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供應鏈金融專題】什麼是司庫供應鏈金融平臺?司庫與供應鏈金融如何創造協同價值?

2025-10-23 19:28

(來源:財資一家)

:數融咖啡館

傳統的司庫與資金管理聚焦於怎麼管好企業自身和內部的資金流,司庫供應鏈平臺將視野放大,從產業鏈資金協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最大化企業的運營資本和產業鏈的資金競爭力。

一、什麼是司庫供應鏈金融平臺

01 司庫建設的背景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數字化轉型的雙重驅動下,現代企業資金管理體系經歷了系統性升級,其演進過程可劃分爲四個關鍵時期:

萌芽階段(1947-1960s)‌:以美國無線電報公司採用「鎖箱」服務為標誌,實現支票快速結算。

初期發展(1960s-1980s)‌:職能擴展至現金收支、賬户頭寸管理等,但仍隸屬財務部門。

快速發展(1980s-1990s)‌:伴隨國際資本市場擴張,司庫職能涵蓋現金流預測、匯率風險管理等,成為獨立部門。

成熟階段(2000年后)‌:中國大型國企(如中石油、中海油)開始探索資金集中管理,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發佈《關於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司庫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2023年底前建成智慧司庫系統。

當前建設需求聚焦三點:

政策驅動‌: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將司庫管理列為重點工程,強調通過賬户整合、資金統籌及供應鏈金融創新提升運營效能。政策驅動的背后因素,是央企整體層面的資產回報率偏低,資金使用效率不足。根據筆者線下調研,少數央企統一結算率達到80%,大部分甚至低於50%,且收現率較低。分行業看,能源、交通、通信等集中度較高的行業資產回報率較高,資金集中也做得更好,製造、建工等行業則偏低。

企業轉型‌:全球化佈局與數字化變革倒逼傳統資金管理模式升級,構建業務-財務-資金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一方面,央國企經過多輪的併購和重組,存在同一控制下不同成員企業使用多套ERP軟件和資金系統的情況,對於集團掌握資金全貌和推動資金集中帶來了較大障礙,在梳理業務的同時也亟需整合系統;另一方面,傳統資金管理模式更多聚焦於內部現金資產的使用效率,對於供應鏈上下游相關的資金佔用和資金周轉效率關注度不足。

中資出海‌:資金賬户全球化,央國企境外子公司往往在多個國家開設銀行賬户,傳統模式下集團總部難以及時掌握全球資金分佈狀況。根據調研,跨國企業平均擁有50-100個境外銀行賬户,部分央企甚至超過200個。

匯率風險管理壓力,跨境貿易和投資涉及多幣種結算,匯率波動直接影響企業損益。如寧德時代通過"全球資金池+AI匯率預測"系統,2024年實現匯兌收益同比增加8.2億元。

供應鏈出海,當前的中資出海體現為供應鏈出海,中資企業在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激烈競爭下建立了最具競爭力的供給體系,中資企業的出海競爭本質上是供應鏈的整體出海,但企業和供應商在海外難以得到有效的資金支持,司庫如何幫助供應鏈出海解決資金融通問題。

02 司庫體系為什麼包含供應鏈金融

首先,‌司庫能夠站在集團層面統籌資源,供應鏈金融的有效開展和推廣要求協同產業鏈上下游、成員公司、境內外資金方、科技公司等,司庫的站位具備系統、制度、流程、資源等多個抓手實現資源的整合協同。

其次,司庫供應鏈的視角將下,資金管理不再侷限於現金的集中管理和使用,對於非現金的支付、結算、收款,以及供應鏈的資金成本和周轉效率,關注度不斷提升,希望司庫的價值創造能夠幫助整個供應鏈提升效率。在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供應鏈的融資成本高企,最終會反映到企業的採購成本中,影響企業的終端產品價格和毛利率。

二、司庫供應鏈金融反應企業金融活動的演變趨勢

過去十年大型央國企內部的資金管理系統建設已經具備基礎,本次司庫建設主要在資金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提升集中度;而在供應鏈上下游相關的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戰略決策支持則是需要重點投入數字化建設的方面。

01 從內部資金管理向供應鏈資金協同演變

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體現為供應鏈的競爭,企業的資金管理也從內部向供應鏈上下游資金管理延升,資金管理呈現三大變化:

一是從單一企業延伸到上下游,對於賬期的管理,不是一味的資金佔用,而是通過產業鏈資金融通的優化,提升全鏈條的資金周轉天數。

二是通過供應鏈的資金和風險共擔,應對經濟周期。例如白酒企業在消費下行周期,需要擴大經銷商的數量和融資能力,以支撐市場份額,穩住產品價格。

三是數據的跨企業整合‌:司庫系統對接ERP、物流系統,通過訂單-發票-物流-資金流數據聯動,實現從信息協同到資金協同,減少因信息差和事務性的因素帶來的資金佔用。

02 供應鏈資金流生態成為風險防控重點

企業經營的風險不僅僅表現爲內部的現金流穩定,健康的供應鏈資金流生態日益重要。健康資金流生態的特徵包括:

穩定性‌:核心企業需平衡自身現金流與供應商賬期,如17家車企集體執行60天賬期政策。供應鏈金融可以在不調整賬期政策的情況下,穩定收款預期。

透明度‌:通過數據共享穿透供應鏈鏈屬企業的融資緊迫性、融資成本和融資頻率等數據,對鏈屬企業進行資金評級。

合規性‌:需符合《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法規,避免因拖欠引發連鎖風險。

03 跨境資金投融資

中資企業的全球化是未來20年的大命題,經歷產品出海、產能出海和品牌出海三個階段,最終將形成一批跨國公司。

在出海早期,企業以貿易結算需求為主,使用跨境收付匯、信用證等傳統工具服務貨物貿易;在產能出海期,企業進一步資本運作深化,對海外發債、跨境供應鏈融資、境外IPO等資本工具廣泛應用;全球財資整合期,企業建立多幣種現金池、全球税務籌劃等。

新興市場業務佔比提升(東盟佔中企出海投資42%),但當地貨幣匯率波動率普遍超15%,RCEP區域內仍存在11種不同的外匯管制政策,合規成本佔海外運營支出8-12%。85%中企海外子公司資金歸集率低於30%,較歐美跨國企業低40個百分點,全球資金管理面臨貨幣錯配風險和外匯管制問題。

同時,傳統SWIFT系統平均到賬時間3.5天,手續費達1.2%;73%企業無法實時獲取全球資金頭寸信息;傳統外匯對衝策略對新興市場貨幣覆蓋率不足60%。中資企業出海伴隨人民幣作為貨幣的結算體系,對傳統支付體系發起變革性挑戰;新興的穩定幣、WBE3等技術的應用可能重構跨境支付體系。

三、司庫與供應鏈金融如何創造協同價值

01 司庫在整合金融資源上的主導地位

作為企業金融中樞,現代司庫的整合效能呈現三維特徵:

①統籌非現支付。

針對供應鏈支付方式如電子債權憑證、商票、銀票、信用證等搭建整合現金及非現支付的統一結算平臺,在支付端的流程一體化可以防範支付風險,在支付節奏和支付規則上前置匹配,推進AP的自動化在非現金結算方面實現了供應商、金融機構、內部單位的多方在線協同,實現內外部資源的高效整合。

②結算資源的可視化分配。

企業在支付和收款端面臨複雜多樣的結算方式、結算周期和不同信用等級的結算資源。舉例而言,某企業客户下游可能接收銀行承兑匯票、電子債權憑證、商票等多種結算產品,票據又分不同信用等級的銀行承兑,以及不同商業信用的客户承兑,其中一部分由於期限匹配度和信用等級較高可以直接支付給上游,但另一部分則可能涉及質押給銀行資產池進行信用和期限轉換。司庫的統籌管理和平臺建設能夠實現集中運作,可視化分配結算資源。

③集團授信資源在產業鏈上的運用。

產業鏈金融的本質是降低全鏈路融資成本,反映到鏈主企業自身的資金運作,則是降低企業對運營資本的佔用。以Costco為例,其資金周轉天數是-30天,即供應商通過倉配將貨物放入Costco的門店,貨物賣出后30天Costco才向供應商付款。Costco利用其授信資源開展供應鏈金融,幫助供應商提前回籠資金。

02 司庫在中國企業出海場景的價值創造

中資企業的全球化,必然帶動和依附中資金融的全球化,中資銀行的全球化經營、人民幣國際結算、跨境數字貨幣橋,全球支付體系的重塑;司庫層面可以協同銀行探索跨境金融創新,為企業跨境資金協同革新效率,深化集中管理。

全球資金調度:某國際工程承包商依託多幣種資金池,實現中東項目資金極速調撥(≤30分鍾)。其開發的智能預結匯系統可實時捕捉32種貨幣的匯率波動,使匯率對衝效率提升60%,每年減少匯兌損失約800萬美元。該系統已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對接資質。

地緣風險管理:與中信保建立實時數據交互,某央企通過動態國別限額機制成功規避3筆合計5.8億美元的海外壞賬風險。該機制創新性地將政治風險指數、大宗商品價格、主權信用評級等12維參數納入預警模型,風險識別準確率達91%,較傳統方法提升35個百分點。

離岸服務創新:在東盟地區試點"司庫+自貿區"模式,境外子公司美元融資成本較當地市場降低150BP。在東南亞,某製造企業開展跨境供應鏈金融創新,為境外工廠提供跨幣種融資,境外工廠前期投資較大,當地美元融資成本高昂,通過海外應付賬款向中國境內銀行申請融資,通過使用境內集團授信,為當地工廠降低融資180BP。

03 供應鏈數據反哺司庫決策支撐和風險穿透

司庫與供應鏈金融的協同價值還體現在數據層面,與其他金融產品不同,供應鏈金融是一種能夠整合和產生大量數據的業務,這些數據分主體層、交易層和資金層,與司庫的數據整合對於企業的智能化決策和風險穿透創造巨大價值。

產業鏈風險監測:某汽車製造商通過供應商交付準時率等12項指標建模,其系統能自動抓取海關清關數據、港口吞吐量、供應商風險評級等外部信息,提前半年預測芯片供應缺口,避免20億元產能損失。該模型被工信部列為供應鏈韌性建設標杆案例,預警準確率較行業平均水平高42%。

沙盤推演功能:光伏龍頭企業模擬顯示,供應鏈賬期彈性調整可帶來全產業鏈8%的利潤增長空間。其數字孿生系統已接入全國光伏發電量數據,能模擬不同補貼政策下的現金流傳導效應,為行業協會制定產業政策提供量化依據。

政策紅利捕獲:某鋼鐵集團智能匹配綠色金融工具,2024年獲取專項再貼現額度15億元。其開發的"政策雷達"系統可實時解析全國31個省市的產業政策,自動生成申報方案,使資金成本下降25%。該系統已申請7項金融科技專利,並輸出給12家同業企業使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