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果然財評|以「商超賣車」破局,比亞迪開進日本零售巨頭賣場

2025-10-23 16:50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魏銀科

據日經中文網消息,10月21日,日本零售巨頭永旺宣佈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從2025年起在全國約30個商業設施銷售比亞迪電動汽車。這絕非普通的商業合作——永旺將作為「銷售中介」負責訂單和購車合同撮合,並推出積分返還、充電樁安裝等優惠,使比亞迪海豚車型從299萬日元降至約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4萬元)。

這一價格甚至比日本最暢銷的微型車本田N-BOX還低30萬日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永旺計劃未來實現自主進口和銷售,這將徹底改變傳統汽車製造商壟斷流通的格局。

「商超賣車」衝擊本土銷售模式

日本汽車流通體系向來是外資品牌的「銅牆鐵壁」:除二手車市場外,本土車企及其關聯公司幾乎壟斷了新車銷售、車檢乃至維修全鏈條服務。

這種封閉性讓諸多海外巨頭折戟:通用因銷量低迷黯然退出,現代2009年無奈撤離,福特2016年離場時直言日本是「全球最封閉的汽車市場」。

永旺的入局正打破這一僵局。依託164家購物中心構建的線下網絡,「商超賣車」模式實現了三大突破:省去傳統4S店高額建店成本,將日均客流轉化為潛在購車羣體,更以開放場景消解了專賣店的推銷壓迫感。更關鍵的是其基礎設施護城河——在374家門店佈局的約2500個充電樁,既精準解決日本充電設施不足的痛點,更構建出「購車-充電-購物」的場景閉環,這是依賴單一門店的傳統經銷商無法複製的生態優勢。

200萬日元是關鍵棋

永旺將海豚價格鎖定在200萬日元,相當於日本普通工薪階層年收入的1/3,這一定價暗藏深意。日本輕型車主流價格帶集中在150萬-250萬日元,比亞迪直接切入大眾消費核心區間;經補貼與優惠疊加后,其售價已與中國市場基本持平,盡顯「先佔市場再謀利潤」的長期策略。

價格突破恰逢其時:2025年4~9月,日本純電動乘用車的國內銷量(含輕型汽車)同比增長3%,達2萬8501輛,在包括混合動力車(HV)和汽油車在內的新車銷量中的佔比僅為1%左右。

比亞迪此舉正是要破除「電動車=高端玩具」的認知偏見,推動純電車型向大眾消費品轉型。市場已顯現積極信號:比亞迪9月在日銷量達802輛,同比激增3倍,佔日本進口電動車市場16.7%份額。

比亞迪面臨的多重考驗

比亞迪為何要選擇與零售巨頭合作?背后是其在日本乘用車市場面臨的增長瓶頸。

儘管銷量增速亮眼,但對比日本全年千萬級的汽車市場,其規模仍顯微薄。比亞迪計劃在2025年內將日本國內的專賣店增加到100家,截至2025年10月,比亞迪在日門店數量為72家,其中40家為自營店,32家為合作經銷商,距離100家目標仍有差距。

更緊迫的是國內市場壓力:2025年3月底,比亞迪存貨規模達1543.74億元,較年初增長33.04%,在激烈競爭下,海外市場成為破局關鍵。

但是,日本汽車市場是全球最特殊的市場,其特殊性體現在兩方面:純電車賣不動,進口車更賣不動。

日本K-Car(輕自動車)文化根深蒂固,2024年K-Car銷量為155.7萬輛,佔新車總銷量的36.8%,但其中約70%為燃油車,純電動K-Car銷量僅佔1.2%(約1.87萬輛)。本田N-BOX燃油版年銷量20.6萬輛,但電動版銷量不足5000輛。

日本消費者對本土品牌有着近乎固執的偏愛,豐田、本田、日產等本土車企佔據了日本車市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使得外資品牌難以立足。日本汽車流通協會和日本微型車協會聯合會公佈的2025上半財年(2025年4~9月)數據顯示,銷量排名前三位的車型仍是日系汽車。

比亞迪日本公司總裁東福寺厚樹曾坦言:「日本確實有一部分消費者對中國產品抱有抵觸情緒,強行推銷不是明智之舉。」他表示,比亞迪更希望通過出色的性價比和產品性能來贏得消費者認可。

能否打開日本市場?

面對諸多挑戰,比亞迪在日本市場仍有一些優勢。比亞迪計劃在2026年內推出專為日本市場開發的純電動輕型汽車,直接切入佔日本新車銷量近40%的K-Car市場。

更具優勢的是其前期積累,比亞迪在電動大巴領域已佔據日本7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一經驗有助於其乘用車業務拓展。

比亞迪的最大對手仍是特斯拉。特斯拉從今年5月開始對Model3實施最多55萬日元的降價,其9月在日銷量為1200輛,市佔率25%,仍居進口電動車市場首位。

彭博行業研究資深汽車分析師吉田達夫認為,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真正目標可能並非短期銷量,而是贏得全球最挑剔消費者的認可,從而為品牌的全球價值提供有力背書。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