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硅谷投資人評估AI泡沫的5項指標

2025-10-24 09:43

原標題:硅谷投資人評估AI泡沫的5項指標

近日,在播客Plain English中,主播Derek Thompson與投資人、研究機構Exponential View創始人Azeem Azhar展開了一次對談,他們主要圍繞當下AI投資是否形成「泡沫」進行了討論。而在此前該播客的節目中,分析師Paul Kedrosky的「當下AI投資是一個巨大的泡沫」這一觀點和分析引發了硅谷廣泛的爭議。

Azeem Azhar則持不同觀點。

關於「AI是否處於泡沫」,Azeem提出五項觀察指標:經濟壓力、行業壓力、收入增長、估值熱度、融資質量。他的總體結論是,當下確有值得擔憂之處,但尚未滿足「泡沫」嚴格定義。

首先,他給出兩條判斷泡沫的硬標準——估值至少下跌50%、並持續數年;與之相伴的生產性資本投資也至少下降50%、並持續數年。以此觀之,當下的AI投資並不符合這一情景。

在「經濟壓力」指標上,數據中心建設對美國GDP的貢獻顯著,但未到歷史大泡沫的臨界水平。Azeem回溯18次泡沫后指出,一個經驗閾值是投資佔GDP約2%開始「棘手」,3%則「很麻煩」。當下的AI建設確實在緊張電力與地方政治之間製造張力,但它也把美國經濟重新拉回「建設」,帶動工程、暖通、電工等實體崗位。

「行業壓力」與「收入增長」是最關鍵的兩項指標。他們分析稱,當下AI數據中心年Capex約3700-4000億美元,而AI相關收入僅約600億美元,存在約6倍差距。與鐵路(Capex約為收入2倍)、90年代的電信(4倍)相比,AI的「投資超前」更明顯。Azeem承認這「令人擔憂」,但指出技術基礎設施的收入天然滯后,且生成式AI的商業化正快速追趕。他認為,核心在未來數年能否實現「連續每年約100%的收入增長」。

「估值熱度」方面,AI龍頭的權重驅動了股指上漲,生態內存在「供應商融資」的互相持股,看似形成「估值蜘蛛網」。Azeem將其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債務式循環融資區分:如今更多采用股權、附帶條件,但需求真實強勁。

最后,「融資質量」指標是歷史上最容易引爆崩盤的引信。未來三年全球數據中心Capex或達3萬億美元,超級雲廠商僅能覆蓋約一半,剩余需依賴SPV、私募信貸、證券化等「表外」結構。Azeem稱之為「奇異」但還不是」有毒」,但強調要盯緊透明度:看清SPV里的真實風險、GPU折舊與現金流匹配等方面。

以下為「明亮公司」編譯的訪談正文(有刪節):

泡沫的兩個標準

Derek Thompson:今天的主題是「關於人工智能的錯誤看法」。兩周前,投資人兼作家Paul Kedrosky解釋了他為什麼認為人工智能是個泡沫。……我最近開始懷疑,會不會形成一個「把AI稱作泡沫」的泡沫?今天的嘉賓説:會。

Azeem Azhar是投資人,在介紹Azeem之前,先回顧下為什麼如今大家都篤定AI是泡沫。

回到上世紀60年代,阿波羅計劃投入約3000億美元(按通脹調整)讓美國登月。今天的AI建設要求企業集體資助一個新「阿波羅」,不是每十年一次,而是每十個月一次。超級雲廠商、大型科技公司、前沿實驗室每年一起在AI上花3000到4000億美元。這可能是任何一組公司為任何事情花過的最多的錢。

金融泡沫的標誌之一是複雜融資:當你看到公司開始借債,或設計新型金融工具來建造一個沒有可靠回報的東西,你就該警惕。我認為我們已經抵達這個階段。正如Paul Kedrosky在上期節目里説,這些超級雲廠商正在創建所謂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特殊目的實體」),像黑箱一樣,往里面扔點錢,私募也扔點,然后這個黑箱就去建數據中心。它們把AI基礎設施移到表外,讓我對「他們不想讓投資者看到建設到底有多貴」這點感到不安。

九月,Oracle宣稱將與OpenAI達成數千億美元的未來交易,股價大漲。

但有個問題,Oracle沒法靠自身現金流(業務賺的錢)來支持這筆交易,它需要承擔驚人的新債務。J.P. Morgan的Michael Cembalest這樣描述這筆交易——Oracle股價因被許諾每年從OpenAI拿到600億美元而上漲25%,這錢OpenAI還沒賺到。

來源:JPmorgan.com 來源:JPmorgan.com

用來提供雲計算設施是Oracle還沒建好的。需要4.5吉瓦電力,相當於2.25個胡佛水壩,而美國還沒建。AI夢想建立在很多「還沒有」和「也許」上。但Azeem認為,現在還太早不必恐慌。今天我們討論AI「尚非泡沫」的論證。歡迎來到節目。

Azeem Azhar:謝謝邀請,Derek。

Derek Thompson:……我們從最基礎的開始吧,Azeem,什麼是「泡沫」?

來源:Plain English@Substack 來源:Plain English@Substack

Azeem Azhar:這就個問題價值萬億。我其實同意Paul説的很多東西。在我看來,泡沫要有非常清晰的定義,不是「感覺」。

我給兩條標準:*,必須出現顯著的市場回撤,不是20%的熊市,而是40%、50%,且要持續很久。互聯網泡沫的市場回撤持續了15年;房產泡沫持續了七八年。

第二,爲了區別於投機者過度興奮,推動泡沫的生產性資本投資也要顯著下降。過往泡沫里,這個降幅通常要達到50%或以上。所以我看兩個測試:估值至少下跌50%,持續幾年;該技術領域的生產性資本也至少下降50%,持續幾年。

Derek Thompson:你提到房產泡沫、全球金融危機,也提到互聯網泡沫。這次有哪些相同、有什麼不同?

Azeem Azhar:我都經歷過。互聯網泡沫時,有人沿着消防通道爬進我辦公室就爲了推銷項目找投資。希望這場面不會重演。房貸危機時,我認識了Countrywide Financial的CEO、次貸發放者Angelo Mozilo——他有個很棒的古銅色膚色,我那會兒每天都在電視上看到他。

Derek Thompson:不知道為什麼,我對他的膚色記憶猶新。全球金融危機和房市崩盤的畫面我都不太記得,但我記得那人的膚色,真的非常棒。

Azeem Azhar:確實非常棒,不幸的是,他的抵押貸款就不像他的膚色那麼棒。你會看到這些人、這些時刻。跟互聯網泡沫的相似之處是:它由風險資本、硅谷、對「改變世界」的新技術的承諾推動。

我們在1999年還幻想在網絡空間建一個新國家。但真正不同的是,那時除了Yahoo、CNET、eBay,幾乎沒人用這些網站和服務。它們是空的。那時流行一句話,來自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夢幻之地》:建好,他們就會來。結果人們把東西建好了,沒人來。比如pets.com花了1.5億美元,月營收只有60萬美元。非常混亂。相似性到此為止。

今天的生成式AI不同:我們大多數人都在用ChatGPT,很多公司也在用,而且真金白銀在花。這感覺與2000年截然不同。

Derek Thompson:這就是我的困惑。我承認我用ChatGPT;我也承認Claude很出色,很多GenAI工具都很棒。與此同時,我看到關於「Thinking Machines」的新聞——這家AI初創公司由前OpenAI高管Mira Murati掌舵,剛完成史上*種子輪,融資20億美元,估值100億美元。他們沒有發佈產品,也沒向投資者説明要做什麼產品。

有位和Murati見過面的投資者(她公認非常聰明)説:「這是最荒唐的路演。她就説,我們要做一家有*AI人才的AI公司,但我們不能回答任何問題。」這讓我不免聯想到互聯網時代——巨大的承諾要重塑零售業,卻幾乎看不到真實業務。或者像某個鳳凰城不知哪的邊緣地帶的住房開發項目,看着很美,融資也似乎妥當,但無人入住。

像這樣的故事,是否讓你有點「直覺感應」,覺得現在大量資金正涌向非常昂貴的項目,預期泡沫很重,而缺乏明確的收入證明?

Azeem Azhar:Thinking Machines確實是很好的例子,我的「直覺感應」也在發抖。沒有商業計劃、沒有產品,卻是那樣的估值,很難拼起來。但這種事在私募風投市場時不時會發生,通常不會溢出到「現實世界」。三年前,風投募資和估值瘋狂到不行。后來停了,價格迴歸正常,如今又貴起來了,確實感覺在朝向泡沫時刻。

但另一面是,即便這些初創公司,也在瘋狂增長。剛聽説Cursor已經做到幾億美元的營收,這家公司才三歲。我投資過一個AI郵件工具,幫助你回覆郵件。我記得看他們的路演時很生氣,因為他們説*年做到1000萬美元營收,我説這太荒唐,不可能,這是我不喜歡你們項目的地方。結果他們9個月就做到1700萬美元,而且增長更快,因為客户願意付錢。別忘了,今年底那個三年前闖入我們生活的奇特實驗ChatGPT——到今年底年化營收會到100億美元。這是真錢,而且比Facebook或TikTok達到這個里程碑更快。所以當然會有亢奮的時刻,但也有真實客户在為他們真正喜歡的產品花真金白銀。

Derek Thompson:我記得和Stripe的人聊過,他們比較了平臺上AI公司與非AI公司的數據。他們展示了非常有説服力的證據,在Stripe上自稱AI公司的企業,在營收增長上遙遙*,超過平臺歷史上任何羣體的增長速度。

這很令人困惑也很吸引人——AI公司的營收增長驚人,同時AI基礎設施的投入遠大於營收。這仍然可能是泡沫。我們正把它當作一個10萬億美元的經濟市場來投資,而它可能是一個1萬億美元的市場。所以需要具體化。

你的分析非常具體。你説,判斷「AI是不是泡沫」沒有一種答案,而是五種測試。接下來我想逐一過這五個測試。

你定義為:經濟壓力、行業壓力、收入增長、估值熱度、融資質量。

經濟壓力:歷史上看佔GDP 3%的投入就「很麻煩」

Derek Thompson:我們從*項「經濟壓力」開始。這基本是在問——這個行業的投資規模是否大到足以扭曲整體經濟,就像鐵路或互聯網泡沫那樣?最近的GDP增長中,有三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數據中心建設。這太巨大了。為什麼這還不足以讓我們擔心AI的泡沫?

Azeem Azhar:我回溯了18次泡沫案例,最早到1790年代的運河。在可獲得數據的地方,我發現一個臨界點——約佔GDP的2%開始「有點棘手」,到3%就變成「很麻煩」,鐵路在1870年代就到了3%。

原因是,尤其在像美國這樣龐大複雜的經濟體,它能吸收這樣的水平。此外,我還要説,在目前這個時點,如果沒有數據中心的建設,美國經濟可能走向衰退。而這次建設涉及到——美國公開強調且像你和你的同事也一直強調——「回到建設」。建數據中心要澆築混凝土。我剛和一家有140年曆史的美國工程公司高層交流,他們現在在忙着建數據中心,用到電工、項目經理、暖通工程師等。這在我看來,眼下其實是好事。同時也要看到其他后果:數據中心建設地的電價普遍上漲,這讓沒從硅谷風投里獲利的人承擔了成本,社區開始反彈。

Azeem Azhar:就在這周,威斯康星州的Caledonia鎮否決了一個微軟數據中心,他們説不願意把農田改成數據中心。這種政治張力開始出現——經濟壓力的落點在哪?是經濟總體的能占上峰,還是政治動態會迫使公司改變做法?

Derek Thompson:你剛講的可以有兩種敍事。一種是:我們過去不怎麼在物理世界建東西,現在我們在建東西,建的是數據中心,這是好事,因為「建設就是好事」。

另一種是:數據中心在吸走我們應該建的其他東西的資源,比如住房。住宅投資最近驟降,製造業就業下滑。Paul的觀點是,AI和數據中心像黑洞、像垂死恆星、像「死星」,把周圍所有行星吸過去,把勞動力、資源、資本都吸向AI,從而不能用於建房等。你怎麼看這個解讀:AI不只是新增投資,它也在「擠出」我們認為長期更有生產性的投資?

Azeem Azhar:「擠出效應」的風險是真的。原因在於,建數據中心的回報率要高於建公寓樓。但這些情況往往會趨於平衡。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需求刺激。看看美國的能源基礎設施,過去25到30年,美國對電網和電源的投資不足。這打破了經濟長期關係:更多能源意味着更多福利、繁榮、收入、創新。

現在有錢的公司開始破局,説我們需要更多電力,這在中期淨效應可能是好事。當然短期會有緊張。好在「建設」的美妙之處是,會形成許多可轉移的學習和實踐,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建設——時機一到就能用。所以我認同眼下存在一個「焦點問題」。但三到五年后,我們是否會開始看到收益?它可能不是黑洞,更像是一顆M型恆星(注:紅矮星,低於0.25個太陽質量,佔銀河系恆星總數約70%)。

Derek Thompson:補充一點:你説中長期對發電是淨增益,我覺得這個限定很重要。未來幾個月、幾個季度、幾年,數據中心很可能先推高電價,再推動發電增長。這兩者都可能為真。我想回到你剛纔的比較:你把AI建設比作鐵路、寬帶、19世紀初的運河。

但有個重要差異:GPU的折舊遠快於鋼軌。你把鋼鐵鋪進地里,幾十年都能跑火車;你挖運河,水路能載蒸汽船幾十年。用你的話説,Nvidia現在的高質量芯片,2到3年就不是前沿。企業若想*的預訓練,就得換新芯片。如果企業每三年集體花上5000億美元買*的GPU,他們怎麼回本?

Azeem Azhar:如果收入能兑現,他們就能回本。我們可以后面再談收入。今年投向數據中心的三四千億美元里,約50%到60%是GPU。公司通常把這些資產在賬上折舊六年。這很長,但不是運河或鐵路。我們也知道,三年后它們就得退出現役。這確實是個ugly point,和會計處理有關。

公司可能會説,GPU能賺錢,兩年就回本,目前看似如此,六年也還有余壽。但這個論證有點草率。這是我們希望能改進的地方(但可能大概率得不到):比如GPU該如何折舊、公司作為「運維費用」(Opex)應有什麼税收激勵、以及更透明。

有人給我發郵件説,在中國,會計規則里計算機芯片折舊三年,最多五年。我們得盯着它,它可能變成問題。

行業壓力:AI收入和資本支出不成比例?

Derek Thompson:你提到收入,我們就跳過去。第二項測試叫「行業壓力」,本質是問,行業收入是否與資本開支相稱?公司是否能憑AI基礎設施賺回投資?這里是我特別關心你「非泡沫」論的地方。按你算,數據中心Capex約3700億到4000億美元規模,AI收入約600億美元,這最少是6倍差距。為什麼不令人擔心?

Azeem Azhar:它確實值得擔心,但還沒到其他歷史例子的程度。互聯網泡沫時,資本投入與產生的收入幾乎是數量級上的差距。當下問題是——這種狀態能持續多久?要注意,三年前我們還沒有GenAI收入。我們估算很保守,2025年約600億美元。有家大投行估算2025年更接近1530億美元。真實值可能在中間。

再強調,600億隻是粗略覆蓋Capex的「量」,沒算利潤率、沒算利潤。技術建設在這個階段,收入通常滯后。這不是建酒店,開業當天就指望80%入住率。技術就是這樣。目前用收入覆蓋投資的比例在16%左右,暫時可以。如果兩年后還在這個水平,我會緊張。

AI收入的增速:最關鍵的指標

Derek Thompson:我們馬上談「收入增長」。有人會説:現在收入低沒關係,只要每年增長300%,最終會追上。但我想釘住一點:在你的分析里,這項是AI最容易被批評為泡沫的短板。你寫道:1870年代美國鐵路擴張高峰,Capex約為收入的2倍。90年代末電信泡沫頂峰,Capex約為收入的4倍,有點更泡沫。AI是6倍,AI的Capex支出是收入的6倍。對不起給聽眾丟了一堆數字,但結論是:按這項指標,AI比鐵路「泡沫性」高3倍,比電信建設高50%。你同意吧?我想明確記錄,你同意這在目前是令人擔憂的。情況會動態變化,但現在是有點擔憂。

Azeem Azhar:是的,令人擔憂。但讓我解釋我的思路:想象飛機在跑道上起飛。我周日要飛行。跑到一半,時速80英里,你祈禱機長別此時拉桿,否則會很慘。如果我們在跑道上已經前進了90%,時速還只有80英里,那會撞上盡頭的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把這項指標標成「黃燈」,需要看「加速度」,看它帶我們去哪兒,這是關鍵。

最終要靠真實客户付費的真實收入,他們不是被逼付錢,明確知道買什麼。這是為任何投資買單的方式,也是大家如今做出的*賭注。

Derek Thompson:問題是,收入增長是否足夠快、足夠廣,能趕上基礎設施支出?如果答案是「是」,那就不是泡沫,只是基礎設施建設+人類史上增長最快的通用技術帶來的收入增長;如果答案是「否」,那就是支出的增長遠快於收入的增長,顯然是泡沫。你先來:爲了不讓這些「超級雲廠商」的營業利潤在未來幾年暴跌、從而引發大科技公司大拋售,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收入增長?錢從哪里來?

Azeem Azhar:他們需要很多,真的很多錢。我們説的是連續幾年每年100%的增長,之后可能會下降,因為基數升高。錢從三處來:*,消費者和企業為服務付費,消耗大量tokens,或付費購買能替他們做事的應用,比如會計、物流、供應鏈。第二,廣告投放回報。AI能更精準投放,Meta已經提供一些證據。第三,生產率提升降低成本或讓他們做出更好的產品。這里有兩個方向——要麼用同樣數量的開發者交付更好的產品,省錢;要麼爲了讓產品在市場里保持相關性,你現在必須為它提供AI服務。

很多SaaS或Web公司現在就發現了這一點,爲了不被淘汰必須提供AI插件,他們可能每月收費20美元,但成本是25美元。如果不做,就會失去客户。所以這三方面能把收入做起來。還要認識到,這些現在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了。

線上廣告和軟件購買一年總額超一萬億美元,而且已經在以14%年增率增長。問題是,AI能把這個增長率提高多少?又會替代多少沒用AI的既有公司?投資銀行里有人談到2030年實現每年一萬億美元的AI相關收入。不是板上釘釘,也不是天方夜譚,介於兩者之間。

Derek Thompson:既然談收入增長,就必須承認,有人認為我們接近「最后的發明」——AGI。如果我們在硅里發明了一種「智能」,能做任何事,那它也會賺很多錢。假如未來兩到五年技術躍遷,我們造出所謂「全自動智能體」,也就是AI白領工人,能在幾年內完成99%的白領工作。這會如何改變現狀?

Azeem Azhar:那會很糟糕,有點像沙皇俄國——沙皇更富,農奴更窮。沒有重大政策干預,你會看到舊金山有一個巨大吸錢器,通過AI系統把世界的金錢都吸走。甚至那些自己運營產品的公司,也要向AI公司支付鉅額經濟租,利潤薄得像17世紀英國農場的佃農。如果技術真如你描述那樣,且無政策干預,我們可能就會朝那個方向走。

我的判斷是,AGI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上演。我認為讓這技術在經濟里落地,會花更久,會更難把「能做任何事」的機器人造出來。我也認為,總會出現像威斯康星Caledonia那樣的時刻,人們站出來説——我們要改劇本,往不同方向推動。

Derek Thompson:我覺得Paul Kedrosky那類寫AI泡沫的人,與OpenAI或Anthropic的創立者的割裂在於——如果你認為自己「距離發明近乎上帝的東西只有幾個月」,你怎麼會關心短期的泡沫?你認為我們在抵達人類技術發展的終局階段,你不會對「Capex是否略微*收入增長」這類問題感興趣。你會覺得「幕布后面,離我們的手指只有幾英寸,藏着一種*改變世界的技術」,這就是你*關心的。

我覺得這可能讓我們(經濟)陷入麻煩:構建技術的人對它的信仰,在心理和哲學上,與鋪設光纖的人不同。即便做pets.com的人也不認為他們要終結人類就業;修鐵路的人知道自己在干嘛,把馬車放上鋼軌,運過全國。

進入下一個指標前,我想暫停一下。可能導致經濟泡沫的一個因素,是這些技術構建者前所未有的自信,認為他們造的是「聖經意義上的最后之物」。

Azeem Azhar:「技術昇天論」,可以這麼叫。這種救世主式的信念來自一些老闆和員工,確實怪異。但現實總會粗魯地打斷夢想。事情總比我們預想更混亂。生成式AI已經能看出這點。企業採用它的速度快於過往技術,快於互聯網和PC。它們也更快看到結果,同時很多公司在掙扎。但把這技術全面融入經濟,把那個「全能AI」遞到我們手里,覆蓋美國乃至全球,不會像給iPhone推個更新那麼簡單,過程中還有很多步驟。我和企業談時極常聽到這些。

幾周前我在拉斯維加斯和300位IT主管交流,做舉手問答。大約一半説:我們現在還沒見到結果,但兩年內應該能見到。和他們深聊,是很具體的挑戰,像通下水道一樣的瑣碎事。公司是複雜的,你不能把ChatGPT「丟進Costco或沃爾瑪」,打個響指就搞定。要時間,要很多事。技術擴散和部署的故事一直如此。所以我的看法是,這些系統會變好,也會更快變好。但我們得做好準備,讓它們變得非常好。現實永遠比表格模型更凌亂。

估值熱度:現在股價過高了嗎?

Derek Thompson:第四項測試叫「估值熱度」,本質是問:股價是否過高?天啊,只要沾上AI的股票就暴漲。過去兩年,標普500的漲幅中約60%來自與AI相關的公司,如微軟、Nvidia、Meta。看這些公司估值飆升的原因,常常顯得像是自證循環。

比如Nvidia説要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作為回報,OpenAI同意向Nvidia買數十億美元的芯片。之前,OpenAI又和Nvidia的對手AMD簽了合約,買數百億美元的芯片,作為交換,OpenAI將獲得AMD約10%的股份。這就像「我會買你10億美元的東西,只要你給我10億美元的股票」。到某個點,這一切像一個極度互相牽連的估值蜘蛛網。你覺得這和互聯網泡沫相比,有何相同或不同?

Azeem Azhar:我覺得和互聯網泡沫很不同。彼時也有循環的供應商融資,但多是債務,不是權益,技術性上不同;而且花的錢常常是「假」的,下行時沒人用那些光纖。我們直到2012、2013年,也就是YouTube真正爆發時,纔開始用上那些光纖。今天的差異是,這類交易多用權益;很多都是分期,要達到里程碑才兑現;而且美國乃至全球的企業前所未有地強烈需求這種技術。它難看嗎?我現在屏幕上就開着你説的蜘蛛網圖,確實,你應該看着它覺得「不對勁」。 

但讓我再舉一個我們熟悉且曾長期有效的例子——「供應商融資」。大概是在1919年,通用汽車設立了GMAC(注:即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現為Ally Financial Inc),因為經銷商很難融資開店,美國人有穩定工作但沒法全款買車。GMAC:我們有*的資產負債表、最多現金,我們來為經銷商和美國購車者提供融資。GMAC今天仍存在。十年內,GMAC的貸款賬本相當於美國GDP的0.5%。所以「供應商融資」並不必然會爛尾。它會引入新風險,讓參與方可能表現糟糕。我們需要透明,看到這些關係之間發生了什麼,有沒有隱藏東西。我們在安然、WorldCom身上學到過。對我來説,這正是需要媒體審視的領域。現在看,它可能會變壞,但還沒有,看起來離變壞還有一段距離。

Derek Thompson:有沒有理由擔心,把一個在穩定行業有效的供應商融資模式,應用在21世紀一個全新行業——AI,會帶來我們不熟悉、無法映射歷史類比的風險?

Azeem Azhar:我認為會帶來各種我們難以映射的風險,我們會像全球金融危機時一樣,落后於形勢,比如評級機構沒把一筐爛按揭的債券評級好。讓我注意的是,很多交易目前仍相對透明,也有一點經濟邏輯。不是Nvidia説「你來買我的芯片,我再給你錢去買」。這里發生的是——Nvidia有最強資產負債表,也在芯片上近乎壟斷,它真的很想多賣。某種程度上,這是它的邏輯做法,特別是OpenAI這種非常年輕、鉅額虧損、沒有適合Capex的大資產負債表的公司。這當然是個很樂觀的解讀。但如果你要思考:如何確保不因為燃料短缺無法滿足客户需求?我不確定你還會怎麼做,尤其當需求如人們所説那樣火爆時。

融資質量:大量數據中心支出發生在表外

Derek Thompson:第五項:你稱之為「融資質量與即將到來的信用(兑付)壓力」。按你的測算,未來三年全球數據中心Capex將達到3萬億美元。 「超級雲廠商」能覆蓋約一半。剩下的1.5萬億要從別處來。可能是私募信貸、證券化融資、新運營商、甚至政府。正如Paul Kedrosky在上一期節目里解釋,大量數據中心支出發生在表外。SPV里,超級雲廠商往盒子里扔點錢,私募資本也扔點錢,盒子就去買數據中心。但在超級雲廠商的報表之外,這更容易展示公司盈利,同時也在融資AI的內臟。也許這能奏效,但聽起來非常亂。你覺得有多亂?

Azeem Azhar:挺亂。那些有時間積累利潤和現金的大公司不需要這麼干,但年輕公司——比如新興的超大雲廠商CoreWeave或OpenAI——需要融資來匹配增長。當然,他們會找到越來越「帶勁」的方式。就目前這個周期階段,這些看起來更像「異域風情」,而不是「毒藥」。問題在於之后會怎樣,有沒有足夠透明度?我們能不能看清SPV里發生什麼?我們能否看清GPU折舊到了哪一步?如果看不清,這種不透明會出現各種種暗招。

回顧繁榮如何轉泡沫再轉崩潰:我分析了18次崩潰,有足夠數據深入的案例里,「融資質量」是引爆點的有9次,是壓垮的壓力源的有一半。有時是非法行為,有時只是看不清風險去哪了——全球金融危機就是如此。所以這*是我們要盯着的指標,希望資本市場能承擔這個「讓大家守規矩」的角色。

Derek Thompson:總結一下,我們談了投資規模、投資遠超當前收入、你期待收入能以極快的速度增長來追上支出;從股價角度,這些公司至少是很健康的估值,但也在建有巨大需求的東西;最后,融資結構很奇異,但你認為的還是「奇異」,而非「有毒」。

做一個非常簡單的總結就是:如果AI收入未來五到十年每年增長100%,這不是泡沫;如果AI收入未來兩到三年無法每年增長100%,投資者會重新評估這些公司是否能負擔現在的AI支出,我們可能會看到「泡沫破裂」。這可能忽略了「融資質量」這個關鍵點,但整體上你覺得這總結如何?

Azeem Azhar:這總結很合理,最重要的指標是「收入增長」。它是需求的信號,是可貨幣化的信號。我們必須盯住它,通過各種方式,因為這些公司大多是私有的。如果收入增長不出現,那我們就可能重演pets.com或電信泡沫:建了基礎設施,也許未來某天有用,但今天填不滿。這也常是這類基礎設施建設的故事。

Derek Thompson:Azeem,謝謝你跟我過了這五個指標。坦白説,我個人仍然擔心AI是泡沫。對我而言想不通的地方有兩個:

*,我不認為收入會按時到來來抵消這些投資。OpenAI等要在未來幾年成為每年200、500、1000億美元的「現金噴泉」,我覺得概率太低,但要證明當前估值合理,需要類似的事情發生。

第二,我不認為三年后的估值還站得住。當投資修正(公司不得不縮減支出)疊加資產價值修正(比如OpenAI不值五千億美元),那就是泡沫:投資修正+資產價值修正。……

最后,AI的「崩盤」會是什麼樣?

Azeem Azhar:某種意義上,我們可能會感激它。當然股價會下跌。但會發生的是,市場上會出現很多GPU基礎設施、計算基礎設施,資金不那麼充裕的公司和組織可以用「清倉價」拿到手。那些資產會流向更小的玩家,他們可能有新的方法,更偏好開源,不去追逐「機器之神」,定價更理性,財務紀律更強。我們甚至可能看到更快的創新與民主化,多樣化團隊在更實惠的基礎設施上創新。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崩盤之外也可能有光亮。

Derek Thompson:我喜歡你為聽眾和我提供了第三扇門。如果*扇門是:AI是泡沫,是災難;第二扇門是:AI不是泡沫,一切正常;你給出了第三扇門:AI可能是泡沫,但也沒關係。短期會有價格修正,但正如互聯網泡沫之后,價格修正會讓后來者用上廉價基礎設施。建出YouTube和Netflix那樣的東西——那些光纖在90年代和2000年代初被鋪設,我們后來很感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