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市場處處暗藏「小泡沫」——但尚未衝擊股市

2025-10-24 22:53

  如今的市場可謂是 「微型狂熱遍地」。

  從人工智能(AI)領域投資、加密貨幣、黃金、人造肉到甜甜圈行業,甚至是保證金債務,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都在浮現局部過熱跡象。但與以往 「繁榮 - 崩盤」 的循環不同,當前這些過度投機現象尚未打破整體市場的上漲趨勢 —— 至少目前還沒有。

  市場資深分析師、耶爾迪尼研究公司(Yardeni Research)總裁埃德・耶爾迪尼(Ed Yardeni)將當前狀況稱為 「對泡沫的恐懼本身形成了泡沫」,他認為所謂的 「萬物泡沫」 從未真正形成。

  相反,他觀察到在投機性資產、迷因股交易(meme trades),以及如今的數據中心類股票中,存在數十個 「微型狂熱」 現象。這些現象時起時落,並未對整體市場造成干擾。

  這種市場熱度呈現 「碎片化」 特徵。投資者面對的並非一場席捲全市場的繁榮,而是一系列分散的小型狂熱。無論是 AI 概念股、黃金的創紀錄漲勢、第二代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s 2.0),還是槓桿驅動的交易,均屬此類。

  即便是比特幣(BTC=F)—— 雖已從近 12 萬美元的高點回落,但仍維持在 11 萬美元左右 —— 也凸顯出當前市場既狂熱又異常穩定的雙重特質。

  正如耶爾迪尼所提醒的,這樣的 「劇情」 我們並非首次見證。

  「萬物泡沫」 的説法最早在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任職期間開始流行,並在 2020-2021 年疫情期間的經濟刺激政策中愈演愈烈 —— 那段時期也引發了多輪劇烈但短暫的投機熱潮(比如 「散户熱錢」 炒作、遊戲驛站(GameStop)股價異動、迷因股狂熱等)。

  當時那些過度投機現象最終雖有所降温,但均未引發金融災難或經濟衰退。如今的情況或許也將如此:泡沫總會破裂,但歷史表明,破裂之后往往會為下一輪上漲埋下伏筆。

  當前的市場背景也並不算差。股市處於歷史高點,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創下紀錄。除了 2020 年初疫情期間兩個月的封鎖期外,美國已 16 年未出現官方認定的經濟衰退。

高盛(Goldman Sachs)在一份新報告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該報告探討了 「AI 是否已進入泡沫階段」 的問題。

  高盛策略師埃里克・謝里丹(Eric Sheridan)和卡什・蘭甘(Kash Rangan)警告稱,AI 領域的擴張已呈現 「循環性」 特徵 —— 大型科技公司之間相互採購、彼此投資。

  「這種循環性確實讓我感到擔憂,」 謝里丹表示,「這是當前時期與互聯網泡沫時代‘似曾相識’的又一例證。」

  但 「相似」 並不等同於 「重演」。謝里丹和蘭甘均強調,如今的頂級科技公司已非 1999 年互聯網泡沫時期可比。以英偉達(NVDA)為代表的芯片製造商,以及微軟(MSFT)、元宇宙平臺公司(META)、字母表(GOOG,谷歌母公司)、亞馬遜(AMZN)等超大規模科技企業,均能產生鉅額現金流,向股東返還資本,且當前估值遠低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極端水平。

  「AI 領域或許尚未形成泡沫,」 謝里丹説。

  若耶爾迪尼的觀點正確,那麼核心邏輯或許是:小泡沫總會不斷形成並最終破裂。

  但在一個足以支撐這些泡沫的強勁市場中,幾個泡沫的破裂並非問題 —— 反而證明整個市場仍在穩健運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