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1:4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三言科技)
「不跟着降價就沒訂單,跟着降就是賠本賺吆喝。」這是很多中小餐飲商家在外賣大戰中的真實寫照。
如今,外賣大戰逐漸退潮,但餐飲老闆的困境還在艱難修復。
一開始是價格體系被擾亂,外賣新玩家燒錢換量,製造了一批「虛假繁榮」,堂食商家客流被外賣分走,又不得不削薄利潤參與惡性低價玩法。
於是,大量幾塊錢的外賣,推倒了餐飲行業不公平的多米諾骨牌——由於無法像連鎖餐飲品牌那樣,通過靈活調整策略來平衡利潤和折扣,很多中小餐飲商家不僅外賣沒賺多少,堂食生意更是受損嚴重。
有媒體報道,外賣大戰后,有餐飲商家在補貼戰后堂食的客人少了三分之一,不僅訂單在下滑,還出現了大量顧客在店里坐着點外賣的怪象,嚴重影響了線下餐飲企業原有的經營秩序。
天氣轉冷,茶飲外賣生意減淡,宣告外賣大戰進入尾聲。中小餐飲商家終於得到了喘息之機,努力「回血」活下去,成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事。
外賣大戰「后遺症」
10月16日,第八屆餐飲產業大會上,一組外賣大戰的全行業數據顯示:今年新增的外賣訂單中,有75%來自15塊錢以下的低價區間。今年5月外賣大戰后,通過補貼催生的增量訂單中,有將近一半是飲品,許多奶茶店和咖啡店出現爆單。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無非是見效快。奶茶咖啡品牌連鎖較多,出品快、標準統一,又不佔用顧客的正餐,很容易吸引來「羊毛黨」。
蜜雪冰城的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收入148.7億元,同比增長39.3%,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4.1%。奈雪的茶財報也顯示,上半年外賣訂單貢獻了公司48.1%的收入,明顯高於去年的40.6%。
不過,「補貼后遺症」也逐漸出現。
很多奶茶咖啡門店,在補貼高峰期,相應增加了人手、設備,如今峰值過去,當時的投入很可能就會被浪費。
就蜜雪冰城的數據來看,上半年53000家門店(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同比增長超20%)帶來了145億元物料設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9.6%)。
一些未激進跟進補貼大戰的品牌,也表達過自己的擔憂。
古茗管理層在半年報業績會上表示,第三季度平臺競爭加劇,古茗未激進跟進,而是擁抱堂食,主要擔心補貼退潮后利潤率持續降低。在外賣大戰里,絕大多數加盟商利潤率是下降的。
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傑在業績會上表示,「補貼和‘價格戰’吸引的短期用户並非其核心客羣,無法構建長期品牌忠誠度,因此公司堅決不跟風捲入‘價格戰’。」
大品牌尚且如此,中小商家的焦慮更甚:不補貼就沒單,補貼就是賠本,根本沒得選,只能被硬拽進這場補貼戰里。
有媒體報道,廣西南寧一咖啡店店主發帖抱怨,補貼讓消費者得實惠,自己的業績卻直接腰斬,引來眾多同行跟帖吐槽。
有某區域連鎖咖啡品牌老闆透露,受大型連鎖低價衝擊,自家原本日銷千杯的門店,如今只能賣出四五百杯。
更殘酷的是成本賬。一家小型咖啡連鎖店售價15元一杯的美式咖啡,商家到手僅1.91元,再去掉各種成本,賣一杯虧損0.682元。
爲了不被搶走訂單,他們只能自己貼錢參戰。一款原價10.5元的純茶,商家自掏7元補貼,讓顧客3.5元就能買,但扣除各項費用后,每賣一杯仍虧損0.76元。
追求留量,還是流量?
從邏輯上分析,餐食產品是一門有邊界的生意,大概覆蓋的地理範圍是周邊三五公里,涵蓋的同一品類商家也有限。一筆補貼進去,給了頭部品牌,就給不了中小商家。
被當作「流量武器」的飲品類虹吸效應明顯,數量龐雜的餐館情況更為嚴峻。
廣州番禺廣場對面夜市街上有一家木桶飯餐廳,開業半年多以來,65%以上的營收來自堂食業務,此前日均營業額一直穩定在6000元左右。7月電商平臺挑起新一輪外賣大戰,這家餐廳日營業額驟降至1000多元,最差的時候,一天的收入甚至只有500多元。
堂食幾乎斷流,外賣又不賺錢。木桶飯餐廳的外賣后臺數據顯示:一份原價22.8元木桶飯,去掉各種費用,竟然實際收入只有4.11元。最后老闆選擇了關閉餐廳,及時止損。
和這家木桶飯類似,面對大盤跌至低位的客單價,很多商家爲了維持訂單量,只能被迫靠低價吸引顧客。
這種「賠本換流量」的模式,讓許多中小餐飲商家陷入「低價-低利潤-服務縮水」的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競爭顯然違背了餐飲行業的發展邏輯。餐飲企業追求的應該是「留量」,是讓顧客因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反覆光顧,而不是靠短期補貼吸引來的「流量」,補貼一旦退去,顧客便會隨之流失。
其實很多連鎖餐廳也沒有做到全面「贏者通吃」,外賣大戰也對自己的堂食生意產生了一定影響。
南城香創始人、董事長汪國玉曾透露,外賣大戰以來,南城香單日總流水約增長30%~35%,但是堂食並沒有增長,甚至部分門店呈下降趨勢。
汪國玉坦言作為商家並無選擇權,只能被動參與。而看起來一片向好,但卻隱藏着許多問題。一是補貼不會長久,但產品價格下來了,就很難恢復到正常價格水平,顧客會認為低價反而是正常的了。
也就是説,即使在外賣大戰中活得不錯的南城香,也明白短時間的增長,並不完全等同於長久的經營。
外賣大戰帶來的亂象引發了關注,2025年監管部門先后兩次約談幾家主要外賣平臺。
5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四部門針對平臺惡性補貼、商家利潤壓縮、騎手權益保障不足等亂象出手,要求規範競爭、保障多方權益;7月,市場監管總局單獨跟進約談,在前期要求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強調嚴控補貼規模、聚焦服務本質與強化商家扶持,推動平臺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最終引導行業向多方共贏的規範發展軌道轉型。
事實上,在年初,電商平臺鑼鼓喧天聲稱要「開戰」之時,美團作為外賣行業的守擂人,對「反內卷」的態度一直較為鮮明。
今年年初,美團打響外賣行業「反內卷」第一槍,並積極推動產業上下游「反內卷」:如上線騎手防疲勞機制、取消超時扣款、試點養老保險補貼、為商家提供助力金等。
在剛剛結束的餐飲大會上,美團宣佈餐飲商家「繁盛計劃」再升級,推出四大項舉措,追加28億元幫商家守住利潤、健康發展,其中包括:
追加20億助力金;投入3億元支持店型模式創新、5億元推動「明廚亮灶」新基建;推出市井煙火榜、升級商家評價評分體系;免費開放全場景AI經營工具等舉措,助力百萬好店生意長紅;活動現場,美團正式發佈最新推出的餐飲商家AI決策工具——袋鼠參謀,該產品目前已向行業所有商家免費開放。
中小商家如何「反內卷」?
「我們正式進入了一個超級性價比的時代,消費者對於超級性價比的追求正在重塑餐飲業。」 在第八屆餐飲產業大會現場,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分享了自己觀點。
具體來看,外賣大戰75%的訂單在15元以下,疊加餐飲行業仍處於「恢復期」,今年餐飲行業的堂食客單價已經非常接近2015年水平。
如果不是這場外賣大戰,餐飲行業本來已經走上了復甦通道——2019年以前,中國餐飲行業處於穩步上揚階段,2020年受到公共衞生事件影響出現波動,近兩年緩慢迴歸增長。
直到電商平臺攜鉅額補貼入場,擾亂了一切。如今補貼退潮,徒留中小商家舔舐傷口,好在市場出現了更多理性聲音:靠補貼堆砌的增長是不健康的。
后外賣大戰時代,中小商家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境況?王莆中認為,性價比需要商家發揮結構性成本優勢,實現全方位經營水平提升。
中小餐飲商家想要實現這樣的「降本增效」,在抗風險較弱的情況下,應該抓住的是健康的平臺紅利,而不是跟着「無腦燒錢」。
比如,很多中小商家堅守味道,登上了大眾點評必吃榜。2025年「必吃榜」榜單顯示,上榜餐廳中煙火小店佔比近80%,許多原本藏在巷子里的特色小店通過榜單獲得了穩定客流。
在這份榜單里,有更多的小攤、小店、老店成為主角——40年只為做好一鍋甑糕的「馬文章胖子甑糕」,守在小巷子每天堅持手作飯糰的「夏記早點」,還有藏在北京胡同、不斷精進的豬蹄火鍋老店「小街豬手」。
這些小店都是「反流量、反好評內卷」的代表,他們從未花錢買營銷,有的甚至從來沒有聽過必吃榜,卻因為食客的挖掘和信任,登上了必吃榜,並獲得了實際的關注和流量,讓更多人看到了他們的故事,也幫助他們改善經營狀況。
還有的中小餐飲商家,藉助美團的拼好飯模式,實現了「低價不虧」;也有人選擇使用美團的AI服務,就「智能掌櫃」而言,目前已有超18.6萬門店開通AI接待。
當然,最「簡單粗暴」的還是助力金。今年美團的中秋助力金行動中,十一假期期間為1萬多家中小餐飲商家發放了助力金,單筆最高可達5萬元。
此外,「衞星店」模式也為商家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具體來看,因削減了堂食麪積,專營外賣,且無需考慮店鋪選址是否臨街等,衞星店商家整體運營成本可下降50%-70%,人效坪效雙提升70%,成本回收周期比傳統門店縮減了三分之二,從24個月壓縮到8-10個月。
餐飲行業仍存在巨大的機會,消費者對優質餐飲的需求從未減少,只是需要商家摒棄短期內卷思維,專注於產品創新、服務提升和成本優化。
從歷史進程來看,餐飲行業的每輪增長,都得益於供給升級而非短期補貼。
對於服務百萬餐飲商家的平臺來説,探索創新增長點,實實在在地為行業「搭橋鋪路」,幫行業走出無序競爭的谷底,是平臺的應有之義。
如今,美團率先提供的這套系統解決方案,或將為餐飲商家在「寒冬」的修復中,提供些許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