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通用計劃2028年實現無人駕駛

2025-10-24 17:02

(文/觀察者網 張家棟 編輯/高莘)

據《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10月22日報道,通用汽車計劃在未來三年內為旗下車型推出一系列全新的軟件功能,其中包括由谷歌提供的車載人工智能助手,以及一套無人工監管輔助駕駛系統(eyes-off driving),並將率先把該技術搭載在凱迪拉克凱雷德(Escalade)IQ車型上。

華爾街日報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Mary Barra)及多名高管在紐約舉行的軟件發佈會上公佈了這一系列計劃。通用汽車稱,這些計劃標誌着公司邁入一個「新的移動出行時代」。

該汽車製造商在當日的通用「前進活動」上公佈了該計劃。該公司表示,其已在北美繪製了60萬英里(約96.5萬公里)的脱手(hands-off)道路地圖,並且客户使用其脱手駕駛輔助系統Super Cruise行駛了7億英里(約1.1億公里),沒有發生過一起與該系統相關的事故報告。

通用表示,在技術、規模層面十年的實際部署經驗,以及為超級巡航開發和測試的安全系統,均為其實現下一階段的個人自動駕駛奠定基礎。

在活動上,通用還表示,其車輛將從明年開始搭載來自谷歌Alphabet的Gemini AI智能體。該公司計劃最終推出自己的AI系統,系統將根據客户的車輛進行定製,並根據個人偏好進行微調。

通用汽車稱:「未來的新系統中可能包括如何在新車上單踏板駕駛、及早發現維護問題,或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找到完美的晚餐地點。」

通用Cruise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路透社

通用的無人駕駛研發與市場化歷程在近年來並非一帆風順。2023年10月,通用汽車旗下的無人駕駛部門Cruise曾因一系列安全事故在全美範圍內暫停無人駕駛業務。此后,在經歷了多次與監管機構的溝通后,通用在去年7月取得了信任,並在美國各州逐步恢復運行完全自動駕駛的乘車服務。

然而,去年12月,通用汽車突然對外表示,將停止為Cruise提供Robotaxi研發資金,而是將其與通用技術團隊合併,共同推進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技術。通用汽車表示,推出和運營Robotaxi業務投入遠比其此前預計的100億美元(約712.4億元人民幣)要更多,無法為通用企業業務和股東帶來最佳利益。

根據通用汽車公司10月21日發佈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該公司淨收入為486億美元(約3462.5億元人民幣);淨利潤13億美元(約9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7%;淨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3%大幅萎縮至2.7%;調整后息税前利潤34億美元(約242.2億元人民幣)。

不過,財務數據的下滑卻與資本市場的表現截然相反。財報發佈當日,通用汽車股價一路狂飆,盤中一度暴漲超16%。分析師表示,這種反差是因為投資者看到了通用更為積極的內部質變。

這些變化包括對電動車目標的重新規劃,以及在企業定位上的轉變。在公司定位上,通用正在從一家純粹的汽車製造商,轉型為一家軟硬件結合的技術公司。尤其在中國市場,依託本土創新和本地合作,通用汽車正加速提升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力。

而在美國市場,「前進活動」則代表了通用下階段的智能化發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用決定進行無人駕駛部門轉型的2025年,美國正對自動駕駛的監管環境提供寬松利好。中金研究指出,一方面,美國交通部(DOT)及下屬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頒佈了多項用於指導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政策和指引性文件,另一方面,美國各州政府在自動駕駛汽車立法方面也處於「多點開花」的狀態。

PR Newswire發佈的報告稱,美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預計將以19.56%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從2023年的225.2億美元(約1604.4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30年的786.3億美元(約5602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美國道路上將有35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450萬輛。

但中金表示,近年來,Waymo和特斯拉目前纔剛開啟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在技術方面誰勝誰負尚未到達終局,中短期內路線之爭還會持續下去。

此外,業內人士也指出,包括Waymo、Cruise和Uber等公司在內的自動駕駛車輛均發生過交通事故,這造成了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信任的阻礙。

其次,美國政壇的變化也給自動駕駛產業帶來了不確定性。有外媒報道,近期美國DOGE服務部門宣佈將對負責監管自動駕駛汽車的小型團隊進行裁員,預計將裁減近半數員工。在面對自動駕駛技術日益複雜和挑戰突出的背景下,NHTSA的這次裁員將給自動駕駛的監管力度和安全標準設置帶來嚴峻考驗。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