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4 08:54
財聯社10月24日訊(記者 趙昕睿)作為年內第12家A+H上市新股,廣和通(00638.HK)不僅打破港股IPO新規下機制B新股首日「零破發」紀錄,上市后股價仍持續承壓。
據港交所今年8月4日生效的《上市規則》,新股公開認購部分分配新增「二選一」機制:機制A將公開認購最大回撥比例從20%上調至35%;機制B允許發行人自主選定10%-60%的公開認購比例,但無回撥機制。新規落地至今,已有21只新股上市,其中19只採用機制 B,僅2只選擇機制A,機制B成為市場主流選擇。
廣和通作為新規后首只機制 B 破發企業,從暗盤已顯現端倪,或預示市場熱情並不高。10月22日上市首日,該股收盤跌幅達11.72%,今日再跌6.95%,當前總市值降至159.03 億港元。上市首日,公司A股收盤下跌8.10%,今日再跌1.27%。
從市場分析來看,廣和通首日破發或受港股整體市場環境及通信板塊短期波動影響。但無論何種原因,廣和通破發或透露着,即使機構主導定價,若市場環境惡化或估值過高,仍無法避免破發風險。標誌着港股打新從「無腦套利」轉向更注重基本面和市場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仍有八馬茶葉、三一重工、劍橋科3家企業採用機制B招股,均計劃於10月 28日上市。廣和通的破發先例是否會對這3只新股的上市首日表現產生衝擊,也成為市場焦點。
廣和通採取機制B,公開發售比例為10%
作為國內無線通信模組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廣和通於今年4月25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由中信證券獨家保薦。據招股書披露,廣和通核心產品包括數傳模塊、智能模塊及AI模塊,並向下遊應用場景客户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涵蓋汽車電子、智能家庭、消費電子、智能零售等領域。
從發售方案來看,公司計劃全球發售1.35億股H股,佔發行完成后總股份的15%,其中,90%為國際發售、10%為公開發售,另有15%超額配股權。而公司此次採取分配機制B,而這一機制的選擇通常意味着公司已獲得足夠數量機構投資者的認購。
國際配售方面,公司引入了10家基石投資者,包括太平洋資產管理、中國太保(香港)、廣發基金管理、國泰君安證券投資等,合計認購金額達13.55億港元,佔募資總額43.04%。招股期間,廣和通認購情況踴躍。配售結果顯示,公司本次申購人數共19.1萬人,公開認購550.99倍,國際發售部分獲得9.16倍認購。
不過,上市后的股價表現與前期認購熱度形成反差,穩價機制隨即啟動。廣和通此次穩價機構為中信里昂,「綠鞋」機制作為穩價工具,此次穩價資金已用近半數,初始資金規模約 4.36 億港元。截至上市首日收盤,已有1.79億港元的穩價資金投入使用,剩余可用資金約 2.56 億港元。這意味着若后續股價出現持續下跌,仍有超過半數的穩價資金可用於託市。
更為市場關注的是,此次廣和通上市首日破發,終結了中信證券近期保薦港股項目的「14連勝」紀錄,此前該機構保薦的14家港股企業上市首日均實現上漲,分別為雲跡、長風藥業、紫金黃金國際、博泰車聯、不同集團、勁方藥業-B、天岳先進、銀諾醫藥-B、中慧生物-B、維立志博-B、藍思科技、泰德醫藥、IFBH、聖貝拉。
為何破發?
從AH股價格來看,廣和通 H 股發行價本應具備一定「安全墊」,公司H股發行價為21.5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9.71元),而公司A股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7.57元,經摺算后,H股發行價僅為A股價格的7.1折,但廣和通H股上市首日仍難逃破發命運。
從其余因素來看,10月22日,A股與港股市場均呈下跌態勢,或為廣和通H股的上市表現帶來了壓力。當日,上證指數跌0.07%,收報3913.76點;恆生指數跌 0.94%,收報25781.77點。
發行機制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散户參與度。廣和通此次 H 股 IPO 採用港交所新規下的機制 B,該機制要求發行人事先確定10%-60%的公開認購比例,且無回撥機制。廣和通選擇了最低10%的公開發售比例,國際配售佔比 90%。這一安排直接降低了散户投資者的參與空間。
從廣和通自身業績表現來看,2025年業績增速下滑,或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回溯業務調整軌跡,公司於2024年7月向EUROPA SOLAR出售旗下鋭凌無線的境外車載前裝無線通信模組業務以及連帶資產,售價爲1.5億美元,完成了重要盈利業務的剝離。
這一剝離動作對公司業績的衝擊隨后逐步顯現。2024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85.21%。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為37.07億元、歸母淨利潤為2.1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02%、34.66%,且單季度數據也同樣承壓。
值得關注的是,廣和通並非年內唯一一隻首日破發的 A+H 股新股。據統計,今年已有12家企業實現A+H上市,除廣和通外,三花智控(02050.HK)、安井食品(02648.HK)同樣在 H 股上市首日遭遇破發。具體來看,今年6月23日,三花智控收報 22.5港元,跌幅為0.13%;7月4日,安井食品收報57港元,下跌5.00%。
而財聯社記者進一步梳理這3家H股上市首日破發企業發現,在港股上市前一年,3家均出現業績增速下滑情形。
新規后已有21家新股上市,機制B成主流
自港股IPO新規實施以來,市場已有21家新股採用新機制發行,機制B成為主流。據統計,21家新股中19家選擇機制B,僅2家採用機制A,且目前兩類機制均已出現首隻破發個股。

從機制B新股表現來看,分化特徵顯著。19只個股中,9家上市后漲幅突破100%,具體包括金葉國際集團、西普尼、銀諾醫藥-B、摯達科技、佳鑫國際資源、長風藥業、健康160、軒竹生物-B及勁方醫藥-B;僅禾賽-W 與奇瑞汽車兩家漲幅停留在個位數。
值得注意的是,另有3家採用機制B招股的新股,均定於10月28日正式掛牌上市,為八馬茶葉、三一重工、劍橋科。
再看機制 A 的兩家新股,表現同樣出現分化。天岳先進H股上市首日上漲 6.4%,奧克斯電氣首日則下跌 5.4%,未能實現開門紅。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實施后個別新股破發案例的出現,或已標誌着港股打新從「盲打套利」正轉向更注重企業基本面和市場情緒的深度考量。
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潔鏇曾表示,IPO新規旨在提升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穩健性,並平衡各類投資者需求。從當前21家新股實踐來看,發行機制選擇與股價表現之間的聯動效應已逐步顯現。這一趨勢不僅將推動發行人更精準地結合自身定位與需求選擇適配的發行機制,也將進一步促使投資者建立更為理性、成熟的打新策略,為港股 IPO 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