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1:36
(來源:每財網)
中誠信託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積極尋求轉型。
文/每日財報 張恆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分局對中誠信託處以高達660萬元鉅額罰款,涉及10項涵蓋公司治理、風險管控、業務合規、信託貸款等多個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同時,該公司5名相關責任人也被分別給予警告和處罰款5萬元。
《每日財報》注意,此次罰單,是年初至今針對信託公司罰單中單筆金額最高的一例。
中誠信託近年來的經營之路堪稱「刀尖起舞」。一邊要應對房地產領域接連爆發的風險事件衝擊;另一邊則要在資管新規的硬性約束下重構業務體系,從依賴傳統融資模式轉向合規化、淨值化管理,既要剝離非標資產佔比,又要培育主動管理能力。這種「雙線作戰」的困境,使其正處於戰略轉型的關鍵期。
涉及「十宗罪」被罰660萬,
暴露哪些違規亂象?
罰單信息顯示,中誠信託主要涉及「十宗罪」:一是部分高級管理人員未經任職資格覈准提前履職;二是部分風險項目未納入或未及時納入風險項目要素表;三是盡職調查不審慎;四是項目后期管理不到位;五是向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項目、企業提供融資;六是以投資永續債權的方式變相開展融資類業務;七是流動資金貸款管理不到位;八是合格投資者人數突破「資管新規」要求;九是個人信託貸款業務開展不規範;十是部分信託計劃分級比例超過監管要求。
此次處罰不僅針對機構,還明確了對個人的追責,體現了監管「多維穿透式」和「盡職追責」的原則。除中誠信託被罰660萬元外,公司相關負責人陳郭瑞、熊諝龍、金紫雨、余明、尤彥媚也分別被給予警告並處罰款5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陳郭瑞現任中誠信託深圳信託事業部負責人;熊諝龍2005年加入中誠信託,現擔任該公司特殊資產二部總經理,曾任職中誠信託深圳信託事業部負責人。
金紫雨現任人保資本保險資管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財務負責人,人保資本股權投資公司總裁。2013年至2022年,曾分別擔任過中誠信託信託業務總部業務團隊負責人、機構同業部總經理。
余明曾任中誠信託上海業務總部總經理、杭州業務總部總經理。
尤彥媚曾擔任中誠信託總裁助理、業務總監兼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尤彥媚第二次被監管處罰。早在2023年12月1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發佈的處罰信息中,中誠信託就因合格投資者審查不到位、員工違規匯集資金購買公司信託產品、內控制度不健全、銷售管理嚴重不審慎等問題被罰100萬時,尤彥媚一同被處以警告並罰款5萬元。
僅過了兩年時間,該公司如今再次收到大額罰單,顯然內部風控並未有效整改。針對此次處罰,中誠信託對外迴應稱,此次處罰涉及2022年監管部門對公司前期業務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公司已高度重視並嚴格落實整改要求,目前經營一切正常。
據《每日財報》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除中誠信託外,還有華澳信託、雪松信託、國元信託、陸家嘴信託、中建投信託等5家信託公司被罰,綜合考慮相關負責人被罰情況,罰單總額超過1800萬元。其中處罰金額較大的有陸家嘴信託、華澳信託,分別被罰420萬元、400萬元,相關負責人也被給予警告並處罰款。
有業內人士表示,監管處罰往往滯后於違規行為發生時間,案由多指向歷史遺留問題。在資管新規、「兩壓一降」及信託業務三分類新規等政策引導下,信託公司正逐步推進業務合規整改,大額罰單數量已呈下降態勢。
回顧近年案例,安信信託(現建元信託)2020年因1400萬元罰單、四川信託2021年因3490萬元罰單創下紀錄,相關責任人亦受追責,這些鉅額罰單多源於前期風險事件。
用益觀察報告指出,2025年以來信託行業罰單呈現「高頻次、多維度、重追責」特徵。這一趨勢既反映歷史風險的加速暴露,也凸顯行業在房地產轉型、資管新規深化等壓力下的合規重塑需求。換言之,信託業需在風險出清與合規轉型的夾縫中尋找平衡,每一步調整都需兼顧效率與合規,既要有破局的魄力,也要有精雕細琢的耐心。
有明星股東「站臺」,
但難解業績承壓困局
中誠信託創立於1995年11月,前身是中煤信託。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將其持有的中誠信託32.35%的國有股權全部劃轉至中國人保集團,中國人保集團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隨后的2010年,中誠信託完成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至24.57億元,中國人保集團持股比例增至32.9206%。2022年,公司註冊資本再次增加至48.5億元,並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大股東中國人保集團,持有中誠信託股權超5%的股東還有國家能源集團資本控股、山東能源集團以及河南農投金控,持股比例分別為20.3528%、10.1764%、5.0882%。
根據中誠信託此前發佈的2024年報披露的信息,2025年2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批覆同意,兗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受讓山東能源集團持有中誠信託的全部10.1764%的股權,公司正在按程序辦理后續法定手續。這意味着,股權受讓事宜完成后,山東能源集團將徹底退出中誠信託股東行列,兗礦資本管理則承接新進入成第三大股東。
在戰略佈局上,中誠信託通過參控股嘉實基金、國都證券、中誠寶捷思貨幣經紀、中誠資本、國都期貨等公司,搭建了多元化金融平臺。
據中誠信託披露,2024年公司重點佈局標品信託業務,加強銀行理財子公司合作,受託型標品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自主管理產品策略和數量不斷豐富。截至2024年末,公司標品信託業務規模達5357.86億元,同比增長107%。
不過,從近三年中誠信託經營業績情況來看,形勢並不太樂觀,接連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先來看創收能力,2022-2024年,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22億元、27.63億元、29.08億元,呈現逐年增長之勢,原因在於其營收細分項目中有不少指標表現較為出色。
其中,佔據營收「大頭」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從2022年末的17.8億元逐年增長至2024年末的22.32億元,所佔總營收的比重已經從同期的65.39%增長至了76.75%;利息淨收入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雖然仍處於負值,但已經有了收窄向好的跡象,2024年該公司利息淨收入從-0.77億元收窄至-0.21億元,公允價值變動從-3.05億元下降至-2.28億元;另外,其他業務收入也表現較好,從2022年末的0.71億元增長至2024年末的1.2億元,其他項基本保持不變。
從成本支出端來看,中誠信託並未能保持壓降態勢,而是一步步增長,顯示出其成本控制能力還有待加強。數據顯示,近三年該公司總營業支出成本分別達14.3億元、16.25億元和18.63億元。
進一步拆分,佔據成本端的兩個「大頭」業務及管理費和信用減值損失逐年走高,尤其是后者更是扶搖直上。其中,業務及管理費從2022年末的8.63億元逐年增長至2024年末的9.86億元,這可能説明,隨着該公司標品信託業務持續擴張,由此帶來了各項費用成本支出的增加,需要儘快控制。
而在其他項目保持穩定或下降的時候,唯有信用減值損失增長幅度尤為之大,先是在2022年末之時才僅為3.74億元,隨后增長至2023年末的4.72億元,2024年則是進一步暴漲至7.47億元,這不僅意味着中誠信託可能加大了對特殊風險資產處置力度,風險防控壓力依舊不小,也使其成為侵蝕盈利空間最為直接的影響因子。
受此影響下,中誠信託淨利潤已經連降三年,2022-2024年分別為11.56億元、10.2 億元和9.38 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降至10.96億元、9.69億元和8.73億元。
而根據中誠信託未經審計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經營情況依舊未有改觀,業績雙降,錄得總營收6.71億元,同比下滑23.49%;淨利潤4.4億元,同比下滑27.98%。
風險仍在出清中,
打響轉型突圍持久戰
事實上,與業內不少信託公司類似,中誠信託近些年業績出現較大幅度波動還與房地產信託的風控失效密切相關。
2020年,該公司將當年總計2077.29億元信託資產的39.42%大額比例投向了房地產業,是所有投放領域中佔比最高的行業。
爲了緩解與日俱增的資產質量壓力,儘快出清風險,中誠信託也在積極主動大規模壓降對房地產業信託投放力度。2023年財報顯示,其自營資產分佈在房地產的比例為28.85%,規模為67.49億元,受託管理資產用於房地產的比例為9.02%,規模為465.6億元。到了2024年,上述指標數據分別壓降至了65.51億元,28.23%和291.69億元,3.76%。
從比例來看,中誠信託資產用於房地產的似乎並不高企,但從絕對額來看,從2023年的460多億直接下降到2024年末的近300億元,一年壓降了37%,再結合上文所述的該公司近一年不良資產和不良率的大漲,足以可見中誠信託房地產壓降壓力依舊巨大。
此外, 中誠信託2024年自營貸款前兩大客户均為房企,且他們還面臨着難以預估的風險。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誠信託向福建順華置業發展、重慶金陽房地產開發所發放的自營貸款佔貸款總額的比重分別達35.2%、31.65%,佔比合計高達66.85%,而還款情況卻都出現了逾期。
檢索信息可發現,福建順華置業發展已於2023年8月註銷,而重慶金陽房地產開發則已於2020年3月被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法院裁定破產重整。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兩者在中誠信託所存在的已經逾期貸款可能無法及時收回的風險,從而形成壞賬,不利於改善財務指標,業績或將繼續承壓。
不過,客觀來説,面對以上種種困局,中誠信託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積極尋求轉型,主要專攻以下兩大方向:
一是,繼續在財富管理領域深耕。目前中誠信託已經形成「誠殷、誠澤、誠安、誠善、誠嘉」五大財富管理業務品牌矩陣,涵蓋了家族信託、家庭服務信託、保險金信託及特殊需要信託等。
比如,該公司已與人保壽險、人保健康等深化合作,2024年全年落地了4單規模超億元的保險金信託項目。同時,中誠信託還在積極開展公益慈善信託業務,2024年內新增備案15單,已累計備案超60單,並於去年落地了首單規模超億元的鄉村振興慈善信託。
二是,將轉型視線投向了消費金融領域,規模一度大增。中誠信託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普惠業務規模達266.63億元,累計向自然人發放貸款近3900億元。
這主要得益於中誠信託持續深化與互聯網頭部機構合作的深度賦能,包括馬上消費金融、螞蟻智信、雲瀚信息科技、分期樂等13家運營機構,以及眾安在線財產保險等4家增信服務機構。
總的來説,以上中誠信託無論是因合規漏洞而被重罰,還是經營業績面臨的重重難題,皆折射出整個信託行業的共性困境,那就是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兑、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信託必須完成從"融資中介" 到"投資管家" 的角色轉換。但好在,中誠信託正在積極處置風險擁抱轉型,雖然轉型不會太輕松,但對於這家老牌信託公司而言,唯有按照轉型路徑堅定不移走下去,方可知道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