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3:29
打造西北能源轉型「新標杆」 新疆首個350兆瓦人工硐室型壓縮空氣儲能工程通過評審
10月16日,由中國能建研發投資建設的烏魯木齊達阪城350兆瓦人工硐室型壓縮空氣儲能工程順利通過可研評審。這標誌着新疆首個商業化大型長時獨立儲能工程正式邁入實施階段,更意味着我國西北邊疆地區壓氣儲能技術實現從試點探索到大型長時商業化應用的關鍵跨越,為新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注入核心動能,也為全國風光資源富集區域的「源儲協同」發展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實踐樣本。
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達阪城350兆瓦人工硐室型壓縮空氣儲能工程選址、地質、站區規劃及接入系統均滿足建設要求,作為新疆首個該類型工程,在推動能源轉型、提升電網靈活性、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具備重大戰略性,兼具技術引領性與工程示範性。
技術突破:三大亮點築牢儲能「硬實力」
作為新疆新型電力系統的儲能支柱與商業化長時儲能的區域標杆,達阪城項目在技術層面實現多重創新突破。大容量、大功率引領長時儲能新高度:項目採用「非補燃、中温絕熱壓縮」先進技術路線,單機功率達350兆瓦,儲能與釋能時長均達6小時,年運行天數超330天,可有效平抑風光發電的波動性與間歇性,為新能源電力「穩輸出」提供關鍵支撐,有效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地上地下協同」模式顯著提高系統效率:地面配套國產多級軸流加離心式壓縮機組和先進儲換熱系統,地下人工硐室承載安全穩定儲氣空間,定製化配套地上地下系統參數,實現能量高效存儲與釋放,最大程度提升系統轉化效率。數字智能賦能電站運營:項目以數字化控制技術為基座,打造全流程智能電站,按「佈置分散、集中管理」原則實現信息融合與智慧運營,不僅提升電站運維效率,更為后續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積累了寶貴的數據資產和運營經驗。
多維帶動:賦能「綠電+就業+產業」升級
從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來看,達阪城項目的戰略價值尤為突出。項目建成后年均可助力69.3萬兆瓦時新能源綠色電力消納,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4.05萬噸,為新疆「雙碳」目標落地提供堅實的實體支撐。
就業與產業拉動方面,項目建設階段可解決1200余人就業,運營階段將提供近百個高端技術崗位,直接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與技術人才培養。同時,項目還將拉動新疆本地鋼鐵、建材、水泥等上下游產業升級,促進風光資源、深地空間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形成「築巢引綠」的發展格局。
區域佈局:聯動河西走廊構建「全鏈條」能源體系
「新疆是我國風光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河西走廊則是西北能源外送的核心通道,兩者在‘西電東送’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與會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能建正以達阪城項目為核心支點,聯動河西走廊儲能項目集羣,構建區域互補、全網協同的能源存儲與供應體系。
這一佈局的核心邏輯在於:一方面依託新疆風光資源優勢,通過儲能破解「棄風棄光」難題,實現清潔能源就地高效消納;另一方面藉助河西走廊通道優勢,將「綠電+儲能」 的穩定電能進行屬地消納,同步外供至中東部負荷中心,打通「資源-存儲-輸送-利用」的全鏈條,讓西北的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動能。
源儲一體:「雙創」加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新疆源儲一體化綠色電站」的重要組成部分,達阪城項目承擔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螺旋耦合並進的重任。該項目通過「風電光伏+多元儲能+數字化調控+特高壓直流輸電」的創新模式,成功驗證了新型長時儲能與大規模清潔能源耦合的可行性,能有效平滑風光出力、減少對電網的衝擊,破解新能源不可控性的天然短板。
「這一模式不僅為后續新疆乃至西北的源儲一體化綠色項目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與運營方案,更將帶來三重區域價值。」專家表示,在能源安全層面,項目將提升烏昌電網調節能力與新疆能源自給率,為河西走廊能源通道提供穩定 綠電補給;在產業協同層面,將帶動儲能裝備製造、數字化管控、特高壓輸電等產業在新疆與河西走廊集聚,形成跨區域新能源產業帶;在示範引領層面,將證明「源儲一體化」是西北邊疆地區能源轉型的核心路徑,助力西北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示範基地。
南疆電網輸電跨度大、供電半徑長,新能源消納困境與支撐性電源短缺問題疊加凸顯。壓縮空氣儲能作為具備電壓調節能力與轉動慣量支撐特性的全調節電源,可深度參與主網電壓穩定控制、短時頻率支撐、動態無功補償等電網運行服務;在電網故障等突發事件中,還能發揮「黑啟動電源」能。數科集團圍繞和田、民豐750變電站規劃建設多臺壓氣儲能項目,項目建成后可為和田及南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構築安全屏障,助力南疆高質量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此次可研評審順利通過,意味着達阪城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未來,隨着項目的建成投運,其不僅會為新疆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關鍵支撐,更將為我國西北邊疆地區能源轉型、「雙碳」目標實現,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