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IPO市場釋放積極信號

2025-10-23 17:06

作者丨清科研究

作者丨清科研究

01

整體回顧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IPO活躍度回升。根據清科控股(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161家,同比增加25.8%;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幣1,937.28億元,同比增加102.4%;其中,第三季度有52家中企IPO,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幣723.67億元,同比分別增加13.0%、48.2%。

分市場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A股穩步發展,共有78家企業上市,同比上升13.0%;境外市場大幅回升,共83家中企上市,同比上升40.7%。地域方面,江蘇上市企業數量領先,福建融資規模居於首位。行業方面,機械製造業企業數量表現活躍,清潔技術領域融資額位列第一。

【注】1、中企指總部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不包含港澳臺地區;

【注】1、中企指總部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不包含港澳臺地區;

2、清科研究中心統計的IPO融資金額均指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份所募集資金總額,不包含超額配售部分金額,敬請注意。

02

市場分佈

A股IPO總量及規模提升,創業板和上交所主板分列數量和融資額首位

上市數量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企業78家,同比上升13.0%;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有27家、24家和27家,整體保持平穩。分板塊來看,創業板有29家企業上市,數量高於其他板塊,同比上升11.5%;上交所主板、北交所均有超10家企業上市,分別為17家、15家,同比分別上升21.4%、7.1%;深交所主板、科創板分別有9家和8家。

首發融資額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A股首發融資額約742.72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56.1%;其中,第三季度融資額約372.05億元,同環比分別上升143.2%、79.0%,主要由華電新能超百億大額融資推高。分板塊來看,上交所主板融資規模領先,共349.1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26.1%,包括了前三季度A股IPO融資額最高的3家企業——華電新能(158.01億)、中策橡膠(40.66億)、天有為(37.40億)。創業板融資規模次之,共205.60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35.4%。科創板融資規模位列第三,共81.1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6.2%,其中半導體設備商屹唐股份、智能影像企業影石創新貢獻過半數金額。深交所主板、北交所融資規模則分別為62.82億元(同比+78.1%)、44.00億元(+81.2%)。

境外IPO活躍度大幅回升,11家「A+H」企業貢獻港股近六成募資額

2025年前三季度共83家中企在境外上市,同比上升40.7%;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1,194.56億元,同比上升148.1%。美股方面,前三季度共23家中企上市,同比上升27.8%,均在納斯達克交易所;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52.74億元,同比上升323.1%,主要得益於霸王茶姬上市,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幣29.64億元,佔比達56.2%。

港股方面,前三季度共60家中企上市,同比上升53.8%,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有14家、25家、21家;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1,141.82億元,同比上升161.4%。其中,11家「A+H」兩地上市企業合計貢獻682.95億元人民幣,佔比高達59.8%,包括寧德時代(約合人民幣285.23億元)、恆瑞醫藥(90.85億元)、海天味業(87.36億元)、三花智控(74.14億元)、藍思科技(43.45億元)等。此外,雖不包含在本文統計範圍內,找鋼集團以De-SPAC模式登陸港交所, 是中國境內首家港股De-SPAC企業。

03

地域分佈

江蘇上市企業數量居於首位,福建收穫2家較大額融資案例

上市數量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江蘇以32家排名第一,浙江和廣東次之,分別為29家、25家,三地總數量佔全市場比例為53.4%。首發融資額方面,福建以474.09億元人民幣居於首位,主要由寧德時代、華電新能推高;江蘇和浙江次之,分別為287.78億元、274.50億元,三地總融資規模佔比為53.5%。

04

行業分佈

機械製造行業上市數量保持領先,清潔技術領域IPO融資表現亮眼

2025年前三季度新上市企業科技屬性鮮明。上市數量方面,機械製造、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汽車、半導體及電子設備、化工原料及加工五大行業共有101家中企上市,佔比超六成。首發融資額方面,清潔技術、機械製造、汽車、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五大行業總融資規模為1,471.24億元人民幣,佔比達75.9%。其中,清潔技術位列第一,主要由寧德時代(285.23億元)、華電新能(158.01億元)貢獻。

05

結語

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IPO市場釋放積極信號。境內市場方面,隨着監管層紮實推動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落地見效,A股發行端呈現穩中有進發展態勢,上市企業數量及融資額同比分別增加25.8%、102.4%;受理端明顯回暖,前三季度新增受理IPO企業超180家,且受益於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海超硅、兆芯集成等多家高研發投入但暫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獲受理。境外市場方面,前三季度美股上市中企數量同比上升27.8%,互聯網、IT、機械製造企業表現活躍。然而,多數企業仍屬於小規模融資,平均融資額僅2.29億元人民幣;在此情況下,納斯達克繼4月關於首發上市流動性要求的重大規則修訂生效后,9月再次擬推新規,進一步收緊中企准入門檻的同時,退市程序也在提速,中小企業赴美上市難度增加,或改為赴港上市。與此同時,得益於政策鼓勵內地龍頭企業在港上市、簡化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程序,前三季度共有11家企業完成「A+H」雙重上市,總融資規模近700億元人民幣,推動港股融資規模同比大幅提升161.4%。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