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明略科技啟動招股:騰訊等七家機構基石投資,預計11月3日上市

2025-10-24 11:36

  來源:獨角獸IPO

  營銷智能與營運智能,輔以行業解決方案作為補充。

  作者 | 獨角君

  明略科技(02718.HK)於10月23日起至10月28日正式招股,計劃全球發售721.9萬股A類股份,發行價定為每股141港元,每手40股,入場費約5696.88港元,預計11月3日掛牌上市。

以發行價計算,公司此次最多集資約10.18億港元。明略科技本次發售的721.9萬股股份中,香港公開發售佔10%,國際配售佔90%。發行價已固定為每股141港元,不設價格區間。

  投資者每手交易單位為40股,入場費為5696.88港元。公司計劃於11月3日正式掛牌交易,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

  明略科技預計此次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9.02億港元。該公司已規劃了明確的資金使用計劃:約35%(約3.16億港元)將於未來三年用於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約40%(約3.61億港元)將用於產品開發,以豐富產品組合。約15%(約1.35億港元)將用於營銷、品牌推廣及銷售團隊擴張。約10%(約9020萬港元)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明略科技此次IPO獲得了多家基石投資者的支持。七大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約5900萬美元(約4.6億港元),佔本次發售股份的約45.1%。騰訊通過Huang River Investment Limited參與基石投資,目前作為明略科技最大外部股東,騰訊持股比例達25.96%。

  其他基石投資者還包括個人投資者郭敏芳、Hundreds Capital、包莉娜、Treasure-stone Investment Group Limited、巴林資產管理機構GFH Financial Group B.S.C.及晶泰控股關聯公司QuantumPharm Limited。

  招股首日,公開發售部分半日已錄得1.88億港元孖展認購,以公開發售募資額1.02億港元計算已獲足額覆蓋。截至10月24日,該股孖展額進一步增至9.5億元,超額認購8.3倍。

1

核心業務:營銷智能與運營智能驅動

明略科技是中國領先的數據智能應用軟件供應商。按2023年總收入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數據智能應用軟件供應商。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的總收入計,公司繼續保持這一市場地位。

明略科技的核心業務主要分為兩大板塊:營銷智能與營運智能,同時輔以行業解決方案作為補充。

  營銷智能業務是明略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旗下擁有三款核心產品。

秒針系統作為公司的旗艦產品,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監測工具之一,也是公司收入的重要貢獻者。2024年,秒針系統帶來的收入為6.57億元,佔總收入的47.57%。

  該系統集成了媒體支出優化、社交媒體管理和用户增長軟件,以提高數字和户外渠道的營銷實效。

金數據則是一個零代碼數據收集和管理平臺,使企業能夠通過生成自定義表單和自動化工作流程,在調查、註冊和在線下單等各種使用案例中提高運營效率。

微伴助手是基於騰訊生態系統的私域工具,作為一個綜合平臺,可幫助企業通過企業微信及微信管理私域和公域的客户互動。

營運智能業務主要包括智能門店營運系統,該系通過對門店營運和管理的三個關鍵要素——人、貨和場的服務流程進行深度數字化和自動化,實現端到端的智能營運。

行業解決方案則為金融、製造和軌道交通等行業的客户提供定製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利用知識圖譜集中和分析多源數據,揭示數據中隱藏的模式並改進決策。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為135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提供服務,客户涵蓋零售、消費品、食品及飲料、汽車、3C、化粧品及母嬰用品等行業。

2

業績:營收增長承壓,但盈利能力改善

  明略科技的財務表現呈現出收入增長承壓但盈利能力改善的複雜態勢。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為12.69億元、14.62億元和13.81億元,2024年總收入同比減少5.5%

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約6.44億元,同比增長13.9%,顯示出業務復甦跡象。

  從收入結構來看,營銷智能業務收入有所下滑,從2022年的8.03億元降至2024年的7.31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也從63.3%降至52.9%。

  營運智能業務收入在2023年達到5.95億元的高點后,2024年回落至5.23億元。

  行業解決方案業務則保持穩定增長,從2022年的1.03億元增至2024年的1.28億元。

毛利率方面,公司整體毛利率保持相對穩定,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53.2%、50.1%和51.6%。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進一步提升至55.9%,較上年同期的50.6%明顯提升,顯示公司業務結構的優化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盈利能力的改善是明略科技近期財務表現的亮點。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為10.99億元、1.74億元及4511.3萬元,虧損幅度顯著收窄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運利潤約614萬元,經調整營運利潤約為2688萬元,成功扭虧為盈。

  這一盈利改善主要得益於公司嚴格的成本控制措施。

2022年至2024年,明略科技的研發開支由7.51億元減少至3.53億元,行政開支由5.8億元減少至3.62億元,銷售與營銷開支由2.82億元減少至1.27億元。

3

股東架構:騰訊為最大外部股東

  明略科技的股東陣容堪稱豪華,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投資機構。

騰訊是明略科技的最大外部股東,通過意像架構投資(香港)有限公司、Grace Gate Holding Limited及Master Power Holding Limited共持有公司股份佔比約為26.96%。

  騰訊不僅是明略科技的財務投資者,雙方在業務上也有深度合作。

  明略科技的重要產品微伴助手正是基於騰訊生態系統的私域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通過企業微信和微信管理私域及公域客户互動。

公司創始人吳明輝持有公司全部B類股份,持股比例為11.32%,但通過不同投票權架構合共擁有56.83%的投票權,對公司擁有控制權。

  吳明輝擔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除騰訊外,明略科技的其他機構股東也包括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紅杉中國持股7.46%,淡馬錫持股約4.14%,快手持股2.48%。這些明星股東的加持,不僅為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帶來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和戰略指導。

  明略科技自成立以來共完成了27輪融資,籌集超過6.27億美元的資金。

  不過,公司的估值歷程也經歷了一定波動。

  2020年,公司在E輪融資中的投前估值高達29.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億元),而2023年11月的F1輪融資,公司投前估值只有5億美元。

最后一輪融資完成於2024年3月,公司投后估值約15億美元,較巔峰時期的估值有所回落。

4

董事高管:創始人控股

明略科技的董事高管團隊由創始人吳明輝領銜,兼具行業經驗與互聯網巨頭背景。

  吳明輝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是公司的靈魂人物。

他持有全部B類股份,並通過特殊投票權架構控制公司56.83%的投票權,確保了對公司戰略方向的控制力。

  吳明輝在數據智能領域擁有豐富經驗,自2006年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引領公司的發展與轉型。

姚磊文,騰訊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擔任明略科技的非執行董事。

  他的加入代表了騰訊對公司戰略方向的參與和監督,也體現了騰訊對這筆投資的重現。

  明略科技的董事會及高管團隊還包括多位行業資深人士,他們在技術研發、產品管理和企業運營等方面各有專長,共同組成了公司的核心管理架構。

此外,根據公司早期的工商信息,其他主要人員曾包括姜平、董斌、翟佳、張雨萌、馮是聰、任煜男、鄒彥書等多位專業人士,他們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

中介團隊:中金公司獨家保薦

  明略科技的上市中介團隊由業內頂尖專業機構組成,為公司的IPO進程提供全方位支持。

中金公司擔任本次港交所上市的獨家保薦人,承擔着引領整個上市進程的關鍵角色。

  作為國內頂尖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在港股IPO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曾為多家知名科技企業提供上市服務。

在過往的融資歷程中,明略科技還曾獲得過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包括紅杉中國、淡馬錫、華興資本、快手戰投等。

  這些機構不僅在資金上給予支持,也為公司帶來了行業資源和管理經驗。

  募資用途方面,據招股書披露,明略科技計劃將此次IPO募資淨額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特別是在大模型、行業特定知識及多模態數據領域的投入;

  豐富產品組合的產品開發,持續完善營銷智能與營運智能產品線;

  營銷、品牌推廣及銷售團隊擴充,旨在進一步擴大公司的客户羣,並深耕數據智能行業;

  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支持公司的日常運營和長期發展。

  隨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進步,特別是通用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各行業和企業日益重視業務數字化和智能化。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數據智能應用軟件市場預計將由2024年的327億元增至2029年的67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5.6% 。

  在此背景下,明略科技作為行業龍頭,通過港股上市獲取資本支持,有望在快速擴張的市場中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擁有2322項專利及596項專利申請,技術護城河深厚。

  此次IPO將為公司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重要資金支持,助力其在數據智能賽道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