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奔馳,投出一個智駕IPO

2025-10-24 20:14

來源:投資家

自動駕駛賽道從未如此熱鬧。

作者 | 筆鋒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自動駕駛賽道從未如此熱鬧。

10月以來,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在港股爭奪「Robotaxi第一股」的戰火尚未平息,又一重磅玩家正式入局。近日,背靠吉利、獲奔馳13億入股、由清華姚班天才印奇執掌的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實現A+H雙資本市場佈局。

此次IPO背后,千里科技前身是曾因破產重整淡出視野的「民營汽車第一股」力帆,如今掌舵人是清華姚班首批學霸、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背后站着最大股東吉利、核心供應鏈和奔馳13億入股,還挖來前華為車BU總裁王軍撐場。

吉利與奔馳的聯手押注,讓千里科技的資本和產業優勢一目瞭然。吉利不僅是最大股東,還提供整車場景支持,佔公司約三分之一營收;奔馳則以13.38億元入股3%,帶來國際品牌背書。公司掌舵人印奇,這位37歲的清華姚班天才、曠視科技創始人,在經歷曠視科創板IPO折戟后,終於有望通過千里科技實現自己的敲鍾夢想。

傳統制造轉型AI科技的故事不少,但像千里科技這樣,集齊產業資本、國際品牌、技術大牛和頂尖學霸的陣容,實屬罕見。

印奇是誰?

AI圈,他名字如雷貫耳。

1988年出生的安徽蕪湖天才少年,中考狀元,從航空英雄楊利偉手中接過證書,高考680多分考入清華,成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首批學生之一。在清華,流傳着「全國英才聚清華,而清華一半英才在姚班」的説法。

在姚班,印奇結識了后來共同創辦曠視科技的唐文斌和楊沐,三人在2011年憑藉一款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體感遊戲《烏鴉來了》獲得清華大學「挑戰杯」創業大賽冠軍,由此踏上創業征程,共同創辦曠視科技,成為「AI四小龍」之一。

為彌補硬件知識短板,他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3D相機方向的博士學位,卻在看到人臉識別技術巨大商業潛力后,於2013年毅然中斷學業回國全職創業。在他的帶領下,曠視科技開發出Face++人臉識別雲平臺,其識別率甚至以微弱優勢超越Facebook,並與支付寶達成突破性合作。2015年,馬雲在德國漢諾威博覽會上使用曠視的「刷臉」技術購買郵票,讓這項技術一舉聞名天下。曠視科技因此迅速躋身AI四小龍之列印奇個人也連續三年入選《財富》「中國4040歲以下商界精英」並榮獲第28「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奠定了他在中國AI領域的領軍地位。

然而,曠視科技的上市之路卻異常坎坷,2019年遞交港交所申請未果,轉戰科創板后又於2024年主動撤回。於是,就在曠視IPO遇挫之際,2024年,這位AI老兵出人意料地開啟了第二次創業通過旗下公司受讓吉利持有的力帆科技(后更名為千里科技)19.91%股份,並於同年11月出任董事長,正式從純算法領域跨界到智能駕駛賽道。

他為此請來了原華為車BU總裁王軍擔任聯席總裁,組成「算法+落地」的黃金搭檔。在印奇的操盤下,千里科技迅速整合產業資源,不僅收編了吉利旗下極氪、研究院的2500人智駕團隊,與原邁馳智行500人組成近3000人的研發力量,還在2025年推動奔馳斥資13.38億元入股,形成「吉利+奔馳」的產業聯盟,構建起獨特架構。

此刻,對於37歲的清華姚班天才印奇而言,雖未能帶領曠視科技成功上市,但此次攜手千里科技,有望在港交所實現自己的「敲鍾夢想」。

印奇,為什麼接手一家陷入困局的傳統車企?

千里科技的轉型,並非印奇一人之功。它的前身力帆汽車,曾是中國摩托車行業的霸主。其故事始於1992年尹明善創立的重慶市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憑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尹明善抓住中國摩托車產業騰飛的機遇,在2001年將力帆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發動機製造商,年產銷發動機184萬台,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地區,創下中國摩托車出口量第一的輝煌紀錄。

然而尹明善並不滿足於此,他在2003年做出戰略性決策,進軍汽車製造領域,這與比亞迪選擇造車的時間不謀而合。經過七年艱苦努力,力帆股份於2010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名噪一時的「民營汽車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300億元,彼時72歲的尹明善,一躍而成重慶首富。

不過,命運的轉折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隨着中國汽車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力帆因產品迭代滯后、技術積累薄弱等問題逐漸掉隊,2018年被迫出部分汽車生產資質2019年淨利潤暴跌,資產負債率高達85%,最終在20208月宣告破產重整,這家曾經的行業巨頭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正當外界認為這家老牌企業將退出歷史舞臺時,轉機悄然降臨。關鍵時刻,吉利控股通過重慶滿江紅基金入主,完成了一次「蛇吞象」的收購力帆才得以重生。

關鍵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曠視科技創始人、清華姚班天才印奇以24.3億收購19.91%股份,正式執掌力帆科技,在他的主導下,更名「千里科技」,引入原華為車BU總裁王軍擔任聯席總裁,隨后成立千里智駕公司,整合吉利旗下三大智駕團隊近3000名研發人員,形成「製造+AI」的雙輪驅動模式。更令人矚目的是,20259月梅賽德斯-奔馳斥資13.38億元收購3%股份。

印奇並非簡單的「接盤俠」。他是清華「姚班」出身的AI工程師與連續創業者,曠視的成長史給了他「算法+落地」的創業基因。曠視在計算機視覺與人臉識別領域的積累,提供了進入車載AI與感知層的天然入口,但曠視在獨立上市道路上並不順利,印奇選擇通過入主傳統車企完成「AI上車」的曲線,把算法人才、模型能力與整車生產資質直接捆綁,這是一個更快、更務實的路徑。

從資本角度看,力帆曾因經營失誤陷入重整,吉利與重慶國資出手救助后,保留了造車資質、產能與供應鏈這些稀缺資源。印奇通過其控制的江河順遂系公司受讓了接近19.91%股份,成為實際可操盤的重量級股東。

資本的另一端,吉利不僅是公司最大客户、也提供整車平臺與訂單,其對千里既是客户又是供應商。奔馳以約13.4億元買入3%股份,既是資金注入,更是海外品牌和技術背書,這讓千里科技在「出海」和全球合作層面多了一張重要牌。

換言之,印奇帶來算法與團隊,吉利帶來產能與場景,奔馳帶來國際品牌與測試資源,形成「合力落地」的可能性。

儘管轉型故事激動人心,但光環之下,IPO衝刺之路仍佈滿待解的難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持續虧損的盈利壓力。從財務數據來看,其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錄得淨虧損,分別為2.62億元和3.29億元,進入2025年上半年,虧損額仍達1.16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毛利率波動劇烈且整體偏低,2025年上半年僅為5.5%,其中汽車業務甚至出現負毛利。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暴露出傳統制造業務的盈利能力尚未完全修復,而AI戰略的鉅額投入,正吞噬着有限的現金流。

虧損擴大的直接原因,是研發投入的激增。2024 年研發費用4.06億元,2025年上半年2.87億元,呈上升趨勢。更嚴峻的是,千里科技的業務轉型,並未帶來實質的收入結構優化,對營收的貢獻微乎其微。招股書甚至坦言,在過往記錄期間,公司尚未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Robotaxi等技術解決方案獲得收入,這無疑使其科技敍事與現實表現出現巨大裂痕,同時也意味着現階段的虧損,幾乎全部來自傳統業務的支撐,而投資者期待的「技術變現」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雖然吉利的綁定讓千里科技「活下來」,但對吉利的過度依賴,仍是首要風險。即便來自吉利的收入佔比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3.2%但仍超過三成。同時,吉利既是最大客户又是最大供應商的「雙棲」關係,這種深度綁定,在提供業務穩定性的同時,也意味着千里科技的獨立獲客能力和業務可持續性,一旦與吉利的合作關係生變,將面臨嚴峻考驗。

另外,千里科技所處的智能駕駛賽道競爭已呈白熱化。一面是比亞迪全棧自研、華為鴻蒙智行等巨頭環伺,另一面是公司在智駕量產經驗上的嚴重缺乏。其團隊在20258月才完成整合,千里科技的優勢在於「AI +製造」的融合,但技術壁壘還不夠高

千里科技也在想辦法破局,一方面和奔馳合作,爭取進入奔馳的供應鏈另一方面拓展其他車企客户,但從「單一依賴」到「多客户支撐」,需要時間尤其是智能駕駛方案的驗證周期長,至少需要1-2年才能看到效果。

從破產重整到港股IPO,從「力帆」到「千里科技」,這家重慶企業用5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逆襲。但在資本市場的期待與產業現實之間,千里科技亟需證明其並非只有華麗的故事,而是具備將AI願景轉化為大規模商業化收入的能力。

未來,印奇能否帶領千里科技複製曠視的技術輝煌,同時避免資本市場的挫折,答案或許就在不在當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