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把童顏針從萬元打到2999元,是否真的能攪動醫美市場?

2025-10-24 17:46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任磊磊

近期,醫美平臺新氧以行業均價四分之一的價格推出童顏針,在醫美行業引起不小的討論。過去幾年,主打抗衰效果顯著又自然的童顏針,普遍定價在萬元以上。而新氧此次與西宏生物合作定製的童顏針,直接將價格拉進了3000元內。在打破價格壁壘的同時,也面臨着質量質疑與行業博弈的巨大挑戰。有消費者感嘆終於能打得起童顏針了,也有消費者質疑低價是否低質?

價格降至2999元

震動醫美圈

新氧CEO金星在受訪時表示,國內童顏針的均價是12800元起,而在韓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價格可能只有內地的三分之一。而在國內的醫美市場,童顏針是繼水光之后又一被大眾接受的注射類輕醫美的針劑,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着價格下探,有望達到或者超過水光針的普及程度。

事實也確實如此,目前在中國醫美市場,童顏針是增長最快的賽道之一。據新氧公佈的數據,2025年童顏針B端市場規模預計達42億元,而2021年剛進入中國市場時規模僅為5億元。

但是童顏針過萬的價格,勸退了不少消費者。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新氧試圖通過低價策略打破醫美行業長期存在的高價壁壘。

萬元級別的童顏針,新氧是如何破價的呢?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林先平表示,童顏針成本主要包括原料、研發、生產工藝、認證審批、營銷和渠道費用。據其瞭解,原料成本僅佔10%—20%,而營銷和渠道費用卻佔30%—40%。

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更進一步指出,市場上萬元級別的童顏針,品牌溢價和渠道利潤可能佔比達70%以上。

新氧的低價策略主要通過規模效應和低毛利策略實現,也就是説去掉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由自己直接跟上游生產商談合作,同時輔以平臺補貼。今年二季度,新氧的連鎖診所毛利率為24.3%,遠低於醫美行業普遍50%以上的毛利率水平。

破價是一場博弈

低價是否靠譜?

新氧的平價童顏針破價,引起了上游廠商的激烈反對,整個過程產生巨大的博弈。

金星透露,此前「奇蹟童顏」1.0和2.0版本分別採用普麗妍和聖博瑪的艾維嵐兩款產品,廠商控價分別為16800元/支和18800元/支,而新氧的定價僅為4999元/支和5999元/支。這兩次低價嘗試均引發廠商強烈反彈,普麗妍和聖博瑪先后向新氧發函,斷貨並要求下架相關產品。

為擺脫供應鏈依賴,新氧最終與西宏生物合作定製專用於水光打法的「奇蹟童顏3.0」,將童顏針價格直接拉至2999元/支。

如此低價的童顏針,靠譜嗎?消費者和行業專家均不乏擔憂。

合作廠商西宏生物的質量管控記錄並不完美。公開信息顯示,2025年5月,西宏生物因「未按規定建立質量管理體系並保持有效運行,影響產品安全」,被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立案處罰。

詹軍豪擔心,低價童顏針之下,部分醫美機構可能會為保證利潤,在操作環節壓縮成本,譬如削弱醫生培訓、簡化操作流程。

同時,利潤分配格局的重塑可能加劇行業分化。

頭部醫美機構憑藉規模與規範運營能力能夠承接更多流量,而大量中小型診所則可能被迫捲入價格戰,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面對質疑,新氧強調他們的低價是通過壓縮獲客成本、降低與治療無關的成本來實現的。

金星表示:「我們通過規模效應和低毛利策略實現降價,而非犧牲質量。」

行業重構

新氧能否扮演攪局者

新氧推出2999元童顏針的背后,是中國醫美行業生態的重構。

在金星看來,中國醫美行業正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上游成品成本高企,機構為覆蓋高成本被迫抬高售價,消費者因價格高昂轉向「黑醫美」或海外就醫,最終導致行業信任度下降、獲客成本攀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氧的線下連鎖業務正在成為其新增長點。

截至目前,其「新氧青春診所」已有40家門店開業,預計年內將開至50家。今年二季度,新氧線下業務收入同比猛增426.1%至1.44億元,首次超越線上業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然而,激進轉型也帶來明顯陣痛。由於傳統平臺信息服務業務加速收縮,新氧二季度整體營收同比下降7%至3.79億元,淨虧損3600萬元。

童顏針市場已從「藍海」變為「紅海」。截至目前,國內獲批上市的童顏針已達九款,形成了「3款進口+6款國產」的市場競爭格局。還有更多產品正在審批途中。

「當市場充分競爭后,消費者纔可能享受到真正的紅利。」北京嵐時科技聯合創始人吳祖鵬判斷,「最終童顏針會變成消費品,就像護膚品一樣。」

2999元的童顏針能否在市場上掀起巨浪,不僅取決於價格,更取決於消費者對質量的信任與市場的接受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