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5:27
全球能源結構進入深度調整的關鍵階段,核能作為高效低碳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澎湃新聞現場獲悉,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曾亞川在10月23日舉行的2025年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核電產業發展分論壇上表示,要抓住當前核電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進沿海核電建設,科學合理確定核電站佈局,保持平穩建設節奏。加快推進先進核電技術試驗示範,推動核能供暖和綜合利用,做好廠址資源保護,形成「建設一批、儲備一批、保護一批、示範一批」的發展格局。
曾亞川在致辭中稱,2024年全球核電發電量已創近十年新高,且增勢預期依然強勁。多家國際權威機構連續四年上調核能發展預期,預計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規模將突破9億千瓦,實現翻倍增長。
在此進程中,中國作為全球少數擁有完整核電工業體系的國家,正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國內核電覈准節奏重回正軌,2022年以來,每年均有10台及以上核電新機組獲批。截至目前,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59台,總裝機容量為6248萬千瓦;覈准在建機組53台,裝機容量達6293萬千瓦,總裝機規模已突破1.25億千瓦,連續保持世界第一。根據2024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公佈的綜合指數,全球滿分機組中,高達43.18%來自中國。
曾亞川表示,中國核電技術和產業已經率先完成從二代向三代的轉型升級。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兩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首堆項目均已全面建成投運;全球首個四代核電技術高温氣冷堆商業示範工程於2023年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全球首個陸上一體化小型堆商業示範工程正在抓緊建設,預計2026年投產;核能供暖供汽等綜合利用示範、核能與石化耦合示範等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中國核電的安全水平總體上是好的,保持了世界先進水平。未來仍要堅持最嚴標準規劃審批、最高質量工程建設、最嚴要求運行管理、最嚴措施強化監管,持續提升核電安全水平。」他強調。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立剛在發言中表示,作為我國核能發展的主力軍,中廣核的核電、新能源等清潔能源裝機突破1億千瓦。他透露,隨着明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正式實施,將更加有力地促進我國核能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核能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大的價值作用。
從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投運起步,歷經三十余年的技術積累與產業協同,中國已構築起世界領先的核電產業鏈。以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為標誌,我國不僅掌握了核電關鍵設備的設計與製造核心技術,更帶動了上下游5400余家企業共同創新,實現了400多項關鍵設備自主化。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華龍一號已具備整機設備完全自主能力。
批量化是核電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路徑。目前,華龍一號在建與在運機組總數已達41台,位居全球首位。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立民在會上介紹的數據印證了「學習曲線」效應:華龍一號從第一罐混凝土澆築(FCD)到穹頂吊裝、從穹頂吊裝到冷態功能試驗、再到熱態功能試驗等關鍵節點的建設指標正持續優化,呈現出「一臺比一臺好」的良性發展態勢。
作為核電產業鏈的代表企業之一,東方電氣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建華介紹,東方電氣已實現從首臺套技術突破到智能化製造的系統性升級,形成年產4-6台套反應堆壓力容器等核島主設備和6-8台套汽輪發電機組等常規島主設備的穩定供給能力。
面對人工智能、機器人與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浪潮,我國核電產業正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中廣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白濤在會上稱,由中廣核研發的自主核級數字化儀控(DCS)平臺「和睦系統」已廣泛應用於華龍一號、VVER、高温氣冷堆等涵蓋二代、三代、四代技術的33台核電機組,實現了全堆型、全技術路線的應用覆蓋。
今年以來,被譽為「終極清潔能源」的可控核聚變的技術和工程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張龍表示,磁約束託卡馬克是當前國際公認最成熟、最有希望率先實現聚變能商用化的技術路線。目前,全球約50%的聚變裝置為託卡馬克裝置,其中亞太地區擁有51個實驗裝置和5個計劃中的聚變堆。中國已投入運行的託卡馬克、仿星器、場反裝置等各類聚變裝置超過10個,形成了紮實的研究基礎。
「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走過了原理探索、裝置研究以及規模實驗階段,正逐步進入燃燒實驗和實驗堆階段。」張龍表示,「我們將繼續在點火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化配套上協同攻關,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多突破。」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