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6:46
重磅會議公報發佈,將科技自立自強擺在了十五五社會發展目標首要位置。
公佈明確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未來10年將再造一箇中國高技術產業。
受惠政策之一的半導體,今天全線走強,AI芯片龍頭寒武紀大漲超過8%,股價超過貴州茅臺,登頂A股股價之王。
半導體設備ETF易方達(159558)漲4.72%,科創板50ETF(588080)漲4.42%。
儘管近期市場熱點一直輪動,但迎來政策強心針的大科技板塊,再次成為市場C位,特別是國產替代概念。
年初至今,A股半導體板塊累計漲幅超50%。
能夠有這樣的漲幅,源於全球的新興產業背景,尤其是AI科技的帶動,芯片半導體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WSTS)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63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7%。今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8.9%至3460 億美元,其中邏輯芯片增長37%,存儲芯片增長20%,傳感器增長 16%。
WSTS預測,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280億美元,同比增長15.4%;2026年則有望達到8000億美元,同比增長 9.9%。
因為AI基建開支一直維持高位,半導體的需求一直很熱,谷歌、微軟、亞馬遜、Meta、OpenAI等科技巨頭正密集加碼AI基礎設施建設,2025年合計資本開支預計超3600億美元。
其中,存儲芯片市場目前正迎來漲價潮。
全球兩大存儲芯片巨頭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提價,包括DRAM和NAND在內存儲產品價格將上調高達30%,以順應AI驅動的存儲芯片需求激增趨勢。
最新的政策支持方面,10月21日,工信部公開徵求對《算力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5 版)》(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的意見。
其中提出,到 2027 年,圍繞基礎通用、算力設施、算力設備、算網融合、算力互聯、算力平臺、算力應用、算力安全、綠色低碳等方面制修訂 50 項以上標準,有效推動算力標準體系建設。
可以預計,《意見稿》落地短期將加速算力資源 「全國一盤棋」 佈局,打破行業與區域壁壘,提升算力利用效率;中長期則助力國產算力生態構建,推動芯片、封裝、散熱等核心環節國產化率提升,同時為我國參與國際算力標準制定、搶佔全球數字經濟話語權創造條件。
徵求意見預計於11月20日結束,2026 年有望進入標準密集出臺期,疊加新型數據中心建設提速,算力基礎設施投資將保持高景氣,液冷技術滲透率、國產芯片適配率等關鍵指標有望持續改善。
從資金流向層面看,半導體的熱度持續處在高位。
其中,半導體設備ETF易方達(159558)近20日資金淨流入額10.84億元;半導體佔比較大的科創板50ETF(588080),近10日也獲得超10.5億元資金淨買入,最新規模721.6億元。
預期是打滿了,那業績兑現方面,國產半導體又交出了怎麼樣的一個成績表呢?
以2025年中報數據為例,行業整體業績顯著提升,龍頭公司表現尤為突出。
具體為,A股半導體板塊整體營收同比增長15.54%,淨利潤增速更是高達32.41%。
其中,半導體設備板塊營收達389.23億元,同比增長30.86%,龍頭北方華創營收同比增長28%。
數字芯片板塊營收871.29億元,同比增長24.72%,AI芯片龍頭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28.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高達4347.8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38億元,扭虧為盈;海光信息實現營業收入54.64億元,同比增長45.2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01億元,同比增長40.78%;
代工方面,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39.8%,其55nm和40nm特色工藝平臺產能持續滿載;華虹半導體業績同樣強勁,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毛利率回升至10.1%,其中第二季度淨利潤環比大幅提升112.1%,顯示其盈利能力快速恢復。
如今,正值2025年三季報的密集披露期,從已公佈的業績預告和報告來看,半導體行業的多個細分領域景氣度持續回升,業績增長確定性強。
從具體公司表現來看,AI算力芯片領域的業績最為耀眼,其中寒武紀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6.07億元,同比暴增2386.38%;淨利潤16.05億元;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營收94.90億元,同比增長54.65%;淨利潤19.61億元,同比增長28.56%;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長川科技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前三季度淨利潤為8.27億元至8.7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31.39%至145.38%;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端側AI芯片正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多家芯片設計公司在業績預告中提及端側AI市場的快速發展。
亮眼的增長業績,主要由需求端回暖與供給端技術突破共同推動。
需求端方面,AI算力需求仍是核心引擎。
2025年,中國AI算力芯片市場規模同比增長預計超過90%,帶動雲端訓練與推理芯片需求爆發。與此同時,AI應用正加速向終端側滲透,AI手機、AI PC、AIoT設備等新興品類在2025年迎來規模化放量,為相關芯片設計公司開闢了全新市場空間。
供給端方面,國產替代從「可用」向「好用」階段邁進。
成熟製程的整體自給率已達到約70%,在電源管理芯片、顯示驅動芯片等特定領域,國產化率更是接近或超過80%;半導體設備領域,北方華創刻蝕、PVD等設備在國內新建晶圓產線中的份額持續提升;中微公司的CCP刻蝕設備在5nm以下技術節點的驗證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技術壁壘更高的中高端芯片領域,國產替代正在加速破局。海光信息的DCU在政務雲市場佔據了超過40%的份額;百度崑崙芯在中國移動的集採項目中表現突出,標誌着國產AI芯片正進入主流商業應用;
在數字芯片領域,以瑞芯微為代表的公司專注於端側AI芯片,其2025年中報淨利潤預增185%-195%,併成功突破比亞迪供應鏈;
模擬芯片方面,聖邦股份作為國內少數進入華為基站供應鏈的廠商,產品矩陣超過5200款,年新增超500款,通過持續的技術積累拓展市場份額。
同時,流動性環境也有利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宏觀層面,穩健的貨幣政策、全球性降息周期的開啟,都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適宜的融資環境。
產業資本層面,規模高達30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已進入實質性投資階段。與前期相比,大基金三期的投資更為聚焦,重點投向半導體制造、存儲芯片、先進封裝及EDA工具等仍存明顯短板的「卡脖子」環節,投資策略也更為市場化。
資本市場層面,科創板與創業板繼續為半導體企業提供高效的融資平臺。2025年上半年,已有十余家半導體設備、材料及設計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資金超過300億元。同時,已上市的龍頭企業如韋爾股份、卓勝微等也通過定向增發等方式進行再融資,用於先進工藝研發和產能擴張,顯示出市場對優質半導體公司依舊保持高度認可和信心。
當然了,經過前期的估值修復,半導體板塊的整體估值水平高於市場平均,當前板塊整體市盈率(PE)約為50倍,但考慮到2025年全年淨利潤預計增長超過40%,板塊的動態市盈率將降至35倍左右。
若使用更適用於高成長板塊的指標-PEG來衡量,半導體板塊的整體PEG約為1.2。
這一數值表明,板塊的估值水平與其成長速度基本匹配,處在相對合理的區間。
2025年,國產半導體產業整體上處在「需求回暖、技術突破、政策支持、業績兑現」的良性循環中。
雖然當前的估值水平稍高,但在高速增長的業績支撐下,仍然具備吸引力。
至於具體的細分方向,AI創新與國產替代是最明確的兩個。
而不管是看AI還是國產替代,有一個原則是通用的,那就是始終專注於擁有技術優勢、有生態壁壘、有業績支撐的公司,如果是新公司,則需要專注於有能力實現從0到1突破的企業。
市場上也找得到一些集合了優質龍頭企業的工具,如半導體主題、創新科技主題的指數基金。
其中,半導體設備ETF易方達(159558),緊密跟蹤中證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半導體設備佔比61.4%,半導體材料佔比21.9%,覆蓋光刻機、蝕刻機、薄膜沉積設備及硅片、光刻膠等關鍵環節龍頭企業,中微公司+北方華創權重超30%,高度契合國產替代主線。
科創板50ETF(588080)聚焦硬科技,半導體權重佔比高達66.8%,成份股包括中芯國際、海光信息、寒武紀、瀾起科技、中微公司等龍頭公司。

科創板50ETF(588080),則是全市場跟蹤科創板規模最大的ETF;漲跌幅20%,彈性大;綜合費率0.2%,為投資者低成本佈局科創板龍頭公司提供便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