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21:12
【文/觀察者網 王力】
「給環衞工人五塊錢,他們會非常願意提供糞便樣本。」諾輝健康內部銷售人員揭開了這家「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虛假繁榮的冰山一角。
2025年10月,隨着多家媒體和知情人士的披露,諾輝健康的造假內幕終於浮出水面。這家曾被資本市場寄予厚望、號稱「改變生命軌跡」的癌症早篩龍頭企業,其業績造假的手段令人瞠目:通過向環衞工人購買公廁糞便樣本,將一份樣本拆分給多個虛假檢測賬户,配合經銷商壓貨等方式,系統性地偽造銷售數據。
知情人士透露,時任公司主要負責人不僅知情,而且親自主導了這場持續數年的造假行動,只有少數高管被允許參加最機密的銷售策略會議。
10月22日,諾輝健康發佈退市公告,此時距離諾輝健康被港交所強制停牌,已過去18個月。按照港交所規定,持續停牌18個月將面臨強制退市。
從2021年上市首日股價暴漲超200%、市值突破300億港元,到如今估值被基金下調至0.01港元、幾近歸零;從創始人朱葉青在杭州總部自豪地向媒體展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類糞便樣本庫」,到被曝光這些樣本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公廁和環衞工人,諾輝健康的隕落軌跡,充滿了黑色幽默。
而令人有些后怕而欣慰的是,諾輝用多年高昂銷售費用編織起來的形象及模式,沒有成功讓中國醫保為其買單——終究還是有人堅守了底線。
一「糞」多用,清盤前夜造假內幕曝光
2025年秋天,諾輝健康已在港交所停牌整整18個月。按照港交所規定,這意味着公司將被強制退市。而在此之前的8月,開曼大法院已委任三家專業機構為諾輝健康的共同臨時清盤人,公司董事會權力被全面暫停,資產及事務管理正式移交清盤人。
10月22日,「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諾輝健康官宣退市,這意味着這家早篩企業走到了破產邊緣,而真正壓垮這家企業的,是其系統性、大規模的財務造假。
多位前員工和知情人士近期向媒體披露的造假細節令人咋舌。如果一名銷售人員的目標是快速銷售1000盒常衞清(諾輝健康的核心產品,用於結直腸癌早篩),單價500元,但一時找不到真實客户,公司默許甚至鼓勵的操作流程是:先與經銷商簽訂合同,將試劑盒給對方但不收錢;經銷商需要找到1000份糞便樣本完成檢測並出具報告,因為審計機構認為只有報告交付后纔算服務完成。
而這些樣本的獲取方式極其簡單粗暴,據相關媒體報道,有內部人士透露給環衞工人五塊錢,他們會非常願意提供,或者直接從公廁收集。更離譜的是,爲了進一步擴大檢測數量,銷售人員會將一份糞便樣本拆分,分配給多個虛假的檢測賬户,重複生成檢測報告,以此虛增業務量。
整個造假鏈條環環相扣:試劑盒先壓貨給經銷商,由經銷商用從公廁或環衞工人處獲得的樣本完成檢測,公司出具報告后確認收入,最后再通過各種名目將款項返還給經銷商或用於其他造假環節。知情人士透露,時任主要負責人不僅知情,而且親自主導了業績造假,只有少數高管被允許參加最機密的銷售策略會議,討論的核心就是如何做大業績數字以滿足資本市場預期。
2020年底,諾輝健康獲批「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后,曾邀請媒體到杭州總部採訪。一位工作人員自豪地表示,公司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人類糞便樣本庫"。如今回看,這些樣本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公廁和環衞工人。
2023年8月,一份由Capital Watch發佈的做空報告稱,歷時16個月跟蹤調研后推算,諾輝健康2022年全年實際銷售額僅為7695萬元,與其公佈的7.65億元相差9倍,九成收入為造假。報告指出,在國內655家重點公立醫院中,常衞清實際僅進入26家,有實際開單量的僅11家;在電商平臺,第三方數據顯示2022年三款主要產品銷售總額約2000萬元,而公司公佈的雙十一全網銷售額達6000萬元。
做空報告引發股價暴跌,諾輝健康雖然火速澄清稱對方「惡意做空、公然造假」,但投資者信心已嚴重受挫。更致命的是,2024年初準備年報時,公司試圖繼續對財務數據造假,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導致了與公司合作多年的審計機構德勤的「反水」。
2024年3月28日,因審計機構德勤對銷售真實性提出質疑、拒絕簽字,諾輝健康被港交所強制停牌,股價定格在14.14港元,較發行價已近腰斬。光大陽光智造基金作為第一大重倉股持有人,被迫六次下調估值,最終降至0.01港元,幾乎歸零。
隨后是高管離職潮。2024年9月,德勤辭去核數師職務,同日首席財務官高煜和聯席祕書莫明慧雙雙離職。12月底,創始人朱葉青因「個人健康原因」辭任所有職務。2025年2月,股東大會以79.89%贊成票罷免朱葉青執行董事職務。至此,這家企業的管理層已徹底崩塌。
從明星到棄子,「美國故事」賣不進中國醫保
截至2025年10月,諾輝健康的命運基本已定。公司需要完成獨立法證調查、公佈結果並採取補救措施才能申請復牌,但調查仍在進行,復牌遙遙無期。連續停牌18個月后,強制退市幾乎不可避免。
在其退市風波中,最令人倒吸涼氣的是,由其高昂銷售費用所維持的形象及模式,居然運轉了那麼久。
期間,也並非沒有人指出問題,但諾輝裹挾輿論,試圖將責任轉嫁給「中國民眾早篩意識薄弱」和「醫保未納入」的政策落后。
時光倒回2015年。這一年11月,諾輝健康在杭州成立,專注於高發癌症的居家早篩產品研發。彼時,癌症早篩在中國尚屬藍海,有所謂市場預測顯示,中國癌症早篩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184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289億美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1500億元人民幣。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着頂級資本。
諾輝健康的核心產品常衞清歷時7年研發,投入超過1億美元,採用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2020年11月9日,常衞清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成為中國首個也是唯一的癌症早篩產品註冊證。臨牀數據顯示,常衞清對結直腸癌的檢測靈敏度達95.5%,對進展期腺瘤的檢測靈敏度為63.5%,陰性預測值高達99.6%。產品技術被納入多部國家級診療指南。
2021年2月18日,諾輝健康登陸港交所,募資20億港元,成為「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上市首日股價罕見暴漲超200%,市值突破300億港元。啟明創投、夏爾巴投資、君聯資本、高盛等頂級機構悉數入場,光大陽光智造基金更將其列為第一大重倉股。
光環背后,是高昂的銷售費用率。2022年,諾輝健康銷售及市場開支達5.39億元,佔總營收7.65億元的70.5%。公司宣稱當年常衞清收入3.56億元,同比增長266%;噗噗管收入2.01億元;新產品幽幽管收入2.08億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更是首次宣佈實現經調整淨利潤轉正,營收預期8-8.3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
做空報告指出,常衞清在不同渠道的出廠價差異巨大:臨牀渠道1200-1600元,保險、電商等渠道600-1200元,民營企業渠道甚至低至300-500元。如此大的價格差異,為造假留下了巨大空間。
翻閲多家券商的調研報告,類似表述比比皆是:「公司產品技術領先,但受制於國內早篩認知不足」,「若醫保覆蓋,滲透率可提升5-10倍」,「對標美國市場,中國早篩教育需10年周期」。這些看似專業的分析,本質上是在為諾輝健康的商業模式失敗找替罪羊——既然產品好、技術強,那一定是老百姓「不開竅」、政府「不給錢」。
這套邏輯經不起推敲。
諾輝健康的核心商業模式確實在賭中國醫保納入,試圖復刻美國Exact Sciences旗下Cologuard的成功路徑。后者2024年銷售額達7.6億美元,累計檢測超750萬人次,市場滲透率約6%,依靠的是Medicare(聯邦醫保)零自付、陽性結果直接觸發腸鏡檢查且醫保報銷的完整閉環。
Cologuard能進入Medicare,靠的是成功讓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為其10年預算影響模型「買單」:預計減少4.8萬例結直腸癌、節省37億美元治療費用,淨增支出僅9.2億美元,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約為2.9萬美元/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遠低於5萬美元的閾值標準。美國國會甚至為此將高收入人羣的工薪税提高0.9%,專門設立「預防賬户」,用「富人税」對衝醫保增量成本。
Cologuard試劑盒
即使諾輝想復刻這個「美國故事」,把癌症早篩賣進中國醫保,那也必須有一個核心前提:臨牀數據必須真實可靠,衞生經濟學模型必須站得住腳。
而現在,用環衞工人糞便拆樣虛增銷量的醜聞,直接摧毀了兩樣東西:一是臨牀數據的可信度,二是監管機構與醫保部門的信任基礎。而部分券商研報中頻繁出現的「對標美國」、「等待醫保」論調,刻意忽略了這個致命缺陷。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諾輝的造假行為傷害的不只是投資者,更是中國整個腫瘤早篩行業的未來。早篩技術本身具有顯著的社會價值,過早期發現降低晚期癌症治療費用,醫保納入就是雙贏選擇。在諾輝之后,燃石醫學、泛生子、和瑞基因等企業紛紛佈局這一領域,但大多長期虧損,商業化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泛癌種早篩成為新焦點,但技術難度更高,監管路徑尚不明確。
所以,那些試圖用「民眾認知」、「醫保缺位」為諾輝辯護的券商研報,本質上是在混淆視聽。近年來,我國醫保局談判納入「天價」抗癌藥、罕見病藥物,均是靠臨牀數據説話,諾輝作為此前早篩的行業龍頭企業,用造假透支了監管部門對這類技術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或許也將抬高后續企業進入醫保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