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11:18
三年蓄力后,小米連續上市了兩款暢銷車,小米SU7系列和小米YU7系列。伴隨銷量快速增長的,還有無數質疑聲音,這是小米所必須面對的結果。
在很多車企陷入自救的時候,一家新晉車廠用兩臺爆品,成為特斯拉之后最大的鮎魚,攪動着這個原本已經相對平靜的市場。
從行業並不看好到看不懂,再到上市走紅,小米的造車之路可謂一波三折。不論是供不應求的爆紅,還是行業內無數質疑聲音,都反映着一個必然結果,那就是小米汽車真的火了。
但要想在汽車領域一路長紅,小米汽車還需要持續交出更有説服力的產品,這也是小米創業立命的根基。
不同於行業主流認知,一位在小米任職多年的員工認為,小米發展至今,最厲害的能力還是產品定義。當這種能力被遷移到造車上,小米汽車是如何成功的?
從本篇文章起,雷峰網將推出小米汽車深度研究系列文章。本文為第一篇,聚焦小米汽車的產品力。
一、小米汽車的產品定義
2024年7月,雷軍如往站在舞臺中央,開始他的年度演講《勇氣》,回顧了造車一路走來的場景。
彼時,沒有人質疑小米造車的成功。但三年前,雷軍宣佈造車時,不少汽車界人士並不看好。人們不相信,一個造手機的公司,能造好車。
「YU7雖然尚未掀起全民狂潮,SU7的成功已經證明,小米造車, 成了!」一位行業人士激動地説道。
回溯過往,雷軍對小米汽車的親力親為,無疑是小米汽車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位熟悉小米人士告訴雷峰網,小米剛決定要造車的時候,雷軍就一直説要在正面戰場上打敗敵人,保證產品力。
「儘管市場有人將小米成功簡單歸因於營銷,但營銷只是后面的0,產品肯定還是前面的1,我們要尊重小米的產品能力。」 一位投資分析師直言。
上述人士分析,作為一款好產品,什麼樣的車纔是一臺好車?世界上哪臺車最好開?誰是NO.1 ?那就是保時捷,這也就是小米汽車最基本而朴素的定位。
做汽車產品,首先要定義產品下限,再去看產品滿足什麼樣的需求,保證產品有market,讓用户看到這台有造型的車會想買。
從對標行業第一的產品定義,到滿足用户的需求,小米汽車一路走來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小米汽車早期成員夏雨告訴我們,決定造車后,雷總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做了近百場調研,集百家之所長,通過個人影響力和渠道能力,纔有瞭如今小米汽車的爆紅。
雷軍年度演講中曾經提到,小米造車始於董事會的一個偶然提議。當時,小米正被美國製裁,有人提議造車。雷軍覺得有可行性,快速拉起六人調研,70天,10余座城市,85場調研,4場高管會,就這樣風風火火地火速集結。
小米參與電動汽車,要朝着全球前五的目標努力,預計投入至少100億美元。
All in 造車,是那時行業不少人看好小米汽車的底氣,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小米造車。夏雨告訴我們,早期,小米與供應商的談判並不討好,不少人並不看好小米,一開始並不Open,后來看到小米成功纔開始主動。據夏雨講,初期,行業有兩派人,一部分特別看好小米,另一部分則並不看好。
雷軍,以及小米,在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擁有豐厚經驗,但彼時小米內部並沒有專業的造車人才。調研一圈,押注造車后,吸納人才是第一件事。
「雷總在人才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招人是他的第一件事,從各處邀來大量技術骨干、核心管理層。」夏雨如是説。
過去十余年,小米手機從零起步,逐漸走到今天, 跳過16,直接選擇發佈小米17,對標蘋果手機,走向高端化。與小米手機一起成長的是,雷軍聚集了一羣熱愛小米的人,在行業內也收穫了相當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無疑,也為雷軍在尋求造車人才時,增加了不少助力。原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原北汽極狐事業部總裁於立國等等都先后加入小米,極大增加了小米汽車對行業人才的吸引力,也為小米汽車后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對小米造車頗為關注的行業人士劉曉告訴我們,吉利汽車研究院有一萬多人,承擔了除生產、銷售外各個階段的責任。雷軍挖走胡崢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胡崢楠曾經擔任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一位知情人稱,魅族團隊曾在吉利內部爭取到一款車型的首發機會,但該車型設計過於浮誇,上路體驗略差。雷軍看中其中的部分設計,被應用於小米汽車。除此以外,胡崢楠帶領的吉利系的確也為小米汽車注入了不少吉利的基因。
小米前員工高飛透露,雷軍曾經問胡崢楠,什麼是好車。胡的回答是,一輛好車首先他得開起來好開。這和小米最早的設計理念「保證好用,努力好看」一致。雷總接受了這個方向。所以,小米汽車的產品定義里,駕駛性就排在了非常高的位置。關於小米汽車的更多故事,歡迎添加微信 Congc_a 與作者深度交流。
「小米 SU7 把氣動側向支撐加進去了,(這個設計)一看就是經常開公路車或者快車的人,纔會把這個配置加到產品定義里。」高飛稱。
另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小米汽車最早的產品定義是 SU7 的 Ultra 版,之后才規劃了Max、Pro、標準版等。
二、小米汽車的產品力
「汽車產品,首先要定義產品下限,再看需求和市場。」高飛這樣講到,其它品牌汽車體系的加入,也把成熟的研發流程、質量標準帶了進來,讓有着不同背景的工程師們能迅速按相同的要求交付功能,保證了小米汽車的下限;更重要的是雷軍做消費電子的一些經驗,就是要在正面戰場上打敗對手才能取得勝利。
「造車做到以下兩點就非常到位了——第一,瞭解能成功的產品該具備的素質;第二,在market的時候,瞭解什麼樣的人會在什麼場景下購買產品。 」高飛這樣總結。
很多人認為,小米勝在營銷;更有不少人覺得,小米汽車能夠賣爆主要就是營銷的成功。但雷峰網走訪多位行業人士后,認為這樣的觀點有失公允。
「只有產品定義的1,纔有后續營銷的0。」一位投資分析師如是説,「我們要尊重小米的產品能力。這一點在與其他車廠的對比中尤為明顯。如某車廠,單季度支出高達數百億元,但這些資金在產品上的體現並不顯著,尤其是高端車型上。其投入的錢多,資源也多,但是相互之間沒有匹配好,對用户的價值感知太弱。」
在他看來,小米汽車產品的外觀設計、定義等方面做的都很好,小米的一貫口碑提供了品牌認知基礎,龐大的用户粉絲基礎為產品提供了容錯空間。也就是説,當小米做對的時候,其優勢會被放大很多倍;即便與其他人做的差不多的時候,也有一個比較好的保護;即便表現稍遜一籌,也不至於陷入困境。
作為對比,小米講究極致。雷軍喜歡問過很多人一個問題,怎麼理解極致?其中,有兩個回答特別好。其一是,王川説,剛剛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不會為沒用的功能多花一分錢;其二是,李學凌從感性角度回答,把對手逼死,把自己逼瘋。
用更通俗的話講,小米要把錢都用在產品功能的刀刃上,不浪費一分一釐。如是,從產品功能角度而言,小米用最少的錢滿足了用户儘可能多的需求。
從另一個維度看,小米的所有產品,錨定的都是銷量最大的價格段。王川曾經提出了一個做產品的思路,小米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思路是:要麼通過一個SKU佔領最大的市場區間,要麼通過幾個SKU的組合佔領最大的市場份額。
在造車這件事情上,小米的選擇也是如此。即計劃通過幾個SKU的組合來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或者細分市場做到第一。具體來説,小米要麼選擇聚焦在某一品類,如SUV,要麼就是某一價格段內。例如,20萬+的價格段里賣得最好的產品是SU,做這個價位段最好的水平,早期不會涉足更高價位如200萬、300萬的市場。
其結果是,小米只要成功推出並賣好那幾款車,就能夠獲取到可觀的利潤,或者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吸取了過往小米手機的經驗同時,小米造車從一開始就瞄準高端化的路線。長期研究小米的人士張鑫表示,小米早期,由於雷軍自身喜歡性價比的侷限,定位並不合理。小米手機后來賣的好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小米使用了最先進的高通處理器。
等到造車時,雷軍從小米手機中汲取經驗,直接高端化,用最好的電機和材料,那麼車就不可能賣不出去。張鑫告訴我們,在電車這個市場,目前在一定合理的定價區間內,只要把續航能力拉上去,車就不愁賣,后續大家的水平追上來之后就不好說了。
事實的確如此,一位小米車主告訴我們,他選擇小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米汽車強勁的續航能力。
三、小米汽車的C端思維
許冉,28歲,是一個典型的小米汽車用户。他告訴雷峰網,如果不是小米造車,他大概率不會這麼快買車。
許冉不是一個小米手機用户,但卻買了不少小米的智能家居等產品。
在他看來,小米汽車的用户有這麼幾個標籤:其一是30歲左右年輕人;其二是生活在一線城市,有一些個人積蓄能夠用來取悦自己;其三是未必是小米手機用户。
高飛告訴我們,雷軍在覆盤小米汽車時,認為不是產品特別出衆,而是人變了。意思是用户玩的屬性增加了,能買車的年輕人變多了。再換個角度,年輕人想買一輛這樣的車,但是市場上沒有,等SU7出來的時候大家立即會轉過去買,而且這樣的人在這個時間段變多了。
核心在於,一是產品外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二是市場上的人的屬性發生了明顯變化,(人的悦己屬性變強了,願意花更多錢去享受生活),不全是產品和營銷做得好。
從小米汽車的外觀來看,小米YU7提供了9種顏色、6款輪轂、4款卡鉗、3款輪胎,給了用户足夠的選擇,堪比某些超豪華品牌。乍看過去,每款車在同級別車中,都足以令人眼前一亮。但在部分細節上,仍有提升空間。例如,有汽車測評博主提到,小米YU7主推的5幅輪轂,是非對稱旋轉造型,但左右兩側未做鏡像設計,導致一面看起來是反的。
小米並不是第一個用C端思維造車的公司,但卻是將其發揮到極致,並收穫廣大用户認可的車企,從早期的產品定義,到最終的產品外觀內飾,無不體現着小米造一臺好車的決心。
「一百份市場調研報告也替代不了和一個真實用户溝通的心聲。」在小米造車的過程中,雷軍不僅與汽車界人士交流調研,也時常與小米的粉絲進行長時間溝通,瞭解用户的真實聲音。
「雷總有時候會對外輸出一些觀點,或者説他去創造一個環境,需要別人來 challenge 他的輸出。他會進行去跟人大量聊,去溝通,去學習,親自去做這個事情。」一位熟悉小米的人士這樣説道。
他還提到,曾經跟小米同學聊小米汽車,問過雷總從什麼時候瞄準女性、年輕人的市場;這麼多佈局和細節,都是誰敲定的。結果,從不同渠道得到的答案都是雷總自己。
小米的這種用户思維,不僅體現在小米汽車,而是從小米手機,到小米的智能家居,處處都能看到小米洞察用户的產品力。
「小米有很多顛覆性的設計,或者説,更能洞察用户訴求的產品設計。」一位小米員工這樣講。他舉了個例子,雙筒洗衣機的設計,最早就是出自小米,洞察了用户多種需求的結果。
又比如,很多人不理解,小米汽車把防曬作為一個功能介紹,放到發佈會中,覺得很多車不都有嗎?但這其實也是洞察到不少女性用户的關注點。
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小米汽車通過 App 收集到超 10 萬條用户反饋,以此為依據快速迭代產品細節,包括防曬玻璃、隱形掛鉤設計的靈感,都與此有關。
在當下千篇一律的內飾中,小米汽車依然做出了差異化。
首先是,小米汽車的軟包材質也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拉開 YU7 車門,一股豪華感撲面而來,首先便是觸手可及的大面積 Nappa 真皮和軟包覆,小米官方稱其用料達到了「嬰兒可直接觸碰」的母嬰級標準。試駕過理想、小鵬、蔚來等不少車的許冉告訴雷峰網,小米汽車的內飾是他所見到的30萬價格段汽車里面最好的,沒有之一。
其次,小米 YU7 採用的環保式座艙,沒有複雜的裝飾和奇特的線條,簡潔且和諧。
不同於以往的汽車廠商,小米汽車產品最終呈現給用户前,與用户做了足夠深度的溝通。從滿足用户需求出發,小米汽車一經問世,就成為路上「最靚的仔」。
但小米汽車在部分產品配置上的不足,也令不少用户頭疼。在25萬級別汽車里,電動方向盤幾乎是標配。作為對比,三年前上市的特斯拉model3都已經配置了電動方向盤。
「更讓人費解的是,用户關注的小米汽車產能問題,小米也是含含糊糊,幾乎沒有給過明確答覆。」許冉告訴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
客觀來講,小米汽車整體已經做的足夠優秀,但如果能夠在銷售交付等后置環節,也足夠尊重用户,或許會收穫更加令人滿意的市場反饋。
*文中夏雨、高飛、劉曉、許冉、張鑫等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代聰飛,站在科技互聯網和汽車硬件的前沿,關注技術浪潮和行業風雲,近期持續關注小米的產品力、營銷方法論等,歡迎添加作者微信:Congc_a,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