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好想來」與鳴鳴很忙,誰都成不了蜜雪冰城

2025-10-23 17:33

作者 |  謝芸子 

編輯 |  張帆 

9月下旬,好想來母公司萬辰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書,與鳴鳴很忙爭奪「港股量販零食第一股」的頭銜。

值得提及的是,如果萬辰集團赴港上市成功,將成為量販零食領域的首家「A+H」雙上市公司。而在A股市場,萬辰集團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妖股」。

2021年4月,原本專注於「食用菌研發」的萬辰生物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次年,萬辰生物成立子公司南京萬興,更名為萬辰集團,並以投資併購的形式,快速發展為以「好想來」為主品牌、門店數超過15000家的量販零食企業。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365.62億元,同比增長77.37%;淨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917.04%。報告期內,萬辰集團量販零食業務累計營收361.58億元,淨利潤15.95億元,加回計提的股份支付費用后淨利潤16.93億元。

與此同時,作為A股中稀缺的「量販零食」標的,自2024年8月以來,萬辰集團股價已累計漲幅超767%。截至10月22日發稿前,萬辰集團收盤價177.34元/股,總市值為334.98億元;鳴鳴很忙今年4月股權轉讓時,估值為109億元。

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萬辰集團與鳴鳴很忙,已大有「貼身肉搏」的態勢。

圖片截自萬辰集團財報

「南很忙,北萬辰」:1公里內的短兵相接

儘管量販零食是近兩年興起的新概念,人們卻相對熟悉。

對於消費者而言,量販零食總是打着「為大家省錢」的口號,將部分大包裝產品「拆開賣,按斤稱」。同時在線下,用大紅色或亮黃色的門店裝修,快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就算是在黑天更早的北方市場,以好想來、趙一鳴零食為代表的量販零食品牌,也往往從8點營業至23點,甚至是24小時「超長待機」。

商業模式上,量販零食往往與品牌方或是源頭廠商直接聯繫,省去中間商差價,又以走量、「多買划算」的朴素邏輯,與上游企業達成相對較低的進貨價格。

與電商平臺相比,量販零食能帶來即時的線下購物體驗;與傳統商超相比,量販零食也的確更具性價比。

北京市昌平區某家好想來門店;圖片來自36氪

那麼在消費分級下,量販零食究竟有多火爆?

中金公司一份報告顯示,在2024年的中國零食消費中,量販門店的佔比高達37%,遙遙領先;位居第二、第三的傳統商超與電商平臺,則分別佔比22%、20%,且兩者的比例正逐年下滑。

而在市佔率第一的量販零食賽道中,鳴鳴很忙與萬辰集團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二。從IPO招股書及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也是如此。

36氪製表,數據來自華安證券

IPO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萬辰集團的營收分別為5.49億元、92.94億元、323.29億元。同期,經調整后的歸母淨利潤為0.39億元、-0.28億元、8.23億元。

作為對比,鳴鳴很忙同期的營收分別為42.86億元、102.95億元、393.44億元,經調整后的歸母淨利潤為0.81億元、2.35億元、9.13億元。

圖片截自萬辰集團IPO招股書

門店佈局方面,以安徽為界限,鳴鳴很忙與萬辰集團已明確形成了南北分庭抗禮的局面。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鳴鳴很忙的門店數達到14394家,深耕縣城與鄉鎮為代表的下沉市場,在南方市場更有先發優勢。萬辰集團則主要分佈於華北、華東一帶,以低線城市為主戰場,門店數達到14196家。

極海品牌監測平臺則顯示,好想來55%的門店分佈在三、四線城市,其中近半數與鳴鳴很忙在1公里內短兵相接。

低毛利與高槓杆,上游下游「兩頭吃」

然而,也正是這樣「跑馬圈地」式的擴張,使量販零食行業的隱憂顯現。實際上,無論是萬辰集團還是鳴鳴很忙,都是依靠併購及加盟商的託舉發展壯大。

一方面,量販零食以價走量,企業對門店規模有超強的依賴性。門店規模越大,採購時對於企業上游的議價權更高。

另一方面,當企業進入粗獷經營的高速擴張階段,無論是選品還是門店形式,都越發同質化。價格戰越演越烈的情況下,企業對經營效率的把控變得十分重要。

一直以來,都有分析人士將量販零食企業與同樣「以性價比取勝、通過加盟模式擴張」的蜜雪冰城做對比。只不過,無論是毛利率還是調整后的淨利率水平,萬辰集團與鳴鳴很忙都要低出蜜雪冰城「一大截」。

萬辰與鳴鳴很忙歸母淨利潤及淨利潤率皆為調整后,高鑫零售為2025財年數據;36氪根據Wind、IPO招股書製表

公開數據也顯示,萬辰集團與鳴鳴很忙在2024年的毛利率分別為7.6%及10.7%,同期,蜜雪集團的毛利率為32.5%。毛利空間本就有限的情況下,萬辰集團的費用管控壓力也在加大。

在上一年度,萬辰集團的銷售費用提升至14.31億元,主要源於門店擴張導致的市場推廣費用、銷售人員薪酬增加。參考當年323.29億元的營收,萬辰集團的銷售費用率微跌至4.43%。時至2025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又進一步降至2.92%。

萬辰與鳴鳴很忙銷售費用率;36氪根據Wind數據製圖

此外在存貨周轉方面,萬辰集團與鳴鳴很忙的門店SKU數相當,基本在1800至2000個,但萬辰集團的存貨周轉天數相較更高。

2024年,萬辰集團的存貨周轉天數為17.93天,鳴鳴很忙僅為‌11.6天。今年三季度,萬辰的存貨周轉天數進一步上升至18.99。這似乎意味着,萬辰集團的企業運營效率、管理效率要弱於鳴鳴很忙。

值得提及的是,量販零食企業始終要通過較高的流動負債,以撬動更多的資金周轉,從而增加銷量、提升對上下游的管控。

以萬辰集團為例,今年上半年,其負債總額達到51.24億元,其中流動負債為43.99億元。而在流動負債中,「貿易應付款」為15.33億元,「其他應付款項」為15.72億元。

一般情況下,貿易商付款可被視作對供應商的應付、未付款項;其他應付款項則來自對加盟商的預收貨款、會員卡結余及加盟保證金等。以此計算,萬辰集團對供應商的「欠款」負債佔總負債的29.9%;對下游加盟商的「押款」導致的負債則為30.7%。

圖片截自萬辰集團IPO招股書

但無論如何,較高的負債率依然會讓外界對企業的現金流產生擔憂,且萬辰集團的負債率始終高於鳴鳴很忙。

截至2025年9月,萬辰集團的總負債為61.12億元,其中流動負債合計55.2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1.34億元。

行業未來:硬折扣還是社區商超?

一個明確的事實是,在量販零食賽道不斷內卷的競爭中,企業的發展模式正越來越像。

除萬辰集團及鳴鳴很忙外,零食有鳴、糖巢等品牌的門店數已突破千店。統零食品牌三隻松鼠、良品鋪子,也紛紛入局了這一賽道,並提出了「0加盟費、0裝修費」的政策。但商業模式上,整個行業仍普遍採用「工廠直供+社區滲透+低價競爭」的策略。

值得高興的是,行業內的主力玩家正積極探索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以期改變量販零食「低毛利」的發展硬傷。

2024年底,萬辰集團推出了定位社區家庭購物的「來優品省錢超市」。

今年1月,「好想來全食優選」上線,並把零食的概念擴展到日化、生鮮、凍品等多品類。隨即而來的3月,「全食優選5.0門店」正式亮相,該門店大幅增加並推出現制烘焙、生鮮水果等產品。

招股書中,萬辰集團也明確表示,計劃通過「來優品省錢超市」重點開發自有品牌。截至目前,萬辰集團已擁有「好想來超值」和「好想來甄選」兩個自有品牌產品線。其中,好想來甄選聚焦差異化的優質SKU,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品牌溢價。

另一邊的鳴鳴很忙,也在今年2月推出了兩大自有品牌系列產品——主打質價比的紅標、與高質量的金標。不久前,鳴鳴很忙還推出了3.0店型,新增了日化、文具、鮮食等多品類,致力於打造「一站式的硬折扣超市」。

36氪根據公開資料製表

 好想來門店的盲盒產品;圖片來自36氪

那麼,一站式的硬折扣超市會成為行業的未來嗎?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曾預計,2029年,量販零食行業或達到近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而在增加鮮食、生活用品SKU,甚至是得到香菸售賣許可資格后,量販零食或進一步蠶食以7-ELEVEN、全家為代表的傳統便利店的市場份額。

有趣的是,通脹背景下,當下的日本便利店行業,正在被價格更低的藥妝店、小型食品超市衝擊。未來的某一天,中國的量販零食門店,或許也會向更成熟的小型,或是社區型食品商超靠攏。

當然,在中國市場,便利店早已被證實是「彎腰撿鋼蹦兒」的生意。且在近20年來,包括永輝、華潤乃至后期的盒馬鮮生在內的連鎖企業,都曾試水社區零售,也皆因較高的生鮮損耗率、房租及冷鏈物流成本而折戟。

一個明確的事實是,時至今日,高速發展的量販零食行業,正成為中國連鎖經濟的新試驗場。

只不過在未來,當規模效應與低價效應邊際遞減,量販零食行業仍要回歸「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初衷,將更多資源轉向供應鏈打磨、產品研發與門店運營效率的提升。前車之鑑也來自正處於轉型期、努力學習胖東來的傳統賣場。

今年9月,鳴鳴很忙宣佈門店數量突破2萬家。萬辰集團財報也顯示,其量販業務已覆蓋至全國的29個省份。但業內普遍的感知是,門店的加密易導致單店營收出現下滑。整個行業的天花板與調整期,或許會到來得比人們預想得更早。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財經」,作者:謝芸子 張帆,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