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新健康丨醫藥企業熱議四中全會公報:我們正經歷「質的飛躍」

2025-10-24 22:02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張尼 趙方園)10月23日閉幕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了12項戰略任務,「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第二。多位醫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新健康專訪時表示,深受公報內容鼓舞,相信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將經歷「質的飛躍」。

頂層設計指明方向:創新,還是創新!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的一系列表述讓我們深受鼓舞。」中國生物製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表示。

在謝其潤看來,「十四五」以來,包括中國生物製藥在內,眾多中國創新葯企業通過不懈努力,用全新、高效、可及的創新療法在國際舞臺上不斷贏得認可。中國創新產品研究進展和成果不斷在國際舞臺亮相,海外授權交易快速攀升。中國藥企正通過更加靈活多樣的跨國合作,加快融入全球頂級創新俱樂部。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於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生態圈的關鍵時刻,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促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是最佳路徑。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核心之一,是企業主體掌握乃至引領全球前沿科技的發展。」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夏瑜表示。

她強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切中了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的關鍵點,明確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的抓手和路徑,這對正在進行源頭創新和前沿技術攻堅的企業是巨大的鼓舞,有望進一步激發科學界和產業界的自主創新動能。

「全會的部署讓我們這些身處科技創新一線的企業倍感振奮,這也是從國家頂層設計上,為高端醫療裝備這類需要長期投入的硬科技領域指明瞭方向,其積極影響是根本性的,堅定了我們攻堅‘卡脖子’技術的戰略定力。」大醫集團執行董事、首席品牌官昝鵬在採訪中如此評價。

昝鵬説,放療裝備是多學科交叉的制高點,全會強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正是鼓勵企業去做別人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去做「0-1」的原創性、引領性的自主創新,而不是在低水平上重複。

中國具有生產力獨特優勢

創新成果加速涌現背后,是中國獨特的創新生態優勢。

謝其潤認為,近年來,中國創新葯企在充分發掘工程師紅利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深水區:從工程技術創新,到基於疾病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理創新;從實驗室的學術創新,逐步到以臨牀需求為導向的轉化醫學創新,並通過越來越多的頭對頭、MRCT臨牀驗證,陸續收穫國際化創新成果。

「中國的數據平臺優勢,整個行業的算法突破,不管是量化的計算算力突破還是AI的算法應用創新,都讓我們在創業第一天就可以站在高點,持續受益於國內世界級的科技基礎設施。」劑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賴才達在採訪中強調。

作為一家深耕AI製藥的企業,劑泰科技對中國的生產力優勢有着深刻感觸。賴才達説,中國的生產力和全產業鏈優勢讓我國AI製藥創新有實力競速全球賽道。「同樣的任務,我們在國內能以1/10的成本拿到美國同等品質的數據集,有些數據我們甚至在國內當天就可以完成,但在美國可能要6周的時間。」

「可以説,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正在經歷一場‘質的飛躍’——從‘並跑’向部分領域的‘領跑’轉變,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定義’轉變。過去我們談創新,多是進口替代,填補國內空白,而現在,我們開始有能力參與乃至主導全球技術規則的制定。」

昝鵬説,以大醫為例,截至2025年9月,申請專利已超1300件,這背后,是中國企業逐步建立起的攻克「超大複雜跨學科系統」的工程能力,這是支撐大型高端醫療裝備持續創新的底層基礎。「我們有信心,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將涌現出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和產品。」

迎難而上,乘勢而起

夏瑜告訴記者,經過十多年紮實創新,一部分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已經在全球生物藥物創新大舞臺中嶄露頭角,開發的一系列創新葯物受到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認可。但總體來看,產業總體創新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企業個體力量尚難以比肩跨國製藥公司,企業全球臨牀開發和全球商業化能力還有待提升。

「在國際大舞臺上實現更大的突破,需要培育一批在新葯研究、臨牀開發、商業化全鏈條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我們期待更多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高水平科技創新發展的政策舉措落地實施,支持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多元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不斷涌現。」夏瑜説。

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常務會長、金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鈕立衞告訴中新健康,當下,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生物醫藥產業深度融合,需構建「政府引導、產業主導」的雙輪驅動格局。

具體來看,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優化審評審批機制,為企業關鍵技術攻關開闢「綠色通道」,並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鏈路;企業則要主動扛起創新主體責任,加大研發投入,組建專業團隊,聚焦關鍵技術開發,突破「卡脖子」環節,將科技創新嵌入產業鏈各環節,形成「研發-轉化-迭代」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推動國內生物醫藥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精準化、系統化政策落地實施。」鈕立衞説。

在賴才達看來,中國創新葯的「DeepSeek時刻」已經到來,「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在今天已經有春風起的暖意,‘好風憑藉力’,我們期待未來整個行業能加速發展,迎來科技創新盛放的時代。」(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