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4:46
10月23日晚間,安培龍(301413.SZ)發佈了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營收與利潤均實現穩步增強,同時前三季度在研發費用、在建工程等持續投入,為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核心產品前景景氣,技術進步與市場邏輯雙輪驅動
從三季度核心數據來看,2025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3.08億元,同比上漲5843.39萬元,增幅達23.39%;利潤總額為3099.64萬元,同比上漲14.09%。
前三季度營收達8.62億元,同比增長30.27%,核心驅動因素是傳感器下游客户需求顯著增加,體現公司核心業務市場需求強勁。利潤總額達7312.84萬元,同比增長17.2%,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穩健。
另外,研發費用的增長較為明顯,前三季度達6466.03萬元,較上年末提升57.93%,表明公司將繼續推進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深耕智能傳感器領域。
持續的投入使安培龍的技術優勢並非侷限於單一產品,而是通過「專利佈局+標準制定」構建了深層競爭壁壘。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拿下多項力傳感器相關發明專利,涵蓋芯片設計、傳感器製備、數據處理等核心環節,不僅保障了產品的技術獨特性,更讓公司在傳感器行業標準制定中擁有了更多話語權,這種「技術+標準」的雙重優勢,是面對行業激烈競爭的關鍵所在。
安培龍董事長鄔若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安培龍的發展,是一條基於技術進步與市場邏輯雙輪驅動的穩健之路。20多年來,面對風險與挑戰,不盲目追逐規模,而是紮實打好產品根基,通過不斷積累技術與經驗,尋找真正明確且有前景的市場機會。」
在傳感器行業「國產化替代」與「高端化升級」的雙重趨勢下,安培龍在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領域的進展尤為亮眼,形成了技術突破支撐市場拓展,市場反饋反哺技術迭代的良性循環,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
而在機器人領域,公司MEMS相關傳感器的送樣進展順利,標誌着其技術已從汽車賽道向高增長的機器人賽道延伸,為后續市場份額擴張埋下伏筆。
汽車領域深度滲透產品矩陣覆蓋智駕核心部件
作為安培龍的核心應用領域,汽車傳感器業務正經歷從「量增」到「質升」的跨越,一方面通過完善的壓力傳感器矩陣搶佔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憑藉EMB(電子機械制動系統)力傳感器突破智能駕駛核心部件,成為國內車規級傳感器進口替代的「中堅力量」。
從技術端看,公司MEMS傳感器已實現「全量程汽車場景」覆蓋,意味着其產品可適配從低壓到高壓的各類汽車工況,無論是發動機管理系統、制動系統還是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熱管理系統,均能提供精準的感知解決方案,打破了此前部分高端汽車MEMS傳感器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壓力傳感器領域,公司已構建起「MEMS低壓+陶瓷電容中壓+玻璃微熔高壓」的全品類產品矩陣,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佈局的戰略意義在於,可滿足不同車企、不同車型的定製化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車的高壓電池包需要高壓傳感器監測壓力,而傳統燃油車的進氣系統則需要低壓傳感器,全矩陣覆蓋讓安培龍得以同時服務於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客户,避免了單一賽道波動帶來的風險。
從市場反饋來看,這一策略已見效,公司汽車壓力傳感器訂單快速增長,側面反映出國內主流車企對其產品的認可,進口替代進程正在加速。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公司已向麥格納、特斯拉等新增客户供應壓力傳感器和温度傳感器等產品,同時對現有客户如上汽、法雷奧、理想、蔚來、小鵬、零跑等穩定供貨。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在輔助駕駛核心部件領域的突破。其研發的EMB力傳感器已通過國內頭部車企裝車測試並獲得項目定點,計劃2025年Q4量產,自動化產線建設投資4130.70萬元,目前正在建設中。
從技術原理來看,該傳感器基於「MEMS壓阻芯片+玻璃微熔工藝」,核心優勢是大幅提升制動響應速度。在輔助駕駛場景中,制動響應速度直接關係到行車安全,安培龍的技術方案恰好切中了車企對「高安全性智能制動系統」的需求。
根據乘聯分會的最新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52.14%,車規級傳感器自主可控的政策也起到強推的作用,為高階的傳感器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此外,公司力傳感器品類已拓展至拉壓力傳感器、扭矩傳感器、六維力傳感器等,可同時適配汽車與機器人場景,這種「跨場景產品協同」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其對下游客户的粘性。
押注具身智能機器人,提前卡位核心傳感器
具身智能機器人這片藍海市場,正在撬動國內千億級的傳感器市場,在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的傳統領域之外,為傳感器產業開闢出新的下游應用「增長極」。
而在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爆發前夕,安培龍已提前完成力傳感器佈局,從產品研發到生態合作,全方位搶佔機器人傳感器賽道的先發優勢。
從產品進展來看,公司在機器人傳感器領域的推進節奏清晰:單向力傳感器、力矩傳感器已完成工程驗證,並向多家國內機器人廠商送樣測試,產品已具備商業化基礎,只需等待客户測試通過后即可批量供貨。
針對人形機器人核心場景的六維力傳感器已進入研發階段,且明確適配「人形機器人足底場景」。要知道,足底力感知是人形機器人實現平衡控制、步態調整的關鍵,安培龍選擇這一細分場景切入,正是瞄準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核心需求,若后續研發順利,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廠商的核心傳感器供應商。
安培龍相關負責人在22日舉辦的大灣區國際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上表示:「用於人形機器人的傳感器普遍價格偏高,六維力傳感器的價格一枚就要上萬元,我們會利用在汽車產業鏈積累的優勢,把機器人行業的傳感器做到成本又低、可靠性又好。」
在生態合作層面,公司與中科南京軟件技術研究院等企事業單位共同成立「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經營範圍覆蓋人工智能行業應用集成、AI硬件銷售、AI公共數據平臺等。
這一舉措將打破安培龍侷限於「傳感器供應商」的角色,而是通過合資公司深度參與機器人與AI的融合進程。一方面可提前獲取機器人廠商的需求,讓傳感器研發更貼合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可藉助合資公司的平臺,將傳感器與AI算法、系統集成結合,提供「感知+解決方案」的一體化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
國際化全鏈條佈局,打開長期增長空間
面對全球傳感器市場的廣闊機遇,安培龍正加速推進全球化佈局,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生產、銷售機構,構建「本地化服務+全球化技術」的體系,為后續拓展國際客户奠定基礎。
從佈局節奏來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呈現「精準落子、協同推進」的特點:在歐洲,成立德國全資子公司負責銷售與服務本地化,同時設立比利時研發子公司專注傳感器技術研發。
歐洲是全球汽車與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區域,德國子公司可快速響應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的需求,比利時研發子公司則能吸納歐洲的技術人才,保障產品技術與國際前沿同步。
在亞太地區,通過香港子公司聚焦供應鏈協同與資本運作,並推進泰國生產基地籌建,未來可承接部分海外客户的產能需求,不僅能降低關税與物流成本,還能實現就近交付,提升海外客户的合作意願。
從行業邏輯來看,安培龍的全球化佈局並非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將產業全鏈條帶出去。這種模式更符合汽車、機器人等高端製造業對供應鏈穩定性和協調速度的要求。長期來看,隨着海外市場銷售佔比的提升,安培龍的品牌影響力將從國內延伸至全球,成長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傳感器廠商。
從當前經營動態來看,安培龍的成長邏輯已十分清晰:在國內市場,依託MEMS傳感器技術優勢,深度滲透汽車與機器人兩大高增長賽道,受益於國產化替代與產業升級紅利;在國際市場,通過全鏈條全球化佈局,逐步拓展歐洲、亞太等海外市場,打開長期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