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9:05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昨晚,停牌近一個月的央企地產商——五礦地產,終於攤牌了。
公告的核心只有兩個字:退市。
五礦地產宣佈擬以安排方式私有化,並申請撤銷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註銷價每股1港元,溢價高達185.7%。
表面上,這只是一場「高價回購」的體面離場;但背后,這更像是一場「兼職型」地產央企的「戰略性撤退」。
01
上市的枷鎖
最近半年多,央企地產「退場」的戲碼屢見不鮮。
中交旗下的中交地產、電建旗下的南國置業、中糧旗下的大悦城地產……
現在,又輪到了五礦旗下的五礦地產。
或許是因為港股上市的原因,五礦地產並未如中交地產、南國置業那般剝離地產保留殼資源,而是與大悦城地產一樣,乾脆利落地告別資本市場。
原因?官方説得很動聽——「為股東提供退出機會」「提升公司運營靈活性」等等。
但說白了:上市早就成了包袱。
自2009年上市以來,五礦地產在房地產黃金十年里,從未通過資本市場募過一分錢。
到如今行業步入寒冬,更不可能再從資本市場融到資金。
更糟糕的是,港股市場對它早已失去了興趣。
過去12個月,五礦地產的日均成交量只有44萬股,佔總股本的0.03%,幾乎等於沒人交易。
應該説五礦地產很多年前就已經被投資者「拋棄」,成為港股市場上一支喪失了流動性的「殭屍股」。
可即便如此,爲了維持上市資格,它每年還得支付高昂的合規成本、審計費用、信息披露成本——
於是,這家央企地產最終選擇了私有化退市。
退得乾淨,也退得徹底。
02
瘦身與陣痛
其實,五礦地產退市最根本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虧損太快,虧得太狠。
2024年,五礦地產營收98.83億港元,同比下降21.8%;合約銷售額70.2億元,同比下降37.9%;
歸母淨利潤虧損35.21億港元,同比擴大246.7%,創下歷史新高。
到了2025年上半年,營收19.76億元,同比再降60.6%;銷售22.9億元,同比下滑28.4%;淨虧損5.85億元。
這家公司,已經在「崩盤的邊緣」搖搖欲墜。
董事會主席何劍波早就喊出「活下去」口號:
「去庫存、防風險放首位,修復資產負債表,確保不爆雷、不爛尾、不守舊。」
但口號再響,也難掩現金流的緊繃。
2021年還能拿9宗地,總價110億;2022年,只拿1宗地,1700萬元。
此后,再也沒有出現在公開拿地榜單上。
五礦地產的確還留有529.5萬平方米土儲,看似「家底殷實」,
但那只是老庫存,還未必全能變現。
他們也試圖轉型——產業新城、特色小鎮、城市更新、產城綜合體——
聽起來都很高大上,但現實是:
這些模式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
在地產主業深陷虧損的當下,這些「新故事」都只是錦上添花的幻覺。
於是,退市成了唯一的出路。
退市之后,五礦地產不用再為港交所的規則所綁,可以更靈活地接受母公司——中國五礦的輸血。
這場退市,更像是一場母子之間的自救計劃。
03
難兄難弟
要理解五礦地產的困局,得把鏡頭再拉遠一點。
2015年,中冶集團整體併入五礦集團,兩家央企合二為一。
在地產板塊,與中國五礦旗下擁有五礦地產類似,中冶旗下也擁有中冶置業,兩家同爲國資委首批確定的16家地產主業央企之一。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猜:
五礦地產和中冶置業,是不是要合併?
十年過去,答案依舊是:
獨立運營,各自虧損。
是的,五礦地產在虧損,中冶置業也沒好到哪去。
2024年,中冶置業虧損49.97億元;
2025年上半年再虧17.77億元,虧損額甚至超過了淨資產的10%,已構成重大財務損失。
更扎心的是,中冶置業賬上只剩11.31億現金,卻要面對1192.52億短期債務。
這已經不是壓力,而是絕望。
於是,五礦地產和中冶置業——這兩家同屬五礦體系的地產公司——
成了彼此的「難兄難弟」。
市場在猜,五礦地產退市會不會是整合的前奏?
畢竟,兩者內部整合后,至少可以在五礦集團內統籌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合力,儘快脫困。
不過,這些也不過是坊間的一些合理推測,目前並未有官方的信息支撐。
04
「兼職型地產央企」
最后,我們再看看這些年退市或退房的央企:
無論是電建旗下的南國置業、中糧旗下的大悦城,還是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地產、中冶置業……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母公司主業都不是房地產。
進入房地產領域,他們的動機很純粹:那時候房地產市場行情好,來錢快,進來賺點快錢。
為此,國資委也曾三令五申劃紅線試圖阻止,但並不奏效,阻擋不了這些有自己主業的央國企紛紛涉足房地產領域!
相比招商、保利、中海、華潤這些以地產為核心主業的央企,這類「兼職型地產央企」有個特點:
在集團體系內,他們屬於邊緣化業務,不被重視但又受到各種集團制約。
這也直接導致這類房企既無法完全自主的參與市場競爭,又無法充分享受央國企優勢,而這種擰巴的后果就是:
慢半拍、貴一截、錯一步。
舉個炸天團所瞭解的例子:
某核心一線城市項目,拿地4個月后才推出設計方案。
沒成想,此時公司又遭遇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變動,整合完成后重啟該項目,已經是拿地一年后了。
更沒想到的是,項目剛正常沒多久,又碰到了巡視組巡查,出了點問題整個項目又被耽擱了大半年。
同批次拿地的其他項目早就售罄只待交付時,而該項目終於可以上市銷售了。
但,此時的市場環境已經完全變了:
土地出讓規則變了,好房子新規來了,行情也早已由好轉衰了。
於是乎,我們看到該項目一上市,就成爲了「限價」時代的遺物,慘遭市場的無情淘汰。
一個原本穩賺的項目,硬生生做成虧損盤。
可在內部人看來,虧錢總比出事強,沒人真正在乎或者遵循市場規律。
或許,這也是很多「兼職型地產央企」管理者內心的真實寫照。
尾聲
最后,五礦地產的退市,是體面的選擇,也是無奈的告別。
近半年,從中交地產到南國置業,從大悦城地產到五礦地產,這些原本風光無限的央企正一個個的撤離,難免有些唏噓。
的確,以前那些民營房企倒了也就倒了,現在咋連這些央企都不想干地產了?
説好的一起重建房地產行業的市場信心,你們咋都先走了呢?
不過,轉念一想,這些賺快錢的房企都走了,其實也算是幫着市場出清。
當我們真正尊重市場規律,相信市場的力量,那麼房地產必然也會慢慢的自我修復,未嘗不是一種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