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22: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曾經風光無限的直銷銀行,如今正迎來集體退場的時刻。從獨立運營到迴歸母行,從創新試驗田到資源整合,這場席捲銀行業的深度調整背后,是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的必然選擇。隨着郵惠萬家銀行被郵儲銀行吸收合併,全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僅剩百信銀行一家,標誌着銀行業數字化發展正式從「多點開花」的探索階段,邁入「集約融合」的新周期。
退場進行時:從獨立運營到整合迴歸
郵惠萬家銀行於2022年1月7日成立,註冊資本為50億元。郵儲銀行在公告中闡述了吸收合併的三點主要考量:一是實現戰略整合,將郵惠萬家銀行的線上運營經驗融入母行體系;二是優化資源配置,使人才隊伍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三是降低整體管理成本。吸收合併完成后,郵惠萬家銀行的全部業務、資產及債權債務均由郵儲銀行承接。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期間,郵惠萬家銀行的淨虧損從1.62億元擴大至4.1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8.4億元。儘管截至2025年6月末,其資產總額達到120.05億元,但仍難以抵消持續的虧損壓力。與此同時,郵儲銀行自身的數字化能力快速提升,手機銀行已成為核心服務渠道,線上業務架構日益完善,獨立運營的直銷銀行逐漸顯現出資源重疊與成本壓力。
業內分析認為,終止郵惠萬家銀行的獨立運營,不僅有助於郵儲銀行降低管理成本,還能將其積累的人才與優秀經驗整合進母行大局,為線上業務注入新動力,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從產品角度看,郵惠萬家銀行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業務,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業績表現反映出其難以適應激烈的行業競爭。在市場因素驅動下,退場成為必然選擇。合併后,郵儲銀行需重點關注存量業務的平穩銜接、人員整合與員工權益保障。
郵惠萬家銀行的退場並非孤例。近年來,已有超過20家銀行關停或整合旗下直銷銀行業務。2017年8月,平安銀行整合手機銀行、直銷銀行與信用卡APP,推出平安口袋銀行;2018年,工商銀行停用直銷銀行品牌「融e行」;2019年初,浦發銀行將直銷銀行功能併入手機銀行APP;同年12月,南京銀行合併升級手機銀行與「你好銀行APP」;2022年6月,恆豐銀行下線「一貫APP」並關閉相關服務;今年6月,國內首家直銷銀行——北京銀行直銷銀行於今年6月將其App服務遷移至「京彩生活」手機銀行……
一系列動作表明,直銷銀行已整體進入依託母行移動生態的融合發展新階段。隨着郵惠萬家銀行被吸收合併,全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僅剩百信銀行一家。不難看出,作為一種不設實體網點、完全依託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獨立運營的商業銀行模式,直銷銀行正迎來深刻轉型。
式微探因:多重因素制約發展
從曾經的「百家爭鳴」到如今的紛紛退場,直銷銀行數量急劇收縮。業內普遍認為,其式微源於多重因素:缺乏獨立戰略與清晰市場定位、監管政策趨嚴以及業務同質化等,共同限制了其發展空間。
「直銷銀行初興之時,憑藉無網點運營的優勢,能夠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存貸款價格和更低費率。」一位股份行電子業務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然而受制於組織架構、母行資源投入及市場競爭,直銷銀行始終未能構建完整的服務生態,形成獨特競爭力,其服務內容與商業銀行手機銀行高度重疊,導致重複投入與資源浪費。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同樣認為,直銷銀行的式微主要源於2020年后手機銀行的全面崛起。早期,直銷銀行作為商業銀行試水移動互聯網的「試驗田」,承擔了數字化轉型的探索使命。但隨着手機銀行在用户體驗、業務場景和技術架構上持續升級,直銷銀行的獨立價值被大幅稀釋。當手機銀行能夠滿足用户全流程需求時,直銷銀行作為「過渡形態」的階段性任務便告完成。
此外,監管環境的收緊亦為重要因素。2025年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實施首年,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出臺的首部金融法律,新法推動反洗錢工作進入新階段,對金融機構提出更高要求。直銷銀行開設的二、三類賬户因遠程開户、無法臨櫃審覈,風控相對薄弱。加之賬户限額較低,客户使用不便,業務規模難以擴大,收益受限。
破局之道:數字化轉型與生態重構
從早期多家銀行佈局獨立數字金融子公司,到如今頭部機構紛紛轉向「一體化運營」,銀行業數字化已告別「多點開花」的探索期,進入「精耕細作」的深水區。
直銷銀行的發展軌跡,本質上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薛洪言指出,金融數字化的終極目標並非簡單的渠道創新,而是深度的生態重構。回顧直銷銀行的發展歷程,不僅是業務模式的變遷,更是銀行業在數字化浪潮中不斷探索的寫照。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若想脫穎而出,僅憑法人資格遠遠不夠。未來,能否為客户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纔是決定其立足的關鍵。真正獨立運營,意味着與母行實現管理、業務、人員的全面隔離,真正做到純線上化,而非淪為原有業務的附屬渠道。
面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化與用户需求的持續變化,薛洪言建議,直銷銀行需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一方面,可通過培育特色業務、打造差異化服務,以「小而美」的模式成為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例如,深入洞察用户需求,提供定製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增強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整合資源,將直銷銀行功能融入手機銀行,實現服務集中與效率提升,同樣是一條可行之路。
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看來,傳統商業銀行的下一步數字化轉型,應充分發揮線下渠道優勢,將「線上+線下」服務作為重要基礎。銀行需積極融入政務、生產、生活等多元場景,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符合實際的服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