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CBI發佈《2025年上半年全球可持續債務市場報告》

2025-10-24 09:12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文章來源: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

  近日,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可持續債務市場報告》,報告顯示GSS+債券市場穩健增長,季度和半年度發行量創新高。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符合CBI定義的綠色、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統稱「GSS+債券」)的累計發行總量達6.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萬億元)。

  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符合CBI定義的GSS+債券總額達到5558億美元,與2021年以來的半年度平均發行量(4749億美元)相比高出17%,在歷年的半年度發行量中排名第三,僅次於2024年上半年(5763億美元)和2021年上半年(5573億美元)。

  2025年第二季度(2861億美元)表現亮眼,創下了史上第二高的單季度GSS+發行量,僅次於2024年第一季度的3165億美元。

  綠色債券依舊是可持續債券市場的主流產品,2025年上半年佔符合CBI定義的GSS+債券總發行量的61%,這一數字在2025年第二季度達到了67%。

  累計GSS+發行量概覽

  在6.2萬億美元的GSS+累計發行量中,超主權發行人以9261億美元位居第一,其次是美國(8598億美元)、法國(6286億美元)和中國(6114億美元)。

  從主題來看,綠色債券持續佔據主導地位,佔符合CBI定義的累計發行量62%,社會責任債券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分別佔19%和18%,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僅佔1%。

符合CBI定義的各主題GSS+債券發行量一覽(2025年上半年度和累計) 符合CBI定義的各主題GSS+債券發行量一覽(2025年上半年度和累計)

  從貨幣來看,上半年發行的GSS+債券共涉及71種貨幣。大部分符合CBI定義的GSS+交易以歐元(40%)或美元(30%)計價,人民幣為第三大幣種(8%)。

  從發行人看,以下四類發行人符合CBI定義的GSS+累計發行量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政府支持的實體(1.6萬億美元)、金融機構(1.3萬億美元)、非金融機構(1.2萬億美元)以及開發性銀行(1.0萬億美元)。

  綠色債券仍佔主導,歐洲和中國表現突出

  2025年上半年,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發行總額達3413億美元。

  從國家來看,發行人包括超國家機構和50個國家,中國發行人共計發行161筆(483億美元)位居發行量第一;其次是德國,2025年第二季度創下季度綠色債券發行量新高(264億美元),上半年累計81筆(423億美元)。美國發行人最為活躍,共發行652筆,總額位列第三(365億美元)。

  從幣種來看,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以32種貨幣計價,其貨幣分佈大致與累計發行量的構成一致,以歐元為主(51%),其次為美元(17%)和人民幣(13%)。

符合CBI的綠色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符合CBI的綠色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在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中,歐洲投資銀行(EIB)是包括主權與非主權發行人在內的最大發行人,上半年共發行190億美元,涉及10筆交易,其中四筆以歐元計價的綠色債券總額達到170億歐元(183億美元)。

  德國開發銀行(KfW)作為第二大非主權發行人,將其2025年上半年98億美元綠色債券中的75億美元以歐元計價,用於其綠色債券框架的重點領域: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築、清潔交通、生物多樣性以及企業氣候減排投資。得益於這半年的活躍,其綠債的累計發行量也已突破一千億美元。

  中國農業銀行於2025年2月發行了一筆由兩部分組成、總額600億元人民幣(82.4億美元)的境內綠色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55個預先確定的綠色項目,涵蓋大型水電發電、客運鐵路運輸及核能領域。

  其中的三年期、500億元人民幣(68.4億美元)債券是迄今為止全球發行人(除主權債券和歐盟發行以外)完成的單筆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體現了中國境內綠色融資的強大流動性潛力。在此之前的最大單筆規模來自於歐洲投資銀行(EIB)在2024年初發行的10年期60億歐元(65.6億美元)氣候意識債券(Climate Awareness Bond)。

  社會責任債券延續增長趨勢,美韓貢獻最大

  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符合CBI定義的社會債券總額為984億美元,延續了近期的增長勢頭,成為自2021年以來的半年度最高紀錄。交易來自27個國家和超主權發行人,以25種貨幣計價。

  2025年上半年,在由美國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公司積極發行驅動下 ,美元和美國分別成為符合CBI定義的社會債券的主要貨幣(409億美元)和主要國家來源(294億美元)。韓國以186億美元成為第二大來源國,其中韓國住房金融公司(Korea Housing Finance Corporation)發行了總計140億美元、以韓元計價的社會責任債券。

符合CBI定義的社會責任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符合CBI定義的社會責任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從發行人類型來看,政府支持的實體機構占上半年度發行量的66%,開發性銀行佔13%,金融機構為12%。

符合CBI定義的社會責任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符合CBI定義的社會責任債券計價貨幣佔比

  可持續發展債券穩步提升,開發性銀行引領市場

  2025年上半年,可持續性主題發行量達到1064億美元,也是該主題連續第三個半年度發行量超過1000億美元。

  開發性銀行仍是可持續性主題中最活躍的發行主體,占上半年發行量的58%。2025年第一季度創紀錄的季度發行量,加上第二季度的強勁表現,使得開發性銀行在上半年創下歷史最高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量(符合CBI定義口徑),其累計發行量佔可持續貼標債券市場的45%。

符合CBI定義的SLB發行人類型佔比 符合CBI定義的SLB發行人類型佔比

  世界銀行集團憑藉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IDA)在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150筆451億美元,在非主權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人中位居榜首。 

  在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機構活躍發行的支持下,超主權發行人成為可持續債券發行量最大的發行人類別,上半年發行454億美元。亞太地區和歐洲分別以240億美元和224億美元位列其后,也是幾乎所有非金融企業可持續貼標債券的發行地區。

2021-2025年上半年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地區佔比 2021-2025年上半年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地區佔比

  SLB債券增長穩定,符合CBI定義交易佔比創新高

  儘管與其他主題相比,符合CBI定義的SLB發行量仍然較低,但2025年上半年符合CBI定義的SLB發行量在歷史上排行第三,達到97億美元,僅次於2023年下半年(146億美元)和2022年上半年(101億美元)。

  此外,2025年上半年所有SLB交易中,有47%為符合CBI定義的交易,實現歷史第二高的半年度符合率。而在CBI數據庫記錄的累計3447億美元SLB交易中,僅有693億美元(20%)符合氣候債券SLB數據庫方法學(SLBDB Methodology)的定義。

2021-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SLB中符合CBI定義和不符合的佔比 2021-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SLB中符合CBI定義和不符合的佔比

  主權債券以綠色為主,中國首次發行主權綠債

  截至2025年上半年,CBI共記錄了來自70個主權國家的691筆符合CBI定義的GSS+主權債券,總額為7331億美元。

  2025年上半年較2024年下半年增長25%,共有23個主權國家發行了96筆符合CBI定義的GSS+債券,總額為750億美元。

  GSS+主權債券市場中綠色債券也是最主流產品。2025年上半年,符合CBI定義的綠色主權債券發行量為642億美元(佔當期發行量的86%),累計發行量為5892億美元(佔累計總量的80%)。

  2025年上半年三大GSS+主權債券發行國分別為意大利(128億美元)、德國(109億美元)和英國(99億美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德國累計符合CBI定義的GSS+主權債券總額924億美元,超過法國的921億美元,成為市場上累計發行量最大的主權債券發行國。英國以累計發行834億美元位列第三。這三大主權發行人都僅發行了綠色債券。

  中國於2025年4月首次發行主權綠色債券,該筆離岸債券由兩部分組成,總額60億元人民幣(8.24億美元),獲8倍認購,目前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交易。中國主權綠色債券框架獲得聯合綠色和DNV的獨立第三方意見(SPO),募集資金可用於支持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防洪抗旱、回收及電子廢棄物處理等活動。聯合綠色為聯合信用和聯合赤道的子公司,而聯合赤道是首家獲得氣候債券標準下實體認證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務融資工具認證資質授權的中國機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李欣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