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被逼急了?格力高管「收手吧羣」暗指小米,「字研營銷」早已在空調市場開打

2025-10-24 20:31

出品|搜狐財經

最近,小米空調又惹上事兒了。

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幾張圖,大體內容是,有網友問小米客服小米巨省電空調中的「巨省電」是什麼意思,客服回覆「是小米空調的系列名稱」。這條聊天截圖被轉發至社交媒體,瞬間讓網友不淡定了。

(網傳圖)

其實,各家空調的「省電」系列,説是「產品名」並不為過。近年來很多空調廠商都推出過,也並不是小米的專屬。比如美的有「酷省電」、TCL有「真省電」、海爾有「淨省電」。

比如美的的客服就表示,「酷省電」是一個空調的系列。TCL客服也解釋,「真省電」是系列名。

或許,小米此舉之所以被網友吐槽,重點可能並不在這件事情本身。

如果非得咬文嚼字的分析一下小米和其他品牌的區別,「省電」系列中的「酷」「淨」都是形容詞,「真」和「巨」意思雖然有一定相似性,但「巨」的感情似乎更強烈。而且事實證明「巨」字在當前語境下確實也被消費者誤解了,有網友就表示,「巨省電」會被消費者認為空調很省電。

(網傳圖)

更為重要的是,這已經不是小米第一次因為這種類型的廣告語被網友吐槽了。

近日小米就因為小米17pro宣傳「逆光之王」並小字標註「是產品設計目標」引發外界關注。類似的宣傳還包括,「小米超強鋼」是「材質項目名稱」等等,被外界戲稱為「小字營銷」「字研文學」,還有網友直言,小米是「大字宣傳,小字免責」。

話說回來,單看空調品類,小米的發展勢頭確實很猛,成立12年,已經多次被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大廠的一把手討論。從2015年-2024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毛利率由0.4%增至20.26%,9年間增長近20個百分點、翻了約50倍。

不過,伴隨小米家電迅猛發展的同時,有關小米家電的爭議也與日俱增。2024年,格力董明珠曾在股東大會上質疑小米缺乏自研技術,今年5月,小米空調被曝為長虹美菱代工。小米方面則表示,其武漢家電工廠將在今年11月投產。

最近消費保平臺披露,今年三季度共收到家電產品相關投訴4576件,從投訴佔比維度看,小米以46.63%的佔比位居第一,佔據近半數份額。

最近一段時間,格力小米之間的「口水戰」也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今年618的直播中,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迴應了方洪波對「美的格力海爾,你想把哪一家擠下去」的疑問。他表示,「我非常期待我們將來有機會跟美的海爾一起作為中國的頭部企業。」

盧偉冰發言后,雷軍也緊接着表態:「美的海爾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我們需要認真向這些優秀企業學習。」

今年8月,兩家高管也曾因為「誰是第二」的問題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過一輪交鋒。后來,小米王化寫打油詩疑似懟格力,稱「數據羅盤任調改」「不爭朝夕爭口水」,並稱其「故步自封倒頭栽」。

近日,格力市場總監朱磊在社交媒體發佈多段文案為「同樣是1.5匹空調,為什麼小米1700而格力卻要3000多」的集錦視頻,並表示這是「一模一樣的臺詞,一模一樣的劇本」,並問道,「羣,你知道答案嗎?」

「不羣」原本是金庸筆下的人物,后被擴展為「偽君子」代名詞。雖然格力並未對外迴應「不羣」是誰,但外界有聲音指出,格力或在暗指小米

空調行業「字研營銷」和「口水戰」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紅海」市場之下的激烈競爭。

一方面,小米的崛起搶佔了傳統家電企業的份額,Gfk數據顯示,今年9月,小米空調線上銷量已經躍居第三名,僅次於美的格力,排名高於海爾

另一方面,空調價格戰越發明顯。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上半年廠商價格戰激烈,行業均價明顯下探,中高端需求承壓,線上戰場尤為慘烈,2200元以下價格段產品,銷額份額較2024年提升6.3個百分點至35.2%。

評論區聊聊,小米空調的「小字營銷」,你怎麼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