」「財產安全」等痛點;南開大學與天津市國資委合作「養老金融智能化管理課題」,通過AI構建「老年客户畫像」,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

  • 養老產業金融:金融業支持養老產業發展,如銀行投資養老機構、保險資金佈局養老社區(大家保險、泰康等),通過「重資產+輕運營」模式,實現「產業與金融」的聯動。

3. 居民需求調研:從「保額」到「服務」的升級

朱銘來教授團隊聯合小雨傘、創信保險,通過線上線下調研,梳理出居民健康養老保障的核心需求:

(1)健康險需求:關注「實用性」,惠民保與百萬醫療互補

  • 核心關注點:消費者最關注「免賠額(72%)、賠付比例(68%)、覆蓋範圍(65%)」,其次是「保額高低」,體現「性價比優先」的選擇邏輯。

  • 產品關係:惠民保與百萬醫療並非「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惠民保「低門檻、低保障」,適合「健康異常、年齡較大」的羣體;百萬醫療「高保障、高免賠」,適合「健康人羣」,兩者覆蓋不同需求,未來將形成「階梯式保障」。

(2)養老需求:50歲以上是「薄弱環節」,服務需求大於資金需求

  • 羣體差異:25-50歲人羣的養老保障水平較高(收入穩定、購買能力強),25歲以下(收入低、意識弱)、50歲以上(健康風險高、保費貴)保障不足,尤其50歲以上人羣,失能、護理需求強烈,但商業保障覆蓋有限。

  • 需求核心:68%的家庭表示「願為健康管理、醫療照護服務付費」,超過「單純的資金需求」——居民擔心「老了有錢但沒人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服務」是最大痛點,這要求行業從「支付端」轉向「服務端」,構建「資金+服務」的閉環。

(3)認知差異:教育水平與保障意識正相關

高學歷人羣的健康養老保障水平顯著高於低學歷人羣,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健康險認知度全國領先(高於北京、廣州、深圳),成為「創新葯與商保協同」的試點首選,這與當地經濟水平、教育程度、醫療資源密切相關。

4. 指數結果:養老保障成明顯短板,需長期優化

(1)總體指數:0.54,健康險優於養老險

2024年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總指數為0.54(滿分1),其中健康險指數0.62,養老保障指數0.47,養老保障是「明顯短板」,反映出「養老金融發展滯后於健康保障」的現狀。

(2)指數波動:正常現象,需長期追蹤

指數並非「持續上升」,近年出現小幅波動(如2022年0.48,2023年0.5,2024年0.54),主要受政策調整(如「報行合一」)、經濟環境(居民收入增速)、市場變化(利率下行)影響,屬於正常現象。朱銘來教授強調:「指數需10年以上周期才能驗證長期趨勢,只要整體向好,短期波動無需過度擔憂。」

(3)核心結論:養老第三支柱迫在眉睫

養老保障水平低的核心原因:一是二、三支柱發展不均,覆蓋率低、保額差異大;二是羣體分化明顯,50歲以上、低學歷人羣保障不足;三是居民長期保障意識薄弱,對養老金融的認知度有待提升。未來需通過「政策引導+產品創新+服務整合」,推動養老第三支柱加速發展。

嘉賓發言精華:政策、市場與技術的三維破局

範小云(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度量是管理的起點——指數背后的學術支撐與行業責任

範小云院長回顧了指數6年的發展歷程:「2019年南開百年校慶時首次發佈,如今已成為行業的‘導航系統’。管理大師德魯克説‘無法度量就無法管理’,健康養老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學度量為基礎。」

學院科研與人才佈局

  • 組建國內頂尖健康養老科研團隊: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在健康與養老保險領域集聚了國內最多的專業人才,依託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養老與健康保障研究所等機構,承擔國社科、教育部等國家級課題20余項,政策建議獲國務院醫改辦、國家醫保局等部門認可。

  • 強化產學研融合:新增科技保險、技術轉移(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碩士項目,推動「學術研究-政策建議-產業實踐」閉環,尤其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將「養老金融」作為核心方向,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

行業挑戰與破局思路

當前行業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社保基金可持續性承壓,居民對養老保險的信心需進一步鞏固;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影響商業保障的購買能力;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破局需「政企學合力」:政府出臺配套政策,學界提供理論支撐,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服務,共同攻克重點難點問題。

田鴻榛(復星保德信人壽黨委書記):養老金融的「新範式」——產品+生態的協同

田鴻榛總以《長壽時代養老金融的新範式》為主題,結合復星保德信的實踐,提出「保險產品+生態+服務」的核心思路:「美國第三支柱佔比30%,中國僅6.3%,差距就是空間。」

市場趨勢與客户需求

  • 人口結構倒逼變革:2024年60歲以上人羣佔比超1/5,家庭規模從1973年的4.73人降至2.6人,少子化、家庭小型化衝擊傳統養老模式;2020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首次出現「當年結余為負」,第一支柱壓力顯著,二、三支柱需加速補位。

  • 客户需求升級:調研顯示,居民對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從「保本增值」轉向「現金流+服務」——既需要「定期領取的養老金」,也需要「健康諮詢、陪診、護理」等配套服務,「有錢無服務」是核心焦慮。

復保方案:股東資源賦能生態

  • 產品創新:主打「分紅型養老年金」,在保證收益基礎上提供浮動收益,適配利率下行趨勢;探索「重疾險+創新葯專項保障」,解決「未來中老年使用創新葯」的需求。

  • 生態佈局:依託復星集團「健康、快樂、富足」三大板塊,構建五大生態:健康端提供護理、名醫導診服務;康養端全國佈局7大養老社區,精細化運營(如7000+菜品庫、24小時醫療支持);旅居端鏈接地中海俱樂部等全球資源,提供「養老+旅行」服務,打造「與衆不同」的養老體驗。

王修文(北京人壽總經理):健康險高質量發展的「三個支點」——普惠、特色與服務

王修文總聚焦健康險,分享北京人壽的實踐。

市場方面:近兩年行業商業健康險保費規模均在9000多億徘徊,保費佔比不足20%。商保支付佔衞生總支出比例僅4%左右,創新葯支付商保佔比不足10%,健康險市場藴藏巨大的增量空間。

新政機遇與行業痛點:

監管導向明確:三季末下發的《推動健康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全人羣、全生命周期的全覆蓋,鼓勵開發分紅重疾險、長期醫療險」導向,讓健康險更普惠、更有獲得感、更持續。倡導健康險與醫藥產業的協同,允許健康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定價突破傳統限制,為行業創新提供更大空間。

行業痛點待解:醫療險與重疾險作為主要健康險險種,發展面臨挑戰。醫療險以短期為主、續保不穩定,40%左右的行業賠付率偏低;重疾險佔比從2020年超60%比例降至2024年的40%左右,下滑明顯。利率下行導致長期重疾險「低槓桿性」劣勢凸顯;失能、護理險當前保費僅佔健康險市場的10%左右,市場供給以及業務規模明顯不足。

實踐路徑:三大支點破局

普惠先行:2020年北京人壽推出「京惠保」,首年覆蓋150萬人;連續多年作為唯一一家新公司參與「北京普惠健康保」共保體,最近一次「北京普惠健康保」項目總承保人數突破430萬人,后續需重點關注「一老一小」承保。

特色突破:公司與小雨傘合作「大黃蜂重疾險」,聚焦少兒市場,以保早、保小、保充分為產品目標,目前0-4歲客户、終身保障佔比均在80%以上,件均保額超40萬,遠超行業均值;公司聯合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開展「白血病復發研究」,探索「白血病復發險」開發,謀求細分領域突破。

服務聯動:2022年公司成立康養科技公司,入股康養中心,開發「京康歲悦」護理險,提供5年護理金對接養老社區服務;探索「醫保數據+商保直賠」新模式,推出「好藥無憂保」產品,覆蓋124種腫瘤特藥、 428種品牌原研藥,實現「數據直通、報銷快賠」。

王修文總最后強調,近期出臺的《推動健康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新政十分利好健康險發展。行業在豐富產品供給的同時,需更加重視服務體系建設,這是健康險高質量發展關鍵。「保人健康」作為健康險的新使命,健康險讓更多人「買得到、付得起、用得好」是行業持之以恆的努力方向,「服務有温度、保障有厚度、發展有韌度」的健康險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值得期待。

鄭常勇(大家保險集團臨時財務負責人、養老險黨總支書記):城心養老的「稀缺價值」——養老第三支柱的實踐

鄭常勇總以大家保險的「城心養老」模式為例,解讀養老第三支柱的落地路徑:「養老不是‘偏遠地區建社區’,而是‘近醫院、近子女、近人間煙火’——這是客户的真實需求,也是我們的核心優勢。」

養老戰略:負債端+投資端+生態端聯動

  • 生態端:打造「城心醫養+旅居+居家」三大產品線,全國14城佈局16個城心社區,近三甲醫院、近子女居住地,北京、天津社區入住率超95%,成為「稀缺資源」;未來僅向「合格保單客户」提供保證入住權益,引導長期養老規劃。

  • 負債端:2025年上半年養老新單保費200億,同比增74%,其中城心保單佔49%,高淨值客户佔比顯著;投保年齡提升至80歲,女性投保人佔比超60%,體現「養老規劃的性別差異」。

  • 投資端:堅持「穩健為主」,配置超長期國債(30年期)覆蓋負債,投資高股息股票、REITs;量化投資年化收益32.64%,支撐分紅險浮動收益,2025年前9個月綜合投資收益率4.6%,高於行業平均。

大家養老的產品與服務創新

  • 產品迭代:與小雨傘合作「養多多系列」(已迭代至7號),覆蓋「固收+分紅」雙類型——固收產品長期鎖定利率,分紅產品在保證收益基礎上,分配賬户可分配盈利的70%以上。

  • 服務延伸:提供「健康管理+醫療支持」,包括綠通、預約掛號、陪診服務;對接海外醫療、信託、留學規劃,滿足高淨值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依託集團1萬億資產管理規模,為養老資金提供「長期穩定回報」,增強客户信心。

光耀(手回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從「交易」到「服務」——保險生態的進化與行業洞察

作為指數發起方之一,光耀總分享了手回集團的實踐與對行業的思考:「從2019年只做健康險調研,到近年加入養老險,我們見證了需求的爆發——醫療與養老的缺口,正是商業保險的機遇。」

行業核心洞察

  • 產品結構隨利率調整:利率下行周期中,壽險產品正從「固收為主」轉向「分紅型浮動收益」,行業需逐步適應這一過渡;「報行合一」監管短期給銷售端(銀保、經代、個險)帶來壓力,但長期利於規範發展。

  • 醫療與養老缺口顯著:基本醫保的醫療、養老保障存在「剛性缺口」,尤其養老第三支柱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而癌症、阿爾茲海默症等與年齡正相關的疾病,需「資金儲備+服務支持」雙重保障,這是行業的核心發力點。

企業實踐:構建「銷售+風控+服務」閉環

  • 服務升級:打造「手回美創」風控子公司,開發AI覈保、理賠理算工具;推出「小案閃賠,大案協賠」服務,客户購買短期醫療險時,小額案件由持牌公估公司先行墊付,解決「理賠慢」痛點;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后端服務」,從「賣保險」轉向「家庭風險管理」。

此外,創信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龍也在會上首次以官方名義介紹品牌升級計劃——創信保險銷售有限公司擬更名為「手回保險代理有限公司」。黃龍表示:「這次更名不僅是形象煥新,更是集團整體戰略協同的關鍵一環。「手回」即「妙手回春」,寓意用專業與温度守護每一個家庭的健康與希望。未來,我們將以「手回」之名,為用户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手回集團戰略佈局中的重要一環。」

四、嘉賓共識

本次發佈會的多位嘉賓(監管、高校、企業)雖視角不同,但對行業未來方向形成高度共識,可總結為「四大行動綱領」:

1. 政策協同:打通「數據+支付」壁壘,釋放紅利

  • 數據互通:推動基本醫保、商保、醫院、醫藥機構的數據共享,依託國家醫保「1+3+N」體系(1個大數據平臺+3大醫保板塊+N種補充保障),解決商保「覈保難、理賠慢」的痛點,為產品定價、風險管控提供支撐。

  • 支付突破:落實商保目錄「三除外」原則,確保商保目錄內藥品、服務不受基本醫保限制,讓客户「能用上、能報銷」;擴大税收優惠範圍,對普惠型養老健康險、個人養老金產品給予更多税收支持,降低居民購買成本。

  • 區域試點:支持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開展「商保與創新葯協同」「養老金融試點」,總結經驗后全國推廣,避免「一刀切」。

2. 產品創新:聚焦「長期+細分」,適配需求變化

  • 健康險:

    發展長期醫療險,解決「續保不穩定」問題;

    推廣分紅型重疾險,平衡「保障與收益」,應對利率下行;

    開發「細分人羣產品」,如老年人醫療險、少兒重疾險、女性專屬健康險,覆蓋「薄弱羣體」。

  • 養老險:

    固收與分紅雙軌並行:固收產品鎖定長期利率,適合風險偏好低的客户;分紅產品提供浮動收益,適合追求長期增值的客户;

    嫁接服務權益:養老年金產品綁定「養老社區入住權」「護理服務」,解決「有錢無服務」焦慮,如大家保險「城心保單」、復星保德信「康養權益」。

  • 跨界融合:探索「健康險+創新葯」「養老險+信託」「惠民保+百萬醫療」的組合產品,滿足多元化需求。

3. 服務整合:構建「保險+醫養」生態,填補服務缺口

  • 醫療服務銜接:與醫院、體檢機構、藥企合作,提供「預防-診療-康復」全周期服務,如北京人壽「白血病復發研究+保險」、復星保德信「名醫導診」;

  • 養老服務佈局:

    城心社區:近醫院、近子女,滿足「天倫之樂+醫療保障」需求,如大家保險的16個城心社區;

    居家照護:開發居家養老設備、上門護理服務,覆蓋「不願入住社區」的老年人,如復星康養的居家養老產品;

    旅居養老:鏈接全球資源,提供「季節性養老」服務,如復星保德信的地中海俱樂部合作項目。

  • 服務標準化:建立健康養老服務的「行業標準」,如護理人員資質、服務流程、收費標準,避免「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4. 科技賦能:提升效率與體驗,降本增效

  • 前端:開發AI覈保工具,簡化投保流程,如手回集團的智能覈保系統,降低健康異常客户的投保門檻;

  • 中端:構建「客户畫像」,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個性化產品推薦,如南開大學與天津國資委的「養老金融智能畫像」課題;

  • 后端:優化理賠服務,推廣「閃賠」「直賠」,如手回集團「小額閃賠」、北京人壽「醫保數據直賠」,解決「理賠難、理賠慢」痛點;

  • 風控:利用大數據識別「騙保」風險,降低行業賠付成本,保障市場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共築健康養老保障新體系

2025年5月30日,手回集團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代碼:2621.HK),標誌着這家保險科技企業正式邁入國際資本舞臺。六年耕耘,從觀察者到建設者,從數據研究到生態實踐,手回集團與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共同打造的《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已成為中國健康與養老保障領域的風向標。

正如手回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光耀所言:「六年的指數研究,不只是數據的沉澱,更是責任的延伸。手回希望用科技和研究,為行業提供洞察,為社會創造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深化」「政策紅利釋放」「需求快速升級」的關鍵期,健康與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不僅關乎億萬家庭的幸福,更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未來,需監管機構、高校、保險企業、產業資本持續協同,以「允公允能」的擔當、「日新月異」的創新,推動保障體系從「多層次」向「高質量」跨越,最終實現「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人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目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