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預測市場平臺Polymarket估值達約90億美元:因準確預測美國大選結果而訪問量激增

2025-10-24 05:00

(來源:金科之家網)

2024年10月,美國大選進入最后衝刺階段。在華盛頓的政客們激烈辯論時,遠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家小型科技公司辦公室里,一羣20多歲的年輕人正盯着屏幕上的數字波動——那是他們用真金白銀押注「誰將贏得總統選舉」的實時賠率。

這個平臺叫 Polymarket。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彩網站,也不是新聞媒體的民意調查平臺。它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預測市場平臺(Prediction Market),允許用户用加密貨幣對現實世界的事件結果下注。

它的核心邏輯很簡單:你相信某件事發生的概率,就買入對應的「是」合約;你不信,就買「否」。價格在0到1美元之間浮動,越接近1,代表市場共識越強。如果結果成真,你持有的合約價值變為1美元;反之歸零。

這聽起來像賭博。但對它的支持者來説,這是一種信息聚合機制,一種用金錢投票的「現實模擬器」。

一、Polymarket 創業歷程

預測市場的想法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羅賓·漢森(Robin Hanson)就提出,用市場機制聚合分散信息,能比專家或民調更準確地預測未來。

Polymarket 的創始人是 1998 年出生的 Shayne Coplan,他由在紐約大學任教的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年少時便對加密貨幣產生濃厚興趣,16 歲時用 150 美元參與以太坊預售,這筆投資后來成為他早期創業的基礎。

Coplan 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從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輟學后,他曾兩次創業失敗,最終受經濟學家羅賓・漢森的論文啓發,於 2020 年在公寓浴室里搭建出 Polymarket 的初代網站。

這位年輕創始人兼具韌性與策略性,面對 FBI 突襲等監管挑戰時從容迴應,2025 年帶領平臺獲得洲際交易所 20 億美元投資,使公司估值達約 90 億美元,自己也躋身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行列。

項目最初名為 「Predictions Market」,后改名為 Polymarket,寓意「多元預測」。團隊於2020年初在舊金山成立,核心成員來自 ConsenSys、Chainalysis 和 Bloomberg 的數據部門。

技術上,他們選擇 Polygon 區塊鏈(當時稱 Matic Network),因為其交易費用極低,適合高頻小額交易。第一版產品於2020年7月上線,僅支持5個市場,包括美國大選、疫情死亡人數等。

早期用户極少,日均交易量不足1萬美元。許多交易由創始團隊自己完成,用於測試系統穩定性。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10月。美國總統大選臨近,主流民調普遍預測拜登將輕松獲勝。但 Polymarket 上,「特朗普獲勝」合約價格穩定在0.30左右,遠高於部分模型預測的概率。

一些獨立博主注意到這一差異並撰文分析,文章在 Reddit 和 Twitter 上廣泛傳播,帶來第一批真實用户增長。

到選舉日當天,平臺日交易量突破500萬美元,創下紀錄。

2021年,Polymarket 完成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Blockchain Capital、Framework Ventures 和知名天使投資人 Naval Ravikant。資金用於擴大團隊、優化產品體驗。

2022年,平臺推出「創建市場」功能,允許用户發起新預測事件,經社區投票后上線,進一步增強去中心化屬性。

同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對其展開調查。最終達成和解:Polymarket 支付140萬美元罰款,承諾屏蔽美國IP地址,並聘請合規官。

此后,公司將運營結構分散化,註冊地設在開曼羣島,團隊分佈於加拿大、葡萄牙、阿根廷等地,形成典型的「全球分佈式運營」模式。

2025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向Polymarket拋出約20億美元戰略投資橄欖枝,將其估值推至約90億美元。

二、Polymarket平臺運作情況

1.平臺運作機制

在 Polymarket 上,每個「市場」(Market)就是一個待預測的事件。

比如:「Donald Trump 將贏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嗎?」這個市場會發行兩種代幣:「是」和「否」。初始價格可能各為0.50美元,代表50%概率。

如果大量用户買入「是」,價格可能漲到0.70,意味着市場認為特朗普有70%勝率。反之,如果拋售,價格下跌。

這些價格變化是實時的,且由算法自動調節。它不像股票市場有莊家操縱,而是基於一種叫「恆定乘積做市商」(Constant Product Market Maker)的機制,類似於 Uniswap 這類去中心化交易所。

這意味着,只要你願意承擔風險,就可以隨時買賣,流動性由算法保證。

更重要的是,這些價格不是「情緒指標」,而是真實資金驅動的信念表達。用户不是在「點贊」或「轉發」,而是在押上自己的錢。

2.為什麼它開始受到關注?

2020年美國大選,Polymarket 首次引起主流注意。當時,主流民調普遍預測拜登將輕松獲勝,但 Polymarket 顯示特朗普仍有30%以上勝率——這個數字更接近最終結果(特朗普在關鍵搖擺州幾乎翻盤)。

2022年,它準確預測了英國多位首相的上任與下臺,時間甚至精確到周。

2023年,它提前數周預示了硅谷銀行(SVB)的倒閉。當時一個市場「SVB 是否會在3月15日前被接管」價格從0.20快速升至0.90,而主流媒體仍在報道「流動性緊張」。

2024年大選周期中,Polymarket 的日均交易量已超過1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小型證券交易所。

3.誰在使用它?

用户畫像很清晰:25-40歲的科技從業者、量化交易員、加密貨幣投資者、獨立研究員,以及一小部分政治顧問。

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把 Polymarket 當作「賺錢工具」,而是「信息過濾器」。

比如,一位在舊金山做AI投資的分析師告訴我:「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Polymarket上關於AI監管、芯片出口限制的市場走勢。它比新聞快,比專家判斷更去中心化。」

也有純粹的交易者。有人靠精準判斷美聯儲利率走向,在一年內將1萬美元變成200萬美元。這類故事在加密圈流傳,但極少被主流媒體報道。

4.合規問題:它到底合不合法?

這是最敏感的問題。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認為,預測市場屬於「事件衍生品」,應受監管。2022年,CFTC 對 Polymarket 開出140萬美元罰款,原因是其未註冊為受監管平臺,並允許美國用户參與未經批准的交易。

作為和解條件,Polymarket 同意關閉美國用户訪問,並支付罰款。

但現實是,通過虛擬私人網絡(VPN)和加密錢包,美國用户依然可以輕松進入。

平臺方並未採取強實名制,也沒有銀行賬户綁定,監管難以真正切斷。

其他國家的態度更模糊。歐盟尚未明確立法;英國將其視為「信息市場」而非賭博;新加坡則要求所有平臺必須持牌。

Polymarket 目前主要用户來自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部分亞洲地區。

但據第三方數據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的估算,至少30%的交易流量仍來自美國IP。

三、"預測市場"平臺的社會效應分析

1.信息效率 vs. 市場操縱

支持者認為,預測市場是「羣體智慧」的體現。每個人都有動機去挖掘真實信息,因為金錢在押注。

但批評者指出,它可能被操縱。

2023年曾發生一起事件:一個關於「某國央行是否加息」的市場,在結果公佈前一小時,價格從0.40突然拉昇至0.90。事后發現,一名大户用20萬美元集中買入,人為推高價格,吸引跟風者,隨后在高位賣出。

雖然單次操縱成本高、收益有限,但確實存在漏洞。

Polymarket 的迴應是:長期來看,操縱成本遠高於收益,市場會自我糾正。而且,所有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公開可查,增加了作惡成本。

2.與傳統民調的對比:誰更準?

這是 Polymarket 最被稱道的一點。

多項研究對比了預測市場與傳統民調的準確性。

2020年大選,FiveThirtyEight 的民調模型預測拜登獲勝概率為89%,而 Polymarket 給出的概率是65%。實際結果是拜登贏,但普選票差距比預期小,選舉人票分佈更接近 Polymarket 的判斷。

2022年英國保守黨 leadership contest,YouGov 民調顯示 Rishi Sunak 領先15個百分點,但 Polymarket 始終認為競爭更激烈。最終 Sunak 雖勝出,但得票率僅微弱優勢。

學術界對此有共識:當事件具有明確結果、時間點清晰、信息可驗證時,預測市場的準確性往往優於傳統調查。

原因在於,民調反映的是「當前態度」,而預測市場反映的是「對未來結果的信念」,且參與者有真金白銀的激勵去獲取真實信息。

3.對社會的潛在影響

Polymarket 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傳感器」。

一些智庫和研究機構開始將其數據作為參考。比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用它來監測地緣政治風險;斯坦福大學的AI治理項目用它評估技術發展時間表。

企業也開始關注。一家跨國製藥公司內部設立了「預測市場小組」,讓員工對新葯審批時間、臨牀試驗結果進行匿名下注,結果顯示其預測準確率比管理層會議高出22%。

這印證了羅賓·漢森最初的設想:用市場機制聚合分散知識,可能比層級決策更高效。

但這也帶來倫理問題:如果一個平臺能影響公眾預期,甚至影響政策走向,它該承擔什麼責任?

4.造富效應:真實存在的「年輕富豪」

確實有人在 Polymarket 上快速積累財富。

2023年,一位化名「0xZeno」的用户,通過系統性交易地緣政治事件,在18個月內將初始資金從5萬美元增至超過800萬美元。他的策略是:只交易高不確定性、低流動性的市場,利用信息差套利。

另一位用户「CryptoOracle」,專注於科技行業預測,如「蘋果是否會在2024年發佈AR眼鏡」,「OpenAI 是否會在Q2發佈GPT-5」。他在多個市場中提前佈局,累計收益超300萬美元。

這些不是孤例。Polymarket 公開的「頂級交易者排行榜」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有超過40名用户的未實現+已實現收益超過100萬美元。

但必須強調:高收益伴隨高風險。平臺上同樣有大量用户虧損。一個市場一旦判斷錯誤,投入的資金將全部歸零。這不是「穩健投資」,而是高風險博弈。

5.平臺侷限性:

儘管有優勢,Polymarket 並非完美。

首先,流動性不足的市場容易失真。一個小眾事件,如果只有少數人交易,價格可能被個別大户左右,無法代表廣泛共識。

其次,它只能預測「是否」,不能解釋「為什麼」。你知道市場認為AI監管會收緊,但不知道背后的深層原因。

第三,存在「反身性」風險。如果足夠多人相信 Polymarket 的價格是「真實概率」,他們的行為可能反過來影響現實。比如,如果市場顯示某候選人勝率暴跌,可能導致其籌款困難,從而真的輸掉選舉。

最后,它無法處理模糊事件。像「中國經濟是否會硬着陸」這類定義不清的問題,容易引發爭議,導致結算糾紛。

四、Polymarket平臺的未來發展

1.合規攻堅:從 「曲線突圍」 到主流准入

合規將仍是 Polymarket 未來 1-2 年的核心命題。通過 1.12 億美元收購 CFTC 許可的 QCX 交易所,平臺已搭建起美國市場的合規骨架,疊加洲際交易所(ICE)20 億美元投資帶來的公信力背書,其 「監管友好型」 形象逐漸清晰。

但挑戰仍存,州級博彩監管機構對預測市場的定性爭議未決,且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法律盲區尚未填補,這意味着其合規化進程將是長期拉鋸戰。

2.產品升級:分層運營撬動用户增量

產品迭代將聚焦 「專業與大眾」 雙軌並行。年底前上線的 「Pro」 版本,通過高級分析工具、極速交易執行等功能,精準瞄準機構與高交易量交易者,有望填補專業用户服務空白。

同時,平臺正強化基礎體驗,依託 Polygon 網絡的低 Gas 費優勢,持續簡化開户與交易流程,配合與 X(原 Twitter)的官方合作,讓預測賠率嵌入社交場景,進一步降低普通用户參與門檻。

這種分層策略已初見成效,目前 130 萬註冊用户中,每日活躍用户已從 2 萬躍升至近 5.8 萬。

3.生態擴張:代幣與場景的雙向賦能

原生代幣 POLY 的推出將成為生態擴張的關鍵引擎。儘管 2025 年發佈概率僅 18.5%,但業界普遍預期 2026 年落地的代幣將承載治理投票、質押風控、費用折扣等功能,形成 「用户 - 平臺 - 生態」 的激勵閉環。

場景端,體育領域已成為增長核心,通過與美國國家冰球聯盟合作、承接 DraftKings 清算業務,平臺正從政治、加密等傳統優勢領域,向體育賽事等高頻場景滲透,8 月體育類交易已推動月度交易額突破 10 億美元。

4.競爭格局:巨頭環伺下的差異化博弈

行業競爭已進入 「合規與規模」 雙維度比拼。競爭對手 Kalshi 憑藉與 Robinhood 的整合佔據美國體育市場優勢,9 月交易量達 13 億美元,但 Polymarket 以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交易量佔比,在加密、宏觀經濟等領域保持領先。

未來競爭焦點將集中在機構合作與生態資源上:Polymarket 依託 ICE 的傳統金融資源拓展 B 端業務,Kalshi 則深耕零售渠道,而新興平臺如 Manifold 等正以小眾場景分流用户,市場份額爭奪將更趨激烈。

5.風險隱憂:技術與市場的雙重考驗

發展路上仍需警惕技術和市場兩類風險。

技術層面,依賴 UMA 預言機的結果裁決機制曾出現 「巨鯨操控」 事件,700 萬美元市場被強行裁決的案例暴露了去中心化信任體系的漏洞。

市場層面,代幣發行后的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若代幣經濟學設計不合理,可能引發早期用户拋售,衝擊生態穩定。

此外,估值四個月暴漲 10 倍至 120-150 億美元的背后,已隱含過高市場預期,一旦交易量增速不及預期,可能面臨估值回調壓力。

免責聲明:自媒體內容僅用於記錄和分享,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或由人工智能服務生成。如有文字或圖片涉及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機構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