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7:01
讀而思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於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升和發展模式轉型。
龐會榮 自由撰稿人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驅動力,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繫,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科技創新創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其核心是突破技術瓶頸、拓展認知邊界。從內涵上看,科技創新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個層次,既涵蓋原理性、理論性的科學突破,也包括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實用技術的創新活動。產業創新則是指通過技術應用、組織變革、模式創新等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升級和產業競爭力提升,其核心是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生產效率的系統性提升。
歷史經驗表明,重大科技突破往往會引發產業變革。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重塑了產業格局,創造了新的產業形態和經濟增長點。同時,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往往成為科技創新的方向指引;產業擴張產生的市場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經濟激勵和資金支持。二者的融合互動構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動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相互促進、協同演進。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實踐平臺,形成「創新-應用-反饋-再創新」的良性循環。這種互動關係越緊密,創新效率就越高,經濟發展的動能就越強。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這體現在多個維度,比如通過技術滲透、模式變革和結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技術升級
科技創新為產業提供了先進技術支撐,推動生產工藝改進和產品質量提升。
在製造業領域,智能製造技術的應用使生產過程實現了精準化、柔性化和高效化。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的普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人為誤差,提升了產品一致性。例如,汽車製造業通過引入焊接機器人、塗裝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提升了30%以上,產品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在新材料領域,技術創新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物質基礎。高性能複合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的研發應用,推動了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以航空航天產業為例,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應用使飛機重量減輕20%~30%,燃油效率提高15%~20%,顯著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正在重塑能源產業格局。太陽能光伏、風能、鋰離子電池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同時,新能源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綠色轉型。
科技創新催生新興產業形態
科技創新是新興產業形成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伴隨着一批新興產業的誕生。數字技術的創新催生了數字經濟產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智能製造等新業態的興起。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催生智能經濟和生物經濟新生態。據普華永道測算,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的增長潛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科技創新重塑產業組織模式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組織模式向網絡化、平臺化、生態化方向轉變。比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產業的時空限制,使產業鏈各環節可以實現跨區域協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將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户緊密連接在一起,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的高效協同。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為產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推動產業實現節能降耗、循環利用和低碳轉型。低碳技術的創新有力推動了產業向低碳轉型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氫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的發展,為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技術路徑。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通過引入低碳技術,正在逐步降低碳排放強度,推動產業向低碳化方向發展。
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雙向奔赴
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產業不僅是科技創新的應用場域,更是檢驗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科技創新持續深化的重要力量。產業實踐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問題導向和資源支撐,形成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產業實踐檢驗科技創新成果
實驗室的科技創新成果往往具有理論上的先進性,但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產業實踐檢驗科技創新成果。只有通過產業應用的檢驗,科技創新成果才能真正其價值。一項科技創新成果即使在技術上具有突破性,如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創造經濟價值,也難以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產業實踐通過市場反饋,篩選出有價值的科技創新成果,引導創新資源向有市場前景的領域集中。此外,產業應用還能驗證科技創新成果的可持續性。科技創新成果需要與現有生產體系、產業鏈條和生態環境相適應,其長期應用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需要得到檢驗。只有通過長期產業實踐驗證、受到市場認可的科技創新成果,才能成為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穩定動力。
產業需求也引導科技創新的方向。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和實際需求,對科技創新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引導科技創新向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方向聚焦。比如,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支撐。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往往面臨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例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高能量密度、長壽命、快充電的動力電池技術,以及智能駕駛、車聯網等技術的支撐,這些需求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突破。在這些市場需求的激勵下,不管是全球範圍內的科技巨頭,還是國內的創新型企業,都在積極佈局這一未來出行的核心領域,並催生該領域AI算力、傳感器融合、5G/V2X通信、大數據等技術的持續創新,並有望在多傳感器融合、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系統、V2X車路協同與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以及AI智能決策與仿真測試平臺、軟件可靠性與網絡安全體系等方面獲得突破。
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資源支撐
產業發展積累的資本、人才和數據等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產業發展積累的資本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形成的資本積累,可以通過企業研發投入、產業投資基金等形式,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產業實踐培養的專業人才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人力資源。產業發展過程中培養了大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複合型人才,這些人才在科技創新中將產業需求轉化為技術實現,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樑。
產業數字化轉型產生的海量數據為科技創新提供數據支撐。工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環節產生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推動着數據驅動的科技創新模式發展。
產業競爭加速科技創新迭代
市場競爭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企業爲了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必須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這種競爭壓力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形成了「不創新就落后」的競爭格局。
在競爭中,創新效率高、技術優勢明顯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和發展機會,從而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市場競爭也會淘汰那些創新能力弱、技術落后的企業,使創新資源向更高效的創新主體集中。這也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個企業往往難以掌握所有關鍵技術,需要通過合作創新、開放創新等方式整合外部創新資源。這種合作與開放加速了技術擴散和創新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
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政策與實踐
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主要政策
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我國從政策、科研體制等諸多方面給予推動和改革。
一是戰略規劃引領,明確創新融合發展方向。我國將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制定一系列戰略規劃,明確了創新融合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作為重要內容,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二是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改革科研經費管理體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自主權;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標準;推動科研院所改革,增強其面向產業需求的創新能力。這些改革措施有效激發了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是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產業融合瓶頸。在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協同攻關。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源頭支撐。例如,我國在5G通信技術領域的突破,就是通過產學研協同攻關實現的,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
四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我國出臺了《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推動數字技術與製造業、農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推動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變革;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這些政策措施加速了產業數字化進程,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模式。
五是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強化支撐保障能力。我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支撐保障體系,為創新融合提供良好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發展科技金融,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加強人才培養,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和引進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六是加強區域創新協同,推動創新融合協調發展。我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創新資源整合和產業協同發展。建立區域創新協同機制,推動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建設一批區域創新平臺和產業集羣,提升區域創新融合水平。
在實踐中,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也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比如,深圳依託市場化機制和創新生態,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模式。華為、騰訊、大疆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推動了通信設備、互聯網、無人機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再如,長三角地區建立了科技創新共同體,推動三省一市的創新資源共享和產業協同,形成了創新融合的區域合力。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優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該走廊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9座城市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流動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形成了「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此外,貴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在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上的實踐也比較成功。貴州推動大數據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應用,發展智慧農業、智能製造、智慧旅遊等新業態。例如,貴州的「工業雲」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雲計算、大數據等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智慧農業平臺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化管理。貴州的實踐為欠發達地區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鑑。
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
為加快形成創新引領、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夯實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也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要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將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提高,支持高校、科研機構開展自由探索和前沿技術研究。建立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機制,鼓勵科學家勇闖科學前沿,力爭在重要科學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同時,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銜接,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技術轉化。
二是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產業共性技術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測試驗證、中試孵化等服務。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通過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提升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
三是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引導科研人員面向產業需求開展研究。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等,促進創新資源共享和深度融合。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創新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培養和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產學研用人才培養合作。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保障,留住和用好人才。
五是支持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強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引領產業規範發展。推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