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7:32
編者按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讓自己慢下來、沉下去,反而是一種難得的遠見。它不是迟鈍,而是在喧囂中保持專注,用長久的深耕替代短暫的衝刺,讓每一份沉澱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你的底氣。
和君諮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巖帶領團隊十年耕耘,用文化「軟實力」為企業「硬發展」賦能,構建起覆蓋多行業的理論體系與實戰模型,成為頭部企業信賴的夥伴。這份深耕,是拋開功利的沉潛內修,是突破邊界的執着精進,更是以專業託舉企業成長的責任擔當。
正如托爾斯泰所説:「一切生活皆可類比於土地:你投以深耕,它報以果實。」人生,本就是一個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過程。當你開始耕種,一點一點地向下深掘,纔會在屬於自己的季節里,收穫沉甸甸的果實。
來源:採編自和君諮詢合夥人、和君企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巖的訪談內容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文化常被視為「軟課題」,卻也是決定企業長遠生命力的「硬支撐」。和君諮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巖,用十年完成了一場關於職業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轉型。從服務頭部券商到多元領域客户,她以向善、向上、向好的文化理念,陪伴上百家企業穿越發展周期,用解決真問題的務實,詮釋着企業文化諮詢的價值底色。
— 1—
從廣告策劃到管理諮詢
一場關於「價值」的職業覺醒
「做廣告的第十年,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到底有沒有意義。」回憶起職業轉型的起點,李巖的語氣里仍帶着當年的觸動。十年前,彼時的她已是資深廣告人,卻在服務一個保健品項目時,遭遇了職業生涯的價值觀衝擊——成本20元左右的產品 ,卻賣到268元,而購買者多是被疾病壓得精疲力盡的家庭。「他們抱着希望買單,可我知道,那點微弱的效果,撐不起他們的期待。」
從那時起,李巖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職業,能讓產品不必靠「包裝」證明價值,而是用內在價值提升傳遞信任?帶着這種對職業意義的深刻反思,2016年,李巖毅然轉向了企業文化諮詢領域:「企業文化建設教人向善、向上、向好,哪怕只是一個理念,卻能影響一個人乃至一羣人的行動,幫助企業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我的價值。」
入職和君的第一天,李巖為自己寫下了一條座右銘:「致力於讓巨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她坦言,自己不想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顯眼包」,也不想成為巨人本身,只想做那個託舉者——用文化的力量,讓企業走得更穩、更遠。
初入諮詢行業,李巖也曾經歷落差。「剛到和君時,我總着急拿項目、做成果,可慢慢發現,這里的人都很沉浸,一門心思紮在自己的工作里。」這種沉浸,源於和君「人生如蓮、三度修煉」的文化內核。李巖一開始並不完全理解,直到她在上百家企業的文化梳理工作中,一家家翻閲企業官網,搜索資料,分類整理,總結提煉,才終於明白:「在這個過程里,我能摸到每個企業的文化脈搏,知道誰的亮點在哪兒、誰的問題在哪兒。這就是沉潛內修,是蓮花紮根的過程。」
更讓李巖感受到歸屬感的,是和君開放包容的文化。在服務華潤雪花啤酒企業文化重塑項目時,其中涉及到使用工作坊的模式來推進項目,於是李巖向和君的資深人力資源專家李靖請教,對方二話不説就把幾個成熟的方案課件發過來,還打了半小時電話講解細節。要知道,諮詢行業的知識壁壘通常很高,李巖感慨:「和君的人不藏私,你需要,我就給。」
— 2—
把文化做成「硬實力」
與客户共成長
在和君的十年里,李巖帶領和君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把企業文化諮詢做成了「硬實力」,形成了覆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性質的企業文化理論和專業技術,並通過實踐總結出獨具特色的工具模型,目前已經為茅臺集團、伊利集團、中國移動集團等300多家企業提供了企業文化諮詢服務,贏得了客户的廣泛讚譽。在證券行業,和君企業文化研究中心連續多年服務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國信證券等頭部券商,成為業內標杆。這份成績背后,是她和團隊把行業做透的較真。
「每年一百多家券商的文化建設報告、經營年報、ESG報告,我們都會逐字研究,找出共性與個性,包括監管新規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都要摸得清清楚楚。」2022年4月,和君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承接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銀河證券的評估報告撰寫及輔導工作。從4月25日中證協發佈《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辦法(試行)》,到6月10日前上傳自評報告,短短几十天時間內,項目組完成了協會公佈的60多項指標的細化、量化工作,並調閲和整理了企業中包括公司章程、管理制度、會議記錄、媒體宣傳、影音、底稿等海量素材,撰寫報告的同時幫助客户測算各項指標,實現評估分數最大化。6月3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了評估結果,在5家AA級證券公司名單中,和君諮詢服務客户中信證券、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全部入選,彰顯了不俗的業務能力。
李巖對成功項目的定義很朴素:「完成合同只是底線,客户願意持續買單、願意把你當自己人,纔是真的成功。」她至今仍記得那個失敗案例:給一家民企做調研報告,前期用了大量工具調研、匯報了兩個小時,老闆卻沒聽懂,最后終止了項目。「那時候我才明白,方案不是越專業越好,而是要匹配客户的需求,他需要馬車,你就別造飛機。」
企業文化項目最常見的難點在於「推不動」,問題往往不在於專業能力,而在於企業機制。李巖的破局之道是:讓文化迴歸業務。在服務某國企文化建設項目時,項目組在文化落地時遇到部門協同難的問題,黨羣部推不動人力資源部、戰略部,項目一度停滯。李巖團隊沒有拿合同甩責任,而是反過來問:「業務部門現在最需要什麼?」他們發現一線展業團隊缺乏客户溝通工具,便立刻幫客户設計了一套融合文化理念的展業手冊,讓文化從口號變成了工具。「后來業務部門主動找我們對接,説你們的文化能幫我們干活,我們肯定配合。」
在李巖的理解中,做項目除了專業過硬之外,更重要的是與客户一起成長。「客户遇到了什麼樣的痛點,我們就和他們一起研究怎麼去解決這些痛點。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幫助他們做什麼。」這種共同成長的態度,讓團隊能夠深入地瞭解一個行業,並且針對每一個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定製化的專項解決方案。
— 3—
洞見行業新局
守好諮詢本心
這些年,經歷了以CIS為核心和以西方企業文化理論為核心的企業文化諮詢時代,中國企業逐漸探索出自己的企業文化發展路徑。新的企業文化課題研究已然開啟,李巖把當前中國的企業文化發展總結為三個關鍵詞:破局、破界、動態調整。
2021年,和君諮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與伊利集團達成深度合作,為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城市文化策劃落地、實現從一個「園」到一座「城」的藍圖貢獻力量。
破局,是應對變化的文化升級。如今企業面臨重大戰略調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等情況,文化需要迭代升級。一方面,企業需重新思考初心使命與發展藍圖,不同於過去單純的口號式表述,而是要助力企業實現戰略發展;另一方面,當企業出現問題時,背后往往是價值導向出現偏差,此時便需要文化來糾偏。
破界,是打破文化的壁壘。一方面,文化打破了單純由企業文化部、黨羣工作部或人力資源部負責的模塊性工作,延伸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在和君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服務的茅臺集團、伊利集團、保利集團等成功企業中,文化被用於規劃產品線及產品命名、規劃對外傳播、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公益事業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文化與戰略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文化與品牌也越來越趨向一體化。
2024年,和君諮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攜手茅臺集團,探索代表中國符號的「國酒茅臺」文化挖掘、定位、打造及傳播。
動態調整,是拒絕文化「一成不變」。過去,文化被認為是持續穩定的體系,堅持越久企業越成功。但如今社會變化迅速,一些百年企業卻因固守不適應時代的文化,逐漸失去光彩,甚至破產或被兼併。為此,和君諮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開始嘗試對文化進行動態調整:明確哪些文化需要堅持,哪些文化具有柔性,需隨業務發展及市場反應進行調整,使企業在發展中更具靈活性。
作為行業里的「老法師」,李巖常常被問及怎麼做好企業文化諮詢,她總是回答三句話:
第一,內心要有陽光。做診斷時別總盯着客户的毛病,要先找閃光點,「你看到的都是問題,項目就會越做越擰巴;你看到的都是亮點,才能用陽光照亮客户。」
第二,對職業要有敬畏。「你的一句話、一個方案,可能影響成千上萬的員工,怎麼能不慎重?」
第三,要真心愛這個行業。「如果只是把諮詢當賺錢工具,早晚會累。只有愛它,纔會願意熬夜做研究、願意幫客户做合同外的事,纔會在看到客户因為你的方案而變好時,覺得值了。」她始終堅信,當你帶給客户的價值足夠多,該獲得的回報自然會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在托起一個又一個「巨人」。
如今,55歲的李巖到了即將退休的年紀,卻從沒想過離開:「在其他公司,我可能會糾結工資漲沒漲、職位升沒升,可在和君,我更在意今天又幫客户解決了一個問題、團隊的年輕人又成長了一點。這種歸屬感,是其他地方給不了的。」
面對后浪的襲來,李巖表現得十分輕松。現在,她經常和團隊的小夥伴聊文化金句、IP打造、活動策劃,一起琢磨怎麼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做文化傳播,「別人説我像三毛,愛跑愛鬧,一時興起就開着車去越野、去跑山、去騎馬、去射箭。而和君給了我一片能肆意奔馳的草原,讓我這匹野馬能朝着自己認定的方向奔跑。」
從資深廣告人到企業文化諮詢專家,李巖的十年,是沉潛內修、靜待花開的十年,也是成就他人、創造價值的十年。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企業文化從不是寫在手冊上的冰冷文字,而是藏在解決問題里的温度,是支撐企業穿越風雨的力量;諮詢顧問的價值,也從不是做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做企業的夥伴,用專業、真誠與熱愛,幫企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