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6:20
財聯社10月23日訊(記者 李潔)曾風光上市的上坤地產(06900.HK),在香港上市不到五年,便以退市黯然收場。
香港聯合交易所近日宣佈,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規定,上坤地產上市地位將於2025年10月27日上午9時起正式取消。
該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已暫停買賣,由於未能在2025年10月1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的復牌指引並恢復股份買賣,上市委員最終決定將其除牌。
至此,這家2020年年底才登陸資本市場的房企,在短短四年多時間里,走完了從敲鑼上市到退市歷程,成為行業調整期部分房企生存困境的一個縮影。
退市導火索
上坤地產的退市,始於年報「難產」與持續停牌。
由於未能按時發佈2023年年度業績公告和年報,上坤地產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點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暫停交易,直至公司發佈全年業績公告為止。
對於延期發佈2023年年報的原因,上坤地產方面表示,由於公司核心管理人員和財務部門員工的離職,以及審計材料準備不足,嚴重影響了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審計進度。
儘管聯交所后續發出復牌指引以及額外復牌指引,要求其公佈所有未刊發的財務業績、公佈業務更新及復牌進展等,上坤地產仍未能達成相關條件,也未能披露2023年及2024年年報。
最終,因未能在2025年10月1日截止日前達成復牌條件,上市委員會對其作出退市決定。
該公司停牌前的股價,折射出市場對其信心的崩塌。截至停牌前,上坤地產股價報0.013港元/股,總市值僅2694.82萬港元,與其上市初期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11月17日,上坤地產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當日開盤報2.28港元/股,總市值45.6億港元。
分析人士指出,上坤地產的退市,表面看是年報延迟導致,實則是快速擴張中企業經營失序與債務危機的必然結果。
2022年11月,上坤地產因一筆美元票據交換要約未獲足夠持有人同意引發違約,進而導致2023年到期的13.5%優先票據交叉違約。2023年1月,因未能償還1.602億美元本金及利息,上坤地產債務違約。
「優先票據違約,疊加無力償還銀行借款及其他債券本息,市場對其信心崩塌,退市成為必然結局。」一位房地產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從盈利到鉅虧的斷崖式墜落
上坤地產成立於2010年,由前建業地產副總裁朱靜創辦,最初在上海開發住宅項目,2016年首次進入蘇州,開始在長三角進行佈局,2017年先后進入安徽、浙江、廣東,並在2018年進軍湖北、河南市場。
2019年上坤地產提出赴港IPO計劃,並於2020年11月頂着「新鋭房企」光環成功上市。在上市前的2020年,其一年新增24個項目,耗資超百億元。
彼時其財務數據尚顯亮眼,營收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至2021年營收分別為75.35億元、81.9億元、83.4億元。上市后該公司仍快速擴張,2021年新增24幅地塊,合約銷售額達248.4億元,一度躋身行業百強。
然而,高周轉、高價拿地的擴張模式也埋下了隱患。
伴隨2022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上坤地產經營急轉直下,2022年營收驟降至30.34億元,同比下滑63.61%,2023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9.12億元。同時,上坤地產2022年銷售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公司銷售額從2021年的248.4億元降至82.9億元,2023年又降至30.1億元。
其利潤端的波動幅度也不小。2019年至2021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19億元、3.56億元、2.5億元,2022年鉅虧19.37億元,2023年上半年虧損金額為3.54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該公司業務快速擴張,使得企業債務高企,在市場調整期未能妥善管理好流動性,加之現金流持續緊張,成為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截至2023年6月末,上坤地產未償還借款總額高達約103.48億元,而現金及等價物僅約7.48億元。
為緩解壓力,上坤地產開始出售項目股權,但回籠資金有限。2022年其先后出售鄭州上坤置業60%股權及杭州上坤置業全部股權,僅獲現金339萬元、3345萬元,相對於百億債務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2022年起,上坤地產被迫開啟「自救」,持續裁員優化,員工人數從2021年的1083人縮減至2023年上半年的525人。
高管層也頻繁變動,2023年至今,多位公司董事會成員先后辭任,包括獨立非執董周喆謝駿、林朝虹、郭少牧和歐陽寶丰,執行董事盛劍靜,公司祕書及授權代表張啟昌。
截至目前,上坤地產的董事會成員僅剩執行董事朱靜(主席)和非執行董事林勁峰。公告未明確説明高管變動原因,但業務收縮與持續虧損,被認為與管理層變動有不小關係。
從區域黑馬公司到退市房企,上坤地產的歷程成為民營中小房企,在行業調整期的一個縮影。退市之后,其能否走出債務困局、實現業務重整,仍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