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22:00
專題:四中全會公報傳遞何種信號?券商首席解碼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文|黃文濤 劉天宇
1.五年規劃總體思路的演變,體現了政策理念的與時俱進。增速目標逐漸柔性化,而創新、生態、安全等領域的約束則更突出。
2.《公報》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到表述的靠前位置,「新質生產力」首次納入全會的規劃框架。
3.經濟發展更加重視 「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寫入原則。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本次四中全會的核心任務是審議《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依以往慣例,五中全會通常審議五年規劃,今年改由四中全會承擔。會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戰略擘畫,表明黨中央對「十五五」規劃的主要方向和重點任務已有較明確的路線圖。預計《建議》全文將於近期正式發佈。在此基礎上,發改委將牽頭起草「十五五」規劃《綱要》,於明年兩會審議並正式發佈。
《公報》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的歷史定位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啓后的重要地位」。這一定位與此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35年遠景目標一脈相承,進一步體現了中央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的決心。
對未來5年我國形勢的判斷上,公報指出,「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但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形勢更加複雜嚴峻,中美長期競爭的格局短期難以扭轉,因此,「十五五」期間將更加關注強化結構性韌性,釋放長期發展潛力,而非追求單純規模領先。預計「十五五」經濟增速目標設置將較為靈活,更突出「提質增效」。
《公報》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在此基礎上再奮鬥五年,到2035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公報》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到表述的靠前位置,強調先進製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骨干,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其中,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瞻發展未來產業是重中之重。對於傳統產業,則需要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改造。
「新質生產力」首次納入全會的規劃框架。《公報》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近幾次五年規劃中,科技創新地位始終突出。十九屆五中將「科技自立自強」上升爲戰略支撐。二十屆四中在此基礎上升級「新質生產力」表述,並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中國目前在全球製造業版圖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在若干新興製造領域優勢顯著。與此同時,短板在於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仍不匹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存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與原始創新的攻關仍需加力。因此,「十五五」規劃有望繼續加碼高技術與產業自立自強。
發展格局上,進一步強調「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提出「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要求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其中,《公報》5次提到「民生保障」相關表述,表明內需和民生仍是宏觀政策發力的重要抓手。
宏觀政策方面,公報將「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並置強調,提出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相較十四五《建議》偏向打造高標準市場體系,本次更突出市場與政府的互補分工與宏觀治理效能,有利於理解后續在關鍵要素市場化與產業政策之間的政策組合。具體而言,關鍵詞包括「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落實企業幫扶政策」「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等。
主要風險方面,對房地產的表述為「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對地方債務問題,表述為「積極穩妥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我們認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將以制度化、工程化和前瞻性管理為核心,穩步實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出清。而將房地產表述放在民生保障板塊,表明政府將繼續多措並舉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更加強調保障房建設和收儲問題。
五年規劃總體思路的演變體現了政策理念的與時俱進。「十一五」強調總量擴張與要素投入,「十二五」改為總量與結構並重,「十三五」以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改革為核心,「十四五」提出了「2035長期增長目標、國家安全、數字化治理」的新範式。進入「十五五」,在延續上述主線的同時突出「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寫入原則,進一步強調「新質生產力」和「強大國內市場」雙支柱,並推進制度型開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為邁向2035年的關鍵銜接安排。規劃思路從「專題羅列」走向「理念、目標、抓手、保障」的閉環,增速目標逐漸柔性化,而創新、生態、安全等領域的約束則更突出。
總的來看,從「十三五」到「十五五」,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貫穿始終。發展格局經歷新常態階段、雙循環階段、統一大市場階段的遞進。科技板塊表述從創新驅動走向科技自立自強,再到新質生產力。開放表述則是從更高層次遞進為更高水平,再到制度型開放。安全與國防從軍民融合、統籌發展和安全,演進到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三步走」路線。民生政策從脱貧攻堅與人口政策調整,延展到就業質量和社會保障,再推進到房地產和人口高質量發展導向。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續增量政策出臺進展不及預期,地方政府對於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徹、落實不到位。(2)經濟增速放緩,宏觀經濟基本面下行,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加劇。(3)市場情緒存在轉劣可能,國際資本市場風險傳染也有可能誘發國內資本市場動盪。(4)若經濟金融化險進程不及預期,部分主體債務違約風險可能上升。(5)地緣政治對抗升級風險,俄烏衝突不斷,中東地區形勢緊張,國際局勢仍處於緊張狀態。
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