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05:42
竹海搖曳,溪水潺潺,太湖之濱的湖州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浮躁,處處湧動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創新實踐。
在湖州,「創新纔有出路」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脈中的基因。從安吉的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改革,到德清的智能電網建設,再到吳興妙西鎮的美麗鄉村「蝶變」,湖州人以創新為筆,在浙北大地描繪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生動圖景。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這已成為湖州發展的核心密碼。在這里,每一個鄉鎮、每一家企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創新的內涵,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
制度創新
從「沉睡資產」到
「活水源頭」的轉化實踐
「藏」在竹海間的石鷹村青山環抱、溪水圍繞,是安吉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試點項目村。誰能想到,這里的潺潺溪水,竟能流淌出如此巨大的經濟價值?
安吉交投集團水投公司的創新實踐,讓這個曾經的窮山溝淌出了「金銀溪」。
石鷹村黨支部書記何麗燕興奮地分享道,經前期覈算,該村所有水生態產品20年開發經營權的價值約為1.008億元。安吉縣交投集團水投公司按價收儲后,整合閒置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村莊環境,並將原有的十八道灣漂流項目提檔升級后對外經營。
改革前后的變化堪稱顯著:此前村里設施不完善,今年改革完成后,設施、環境進一步提升,漂流項目預計給村集體帶來年收入超400萬元,較2024年增收200萬元。遊客量與營業額也同步攀升,今年十八道灣漂流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營業額達1300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穩定的「生態飯」,曾經零散的開發模式徹底被系統化、規模化運營取代。
安吉的創新在於構建了「一次收儲、二次交易、三類權證、四方收益」的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現機制。
這套機制將水生態產品清晰劃分爲涉水類、濱水類、用水類三大類別,再按「劃定特定流域單元-開展價值覈算評估-實施收儲交易-推進開發運營」的科學路徑推進轉化,推動地方國企加快產業化佈局,打造水生態經濟新增長極。目前,安吉已落地15個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點項目,交易總額達8.75億元,形成了「一子落而全盤活」的效應:昌碩街道石馬村花溪漂流通過系統治理與運營,盤活近100畝閒置土地,就近吸納約80名村民就業,村集體年增收150萬元;孝源街道利用閒置資源打造漂流溯溪、户外營地等8個業態,帶動100多人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
「我們不僅要做好項目,更得練好內功,真正把經營能力搞起來,」安吉交投集團水投公司負責人語氣堅定,「這是國企走向長遠必須跨越的一步。」話語背后,是無數次會議桌上的論證、深蹲鄉村的調研、與金融機構一輪輪對接的努力。
綠色金融的注入,更讓「沉睡」的水生態資產徹底「活」了起來。今年5月13日,安吉交投集團與浦發銀行攜手,完成全國首筆水生態產品經營權質押融資,為石鷹單元成功融資2億元。該筆貸款期限長達18年,預期可帶動流域綜合營收7.6億元,不僅為生態開發注入穩定資金,更直接反哺村集體經濟,讓「資源變資產、資產引資金」的構想落地生根。8月15日,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安吉交投集團再迎突破,積極引進杭鋼集團下屬的紫光環保公司,並協調其與縣水利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創省縣兩級聯動開發縣域生態資源的新模式。「此次合作有效盤活了現有水域資源,全面激發了綠色發展新動能,有力打造了產業協同新標杆,真正實現了‘資源盤活—運營增值—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環,標誌着安吉縣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改革邁入了全新階段。」安吉縣委相關負責人評價。
科技創新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智慧賦能
若説安吉以制度創新激活了生態資產的「一池春水」,那麼德清則以科技創新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勁的「電力動能」。
十幾年前,湖州莫干山高新區砂村區塊還是揚沙走石的礦山,如今已蜕變為車聯智造萬畝千億產業平臺,方正機電、徵和等龍頭企業在此紮根。為緊跟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國網湖州供電公司創新電網規劃「多規合一」工作機制,構建電網數字一張圖,積極對接屬地政府,結合園區用電需求,超前開展電力設施佈局規劃,2023年6月投運110千伏砂村變電站,並完成7條配套線路建設,為園區企業入駐提供堅強電力保障。同時,促成電力接入工程費用分擔機制落地,「企業接電零成本」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德清是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舉辦地,國網湖州供電公司將地理信息產業與新能源發展深度融合,創新研發「光伏天眼」平臺。以往需要無人機不間斷飛行45小時才能完成的光伏資源評估,如今通過該平臺僅需30分鍾即可完成,耗時下降98%。截至目前,平臺已完成德清縣8個鄉鎮、5個街道近4443萬平方米屋頂光伏資源測算,精準識別可利用面積3796萬平方米、理論裝機容量382萬千瓦。在此基礎上,推動96個企業光伏項目併網(總容量50.6萬千瓦)。
此外,國網湖州供電公司上線浙江省首個縣域清潔能源智慧管控平臺;在莫干山何村建成光儲充「零碳」微電網;在德清縣新市鎮句城村、宋市村建設「光伏共富電站」,每年可幫助村集體增收4.5萬元……通過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清潔能源為經濟社會植入「綠色基因」,實現「借光生金」,煥發綠色發展新生機。
面對企業綠色轉型需求,國網湖州供電公司積極推進新型客户關係管理,開展「供電+能效+碳效」服務。在浙江歐詩漫集團有限公司,1.25兆瓦光伏電站及500千瓦儲能系統的應用,實現年減碳1500噸、節省成本80萬元。走進啟航汽車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全自動的新能源生產線已取代高能耗的鍛造機,機械臂精準揮舞,生產線高速運轉,10余台機器人協同作業,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完成出口海外的訂單。與此同時,路測一期、雲控平臺二期、封閉測試場三期等智能駕駛基礎設施項目順利通電,智能網聯測試服務正式進入運營階段,為「智駕之城」築牢能源根基。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國網湖州供電公司以主動服務推動企業綠色轉型,探索出一條政企協同、科技賦能的能源低碳發展新路徑。
模式創新 從「小山村」到「理想村」的華麗蝶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模式創新是吳興妙西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推動着一個個「小山村」向「理想村」華麗蝶變。
今年9月,「民宿主人的星光力量——山海Party龍山行」在吳興西塞山旅遊度假區熱鬧舉行。開幕式上,龍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益忠激動地分享着發展經驗。「我們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以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為契機,憑藉‘小隱龍山’的獨特文化定位,成功吸引一批年輕人歸鄉創業。」
以青春熱血點燃發展的薪火。在龍山村,返鄉青年汪穎最早開辦民宿,還自發成立培訓基地,免費為本村村民提供民宿管理等培訓。這幾年,龍山村共吸引了32位青年紮根,他們帶着滿腔熱血投身鄉村建設,用奇思妙想「做活」文旅融合,讓龍山村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有民宿、咖啡館、營地、餐廳、自然教育等各類業態的小山村,讓客人能來也能「留得住」。
從「一域美」到「全域美」,龍山村的「美麗煥新」是妙西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執文創之筆,讓鄉土破圈,妙山村同樣交出了鄉村發展的高質量「答卷」。
在這里,吳寬然的牛牛鄉創團隊聯合妙山村、森溪農業成立了妙山鄉研社,在鄉村「大做文章」。今年3月,吳寬然接手運營西塞山美術館,實踐鄉村文創理念進行轉型升級,打破大眾對常規美術館單一展覽的印象,將這里打造成集藝術展示、文化體驗、休閒娛樂、農特文創市集於一體的複合空間,讓更多人感受到鄉村文化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妙山鄉研社作為鄉村振興服務平臺,依託當地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優勢,通過嫁接與整合,讓許多沉睡的資源重新煥發生機。
創新,悄然地改變着妙西一個又一個鄉村。稍康村是霞幕山下的「寶藏村」,以一條千年古道為引,將原生態風光與鄉村旅遊串聯。2024年底,入駐該村的文旅項目十里芳菲·香積嶺村開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環境優雅,還以香草入菜製作佳餚,遊客入住率從開業至今一直保持高位。旅遊火了,直接帶動村民就業,村里300多人在家門口上班,月收入平均漲了近4000元。
文旅煥新,一直在路上。西塞山旅遊度假區作為湖州市文旅產業重要平臺,「詩、茶、禪、隱」文化交融傳承,為文旅融合發展奠定深厚根基。當前,依託這一平臺,妙西鎮全力推進「西塞山煥新計劃」,聚焦文旅、康養、研學、寵物經濟、鄉村度假等領域,創新盤活資源,推進業態升級與產業集聚,打造有温度、有市場的精品項目。
未來,湖州將繼續以制度創新破題、科技創新賦能、模式創新聚勢,讓每一片山水都成為發展之源,讓每一次突破都照亮未來之路。
「守舊者困,創新者通,突破者贏。」湖州的實踐昭示我們:綠色發展不是犧牲,而是升級;不是負擔,而是機遇。在這片熱土上,創新已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精神、一條道路、一個答案。
惟創新,纔有出路;惟實干,方能爭先。湖州,一直走在創新發展的路上。
本版圖片由吳興區妙西鎮人民政府、安吉縣交通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德清縣供電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