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08:04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潘瑞冬
信達生物(01801.HK)向着國際生物製藥巨頭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10月22日,信達生物發佈公告稱,公司與武田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以12億美元首付款和102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的組合,將IBI363、IBI343和IBI3001這三款核心抗癌管線推向全球市場,交易總金額最高達114億美元。
這一成績與公司持續的研發投入不無關係。數據顯示,2018年上市以來至今,七年半時間,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高達154.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重磅交易之前,信達生物已經實現了首次中期盈利。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信達生物實現營業收入59.53億元,全年收入有望超過100億元;歸母淨利潤為8.34億元,同比扭虧。
三款核心產品加速出海
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達成重磅BD合作。根據公告,此次合作的核心,是信達生物管線中IBI363、IBI343、IBI3001三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葯物。
協議內容顯示,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將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開發新一代IO基石療法IBI363(PD-1/IL-2α-bias),並在美國共同商業化,武田製藥將在共同治理和協同一致的開發計劃下主導相關工作。同時,信達生物授予武田製藥IBI363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地區的商業化權益;授予武田製藥IBI343(CLDN18.2ADC)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的獨家權益;授予武田製藥IBI3001(EGFR/B7H3ADC)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權益的獨家選擇權。
根據合作協議,武田製藥將向信達生物支付12億美元首付款(含1億美元溢價戰略股權投資)與102億美元潛在里程碑付款,交易總額最高達114億美元。同時,信達生物將獲得每個候選藥物在大中華區以外的潛在銷售分成。
對於該交易,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表示,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武田積累了十余年的深厚經驗,對該領域發展趨勢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研發與商業化上的投入決心,均與信達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這也是雙方達成此次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礎。
資料顯示,武田製藥是一家全球領先生物製藥企業。該公司在其核心治療領域與業務板塊中研發並提供具有生命變革意義的治療方案,涵蓋胃腸道與炎症領域、罕見病領域、血漿衍生療法領域、腫瘤領域、神經科學領域及疫苗領域。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信達生物已與多家跨國藥企合作。
資料顯示,2015年,信達生物和美國禮來兩次簽訂超15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當時中國生物醫藥歷史上金額最大的國際合作。2020年8月,雙方第四次達成合作,信達生物將其產品達伯舒(信迪利單抗)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獨家許可授予禮來製藥,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已經上市的大分子藥物首次將海外市場成功轉讓給世界500強藥企。2022年3月,信達生物與禮來進一步深化在腫瘤領域的戰略合作。信達生物還與羅氏等國際藥企達成合作。
信達生物此次與武田製藥的合作,意味着公司向全球化藥企更進一步。
盈利拐點已至
俞德超在醫藥行業浸淫多年。2011年,俞德超從康弘藥業出走后,創立信達生物,立志打造一家「開發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的企業。
成立兩個月,信達生物就獲得了1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此后,公司陸續完成了多輪融資,為研發和生產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2012年,信達生物啟動信迪利單抗(達伯舒)的研發項目。2015年,關於達伯舒的海外權益,信達生物與禮來達成了超15億美元的合作。2018年12月24日,達伯舒獲批上市,成為國內第二款獲批的PD-1藥物。憑藉出色的療效和合理的價格,達伯舒迅速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2019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並持續增長。
2018年,信達生物成功登陸港股,募集33億港元,為研發補充「彈藥」。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自上市以來,信達生物持續投入鉅額的研發費用。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2.22億元、12.95億元、18.51億元、23.23億元、28.71億元、22.28億元、26.81億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為10.09億元。這七年半,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54.8億元。
作為本土生物製藥企業,信達生物建立了涵蓋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的豐富產品管線,已有16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另有2個品種在NMPA審評、4個新葯分子進入Ⅲ期或關鍵性臨牀研究、15個新葯品種進入臨牀研究。
到2024年,信達生物的營業收入已達到94.22億元,逼近百億規模,而由於研發費用巨大,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不過,2025年,信達生物順利迎來業績轉折點。2025年上半年,信達生物實現營業收入59.53億元,同比增長50.62%;歸母淨利潤為8.34億元,同比扭虧,上年同期為-3.93億元。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