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400億國資房企,籌謀退市

2025-10-24 21:10

本文字數:2029|預計3分鍾讀完

加速整合,熬過低谷。

又一家地產公司,告別資本市場。

10月23日晚,五礦地產宣佈,大股東計劃私有化公司,總代價不超過12.76億港元,並申請撤銷港股上市地位。

這家央企地產公司,已在香港上市34年,總資產約400億港元。在地產深度調整期,正遭受嚴峻的經營挑戰。

現任董事長何劍波,年初在內部喊話,首先目標是確保「活下去」。

若完成私有化,五礦地產將由中國五礦100%控股。有內部人士告訴《21CBR》記者,可能會與集團旗下的中冶置業進行整合。

大股東出手,二級市場大受振奮。10月24日,五礦地產復牌,開盤大漲90%,收報0.94港元/股,市值約31億港元。

1

溢價收購

五礦地產私有化,市場並不意外。

截至10月中旬,年內於港股退市的內資企業達45家,大悦城地產、北京建設等11家企業主動私有化。

作為五礦集團旗下的地產平臺之一,五礦地產主營住宅開發,以及部分商業、酒店、小鎮等業態,住宅開發貢獻近九成收入

上市以來,其發展一直偏保守,存在感不算太強。

何劍波自2019年擔任董事會主席,一度放出豪言,要向千億房企邁進。

可惜,五礦地產在高峰期的銷售,也不到300億元,行業排名在百名以外。

行業進入調整期后,其銷售一路下滑。連帶股價長期低迷,私有化公告前,市值徘徊在16億港元左右。

告別港股市場,實為無奈之舉。

其股票流動性長期較低,過去12個月的日平均交易量約44萬股,僅佔無利害關係計劃股份數目約0.03%。

「股東難以在不受到不利價格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大量場內出售。」公告稱,私有化建議,可為中小股東提供退出機會。

於控股方和管理團隊,自2009年起,五礦地產從未配股籌資,已失去上市平臺的募資優勢

「行業仍處於築底回穩階段,公司迫切需要調整及優化其策略,以維持核心競爭力。」公告解釋説。

目前,中國五礦持有五礦地產約61.88%的股權。為達成交易,其出價頗有誠意。

此次私有化,預計涉及12.76億股,大股東計劃以每股1元現金收購,較停牌前溢價104%。

2

生存至上

過去三年,五礦地產確實艱難。

單單2024年,其就淨虧37.48億港元。何劍波稱,先要確保「活下去」,把去庫存、防風險放在首位,想盡一切辦法增收節支,減少虧損。

同時,他要求,確保債務「不爆雷」、交付「不爛尾」、發展「不守舊」。

五礦地產董事會主席何劍波

五礦地產董事會主席何劍波

進入2025年,情況未有好轉。

1-6月,其綜合收入只有19.76億港元,同比大降超六成;淨虧5.8億港元。

好在,管理層一向求穩。

2024年9月,何劍波就提到,在高位時也會注重控制風險,不追求拿地王,或者超過自身能力加槓桿

就在上半年,何劍波團隊還簽訂一項10億元的點心債,順利接續4.9億元循環貸款,減少境外貸款規模,壓減風險敞口。

截至6月末,五礦地產總資產為393.72億港元,淨資產近90億港元,現金及銀行存款為19.83億港元,暫時平穩無虞。

退市在即,在業務層面,五礦地產沒有松懈。

國慶假期,其在全國各個區域的樓盤舉辦豐富多樣的活動,比如問界M9試駕盛會、國潮嘉年華、趣玩遊園會等,為購房季打輔助。

房地產不好做,就發力商業、物業管理等板塊。

5月初,五礦商業輕資產戰略首戰告捷,中標濟南長清明珠廣場商業綜合體項目,開啟「管理輸出+品牌賦能」的發展模式。

同期,五礦·哈施塔特小鎮舉行盛大開園儀式,投入千萬級資金升級改造后,這座位於廣東惠州的國家4A級景區,融合了文化體驗、休閒度假和社區生活等多業態。

4月底,其物管團隊又在6家頭部物企中「衝出重圍」,拿下了長沙南城高端住宅天際湘府的物業服務項目。

3

順勢選擇

五礦地產私有化,不失為重新出發的一種選擇。

何劍波為首的管理層,在公告中指出,退市有助於公司實施長期戰略,及提升業務靈活性,更專注於長期業務規劃及資源整合。

五礦地產也有望擺脫資本市場的規則束縛,簡化治理結構,減少管理及合規的複雜性,提升整體營運及決策效率。

市場方面預期,其能更好地藉助母公司資源,熬過低谷。

其母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業務涵蓋金屬礦產、冶金工程、貿易物流、金融地產等,年收入超8000億元,資產總額超1.3萬億元。

年初,五礦地產的管理層就提到,集團將在有需要時提供支持;2月,在集團背書下,其獲得10億元的三年期定期貸款融資

在內部整合上,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十年前,中冶集團併入中國五礦集團,打包了一家房企——中冶置業,與五礦地產一直保持獨立運營。外界猜測,五礦地產退市后,與中冶置業的整合將加速。

來源:

來源:

中冶集團

一位內部人士向《21CBR》透露,這兩家地產公司的業務結構差別不大,長時間未整合,主要因為五礦地產獨立上市,中冶置業又隸屬於上市平臺中國中冶交易結構很複雜

相比五礦地產,中冶置業總資產大一倍,高達約800億元,兩家若合併,資產規模逼近1200億元。

只是,中冶置業同樣困難,1-6月營收31.92億元,淨虧17.77億元。

「后續怎麼弄,還沒有具體方案公佈,大方向肯定要整合到一起。」內部人士指出。

對何劍波等而言,當務之急,在於爭取中小股東支持,完成退市交易。

五礦地產,除注外

辦公電話:020 87399753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