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8:28
(來源:中國環境網)
轉自:中國環境網
陝西省安康市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受惠地區羣眾每喝10杯水,就有6.5杯來自安康。
近年來,安康市積極保障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讓受惠地區參與到水源涵養地的保護中,也讓保護地區得到了實惠,印證了生態本身就是價值。
漢江晚霞。朱立榮攝
每年環保投入佔財政支出17%以上
安康市鎮坪縣地處陝西、湖北、重慶三省市交界處,是陝西最南端的一個縣,有「巴山祕境」美譽。這里環境優美,生態功能突出,既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也是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珍稀物種珙桐在這里有分佈。
爲了保障漢江「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鎮坪縣在水源保護上不遺余力,漢江支流南江河出境斷面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2024年以來達到I類標準。同時,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實施最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8%以上,生物多樣性穩中有增。
位於安康市鎮坪縣與平利縣交界處的化龍山亞高山草甸。張博攝
生態價值突出,意味着鎮坪縣要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我們做了一些不容易的決定。一方面,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嚴格執行負面清單制度,犧牲了一些短期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我們把有限的財政資金優先投入到環保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改善中,每年環保投入佔財政支出17%以上。」安康市鎮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寧國良表示。
獲得多項生態補償資金
爲了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現「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原則,我國生態補償機制應運而生。鎮坪縣正是這一機制的受益者。
被羣山環抱的鎮坪縣縣城,漢江支流南江河穿城而過。張博攝
2019年,鎮坪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每年獲得200萬元獎勵。2023年,鎮坪縣又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每年獲得500萬元獎勵。此外,在生態功能區考覈方面,鎮坪縣在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考覈排名前十,每年獲得500萬元獎勵。在津陝協作方面,天津市每年給南水北調工程中的陝西供水縣區800萬元,鎮坪縣獲得了部分資金。
對於來之不易的補償資金,安康市生態環境局鎮坪分局局長唐軍介紹:「這些資金主要用於五個領域,分別是重點污染源治理,如農村污水收集、處理,重點流域的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治理、生態修復,大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文明宣傳,環保民生實事。」
唐軍強調,對於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羣眾期盼的民生事項,只要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補償資金使用要求,鎮坪生態環境分局均會根據輕重緩急予以解決,確保補償資金高效使用。
補償資金築牢生態安全,托起綠色發展
中心村是鎮坪縣一個位於巴山深處的村子,景色優美,不過因為靠近河道,經常面臨洪水威脅。2021年夏天,連續兩次罕見的特大洪水,沖毀了村子的部分河堤,造成道路受損、莊稼被毀,更有部分房屋被山洪沖壞,損失嚴重。
生態補償資金猶如雪中送炭,幫助村子及時修好了被沖毀的河堤。站在新修的帶有護欄的河堤,唐軍向記者介紹:「這里是我們中心村的生態護岸項目,這邊是生態護岸,按照20年一遇防洪標準建設,主要起防洪的作用。這邊是生態步道,這邊是我們的生態緩衝帶。」
鎮坪縣中心村新修的生態護岸,部分資金來源為生態補償資金。張博攝
據悉,這條400多米長的生態護岸有效保護了沿河農田,同時降低了化肥等污染物對河流水質的影響。如今,綠水青山成了中心村發展鄉村旅遊的最大優勢,各地遊客紛紛慕名而來,村子甚至還成了小有名氣的寫生基地。
「這種景色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能夠描繪出非常豐富的原生態自然景觀,同時也能欣賞到這種美,所以我就畫了一幅山水。」旅居畫家宋安平表示。
對於在原先廢棄豬圈上開辦農家樂的郭俊江而言,綠水青山讓他收穫了看得見的紅利。「今年的客人多了三倍,還都是回頭客。」郭俊江笑談。
在鎮坪縣,享受到生態補償紅利的案例還有很多。新華村新建的防浪牆,有效提高了村子應對洪水衝擊的能力;友誼村滑坡點的綜合治理,保障了村民出行和生產安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保障了人們的飲水安全意識;受損污水管網的修復與護坎建設,杜絕了污水入河的風險。
生態補償:實現保護責任共擔,利益共享
生態補償機制還巧妙解開了「守着綠水青山過窮日子」的難題。
安康市鎮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寧國良説:「這一機制既破解了‘無錢治污’困境,也讓老百姓切切實實享受到了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形成‘保護者受益、綠色發展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通過不斷探索,目前陝西省已建立多領域全覆蓋的省內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對獲得國家級生態榮譽的縣區,每年最高予以700萬專項補償。建立市、縣、區間生態補償機制,每年給予50萬元專項補償。對考覈排名靠前的生態功能區予以百萬獎勵。同時,進一步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補償機制,引導市縣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穩步推進省際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
目前,陝西分別與湖北、河南簽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保護責任共擔、流域上下游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陝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李英傑説:「秦巴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環境優良,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相應地,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只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把握好、處理好,就可以既加快發展,又能守好生態環境。」
李英傑認為,生態補償模式帶來的啟示在於,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這種模式公平合理兼顧了不同利益訴求,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有利於促進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良性互動,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正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