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禾賽科技回港上市首日衝高后跌近20% 高比例低折扣發行埋雷 破發期間穩市商中金未使用綠鞋資金穩市

2025-10-24 16:0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樂

      9月16日,激光雷達龍頭禾賽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實現美股、港股雙重主要上市,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標誌着沉寂兩年的中概股回港通道正式重啟。然而,與發行階段的「高認購熱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其上市首日衝高后持續走弱,截至10月23日較發行價跌幅近20%,基石投資者集體浮虧。深入覆盤其發行定價策略、配售結構安排及后市穩市操作,不難發現這場看似成功的IPO背后,暗藏着多重值得警惕的風險隱患。

      發行比例高達14.4%為歷史第二 募資規模超此前市場預期

      本次IPO需求十分火爆,國際配售提前一日截止,獲14.09倍認購;香港公開發售更是錄得168.65倍的認購。最終,公司全額行使15%的發售量調整權,綠鞋前募資41.6億港元(約5.3億美元),遠超此前市場預計的3億美元;10月12日公告顯示,公司進一步全額行使綠鞋,最終募資規模達47.8億港元,對應發行比例14.4%。這一發行比例在中概股回港項目中極為罕見——2022年至今,中概股回港項目平均發行比例僅3.6%,禾賽的發行比例僅次於寶尊電商的17.8%,位列歷史第二。 

      本次發行中,高瓴、泰康人壽、WT資管、Grab、宏達集團及Commando Global Fund作為基石投資者,合計投資1.48億美元,佔最終發行規模的24.1%。雖然這一安排打破了中概股回港的歷史慣例——過往31單美股回港項目中,僅百濟神州及和黃醫藥設置過基石。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近期港股中大型IPO項目通常40%以上的基石佔比,禾賽24.1%的基石比例相對較低。此外,根據配售結果公告,還有部分基石投資者及其他關聯方也參與了國際配售,基石及關聯方合計投資規模達到15.8億元,投資佔發行規模的比例為33.1%。其中,高瓴除基石投資5.5億港元外,還通過國際配售追加投資1.6億港元;國泰君安投資0.7億港元,CICC FT、工銀理財等機構也參與了國際配售。 

      高發行比例股價屢衝新高階段 發行折扣僅1.6%缺少后市安全墊

      禾賽發行階段最核心的爭議,集中在定價策略上——在14.4%的高發行比例背景下,僅給出1.6%的發行折扣,顯著偏離行業慣例,直接為后市破發埋下隱患。而這一激進定價策略的背后,與本次清一色中資保薦團隊在跨市場定價經驗上的短板密切相關,其更傾向於維護發行人股權價值的操作邏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場對安全邊際的合理訴求。

      本次發行定價212.80港元/股,較其美股定價前一交易日(9月11日)收盤價27.74美元(摺合約216.37港元)僅折讓1.6%。對比歷史數據,2022年至今中概股回港項目的平均發行折扣為3.1%,若剔除折扣最大的諾亞控股(10%),平均折扣仍達2.8%。僅有和黃醫藥(0.7%)、再鼎醫藥(1.1%)、百濟神州(1.6%)三單醫藥項目錄得更低或相當的折扣水平,而這三單項目均在醫藥行業熱度高漲的階段啟動回港,此外也屬於行業內的龍頭標的。

      此外,高發行比例通常需要更高的折扣來吸引投資者、分散配售額度,但禾賽卻反其道而行之。歷史數據顯示,萬國數據發行比例12.3%,給出3.0%的折扣;寶尊電商發行比例17.8%,折扣達2.3%;百勝中國發行比例10.0%,折扣更是高達4.9%。這些項目均通過適度提高折扣,平衡高比例發行帶來的稀釋壓力和市場承接壓力。而禾賽在發行比例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同時,選擇以近乎「平價」的方式發行,顯然忽視了市場對安全邊際的需求。

      進一步分析定價時點的股價背景,禾賽的操作更顯冒險。發行期間,其美股股價正處於連續上漲的高位區間——啟動發行當日(9月5日),美股盤中一度創下30.44美元/ADR的歷史新高,雖定價前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位。通常而言,在股價創新高階段進行IPO,需要設置更高的折扣以應對潛在的回調風險,參考比亞迪、小米今年上半年在股價連續創新高時的增發操作,分別給出了7.8%、6.6%的折扣。但禾賽及其中資保薦團隊卻選擇低折扣發行,雖在短期內提升了融資效率、維護了發行人的股權價值,卻也讓港股投資者失去了足夠的安全墊。 

      后市跌近20% 高瓴作為基石+錨定 賬面已浮虧1.1億港元

      禾賽港股的后市表現,精準印證了定價策略和配售結構的隱患。上市首日,股價高開高走,盤中一度觸及240.80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13.2%,最終收於234港元/股,漲幅9.96%,看似迎來開門紅。但好景不長,次日股價便開始回調,隨后進入持續下行通道,10月8日跌破發行價。截至10月23日,禾賽港股收盤價為171.40港元/股,較發行價下跌19.5%,較上市首日最高價跌幅達28.8%。股價的持續走弱,讓參與發行的投資者面臨顯著浮虧,其中基石投資者損失尤為明顯:高瓴合計投資7.1億港元,按10月23日收盤價計算,賬上浮虧1.1億港元;WT資產、泰康人壽、宏達集團的浮虧均達到約0.5億港元。 

      綠鞋機制形同虛設? 中金未啟動護盤或為優先兑現超額募資目標

      更引發市場爭議的是,禾賽的綠鞋機制未能發揮穩定股價的作用。根據公司10月12日披露的公告,中金公司作為穩市商,「並無出於穩定價格目的在市場上購入或出售任何B類普通股」。這意味着,在股價破發后的關鍵時期,穩市商並未採取任何護盤動作,綠鞋機制形同虛設。

      按照港交所相關規則,IPO穩市期為上市后30天,穩市商的核心職責是在股價跌破發行價時,動用超額配售獲得的資金買入股票,穩定股價。然而中金公司作為穩市商未進行任何買入操作,大概率是出於發行人的指示——通過放棄穩市,實現綠鞋全額發售,從而多募集15%的資金。

      這一操作看似提升了融資規模,實則嚴重損害了市場信心。從發行結構來看,禾賽初始發行比例已達11.3%,疊加發售量調整權和綠鞋機制,已具備靈活擴大募資的空間,且本次低折扣發行的融資效率已相當高。此外,根據證監會備案,禾賽港股發行上限為5123.62萬股,若頂額發行,發行比例可高達27.7%,完全有空間通過擴大基礎發行規模滿足募資需求,而非犧牲穩市機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