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m²的電梯,如何撬動百億市場?

2025-10-23 13:48

原標題:3m²的電梯,如何撬動百億市場?

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大家都只是想要我們的注意力和金錢。我們看似主動點贊、評論與轉發,實則無時無刻不在被動接受信息。

住高層住宅,在寫字樓上班,每天少不了被各路電梯廣告騷擾。以前廣告海報還好,挪開視線就當做沒看見,這幾年智能廣告屏普及了,各種復讀機廣告一個比一個嗓門大,一個比一個煩人。

不出意外,看到這期內容的時候,大家已經品上雙十一的電梯廣告了。

那麼問題來了。

妙可藍多到泰蘭尼斯,從大衞大膠拖把到德祐濕廁紙,從魔芋爽到麻辣王子,從找工作上Boss到二手車上瓜子。

為什麼一代代電梯戰神總能讓你又恨又忘不掉,讓你感受到審美被強暴的同時,又如虐戀般死死抓住你的注意力。

其實要成為電梯戰神,和廣告本身的質量並沒有什麼關係,只要廣告主足夠不要臉,放棄品位,豁得出去騷擾電梯乘客,就沒有打不響的廣告。

説得本質一點,電梯廣告這個東西,賣的就是對乘客的合法騷擾權。

既然是合法騷擾權,那它的定價邏輯就很簡單,越是能讓乘客感到不勝其煩的廣告形式,越能讓乘客避無可避的廣告點位,越能賣出高價。

1995年,國內最早的電梯廣告出現在北京。

那時還談不上騷擾,因為那時候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沒啟動,高層住宅還沒普及,大家還都住在五層七層的老小區甚至平房里,坐電梯的機會都不多。

況且那時候只有電梯海報,一不會説話二不會動,頂多就是轎廂里一裝三四塊,大紅大綠,有點視覺污染,還談不上多擾民。

真正讓電梯廣告成為城市牛皮癬(正規軍版)的是電梯LCD的崛起,也就是裝在每一層電梯外面的電子屏,讓電梯廣告從平面圖文進化到了視頻時代。

既然有了屏,不來點聲音,恐怕都不合適。

聲音這東西就可怕了,本來不想看廣告的時候,視線一挪,還可以眼不見為淨。現在不行了,每天早上公司樓下,一大幫人等在電梯口,像80年代一個巷子里的人聚在一臺電視前面看《上海灘》一樣,看着廣告屏里兩撥人舉着標語對吼「找工作直接跟老闆談」,想無視都不行。

要是旁邊還站着你的現任Boss,那就更尷尬了。

靠着視頻+聲音,電梯LCD真正讓電梯廣告實現了對乘客的合法騷擾,商業價值比起海報,那肯定是翻倍飆升。如今中國電梯廣告業唯 一巨頭,江南春老師創立的分眾傳媒,就是靠着電梯LCD一舉崛起,超越無數同行,一統江湖的。

既然電梯LCD的效果這麼好,如果我是廣告商,那肯定要上個超級加倍,更加用力地騷擾乘客。

於是電梯廣告的3.0時代到來了,電梯智能屏降臨了。

如果你以為智能屏只是把電梯LCD塞進電梯里,能隨着人上上下下,實現全場景覆蓋式騷擾,那你就把它想得太簡單了。

它做到了三個方面的進化。

首先,既然叫智能屏,它自然是聯網的。傳統的LCD不聯網,所以只能按地區套餐售賣。假如你是廣告部經理,投了個廣告想讓老闆或者某個大客户看到,專門投放到人家小區里,還不能定點投放,只能包下整個區的LCD,門檻高,價格貴,不自由。

而智能屏就強大多了。

假設你做了個騷擾能力特別強,特別煩人的廣告,恰好你有個仇家,那你可以精準包下他們小區甚至他家樓棟,定向騷擾,客單價便宜一點,但要的就是這個精準自由,可以專門制定策略。很多智能屏的廣告售賣策略是多條聯播,也就是多個廣告主的廣告輪番播放,把時間劃得更碎,投放門檻也就更低了。

其次,當屏幕和聲音進入電梯轎廂,效果是指數級的增長。畢竟電梯是個封閉空間,信號還不好,想玩個手機都不方便。可不就得乖乖站在那里接受騷擾嘛。萬一你住高層小區,在寫字樓里上班,每天上上下下,這種關起門來精神受刑的體驗,一天要有很多次。

所以説,降噪耳機的存在就很重要。至於買什麼牌子的降噪耳機,這里廣告位招租啊,有品牌爸爸看到這里可以聯繫我們。

第三,在於廣告屏的設計,和廣告海報是不衝突的。

傳統的電梯海報都只貼在轎廂內側三面,可智能屏就不講武德了,人家都是做成細細一條豎屏的,專門適合安在電梯門旁邊。況且大部分人進電梯,都是習慣性面向電梯門的,這不就避無可避,強制看廣告了嘛。

況且現在的廣告屏,你去觀察一下,它的設計蠻講究的,一個平面,上面三分之二是擾民的廣告視頻,下面留了三分之一是品牌的LOGO或者口號。這就很妙了。廣告效果的關鍵指標有三個,認知、記憶、轉化。

而大腦記憶的91%來自於圖像和聲音。因此廣告屏用聲音+視頻的方式,能迅速幫你建立起認知和記憶。而底下的LOGO則是負責提醒你,你看的這個煩人的廣告,罪魁禍首是哪個品牌。冤有頭債有主,以后要是想買東西,別去別家,就認準這家,用你口袋里的人民幣狠狠懲罰他們。於是,轉化率也提高了。

不得不説,這套設計其實蠻科學的。

廣告硬件的軍備競賽一步步升級,也讓一代代電梯戰神戰鬥力越發強大。

既然基礎設施有了,廣告套路也是最俗套最現成的,那麼電梯戰神是如何誕生的呢?

答案顯而易見,金錢流向哪里,哪里就會出現電梯戰神。

2015年,餓了麼砸下9200萬,打出廣告「餓了別叫媽,叫餓了麼」。在那個「第 一次外賣大戰」打得不可開交的年代,餓了麼靠着不計成本的投放,一度能和美團分庭抗禮甚至隱隱壓過一頭。

當然,后來投放停了,餓了麼就被美團的地面攻勢打得潰不成軍了。

但是也就在那幾年,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發現,要是你手上有一筆一兩個億的流動資金,那麼砸給電梯廣告,是短期最見效的增長手段。

恰逢創業融資的黃金期,以及互聯網大廠燒錢爭奪市場份額的戰國時代。

從2011年的千團大戰,2013年的在線旅遊大戰,到2014年的網約車大戰和外賣大戰,再到2017年的共享單車大戰。

這些大戰之中,又夾雜着互聯網金融,O2O、直播軟件、在線音樂、海淘、二手車等等等等小型戰役。

可以説,互聯網的戰火燒到哪里,就會在哪里孕育電梯戰神。

如果大家不記得了,我可以幫大家回憶回憶。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人!人!車!」

咱們老百姓的耳朵,誰沒被這些廣告強制愛過。

而在這幾年里,電梯戰神們最高光的演出,莫過於2018年世界盃期間,Boss直聘、馬蜂窩、知乎三英戰電梯。

除了在央視比賽直播間隙反覆播放外,這些廣告也同樣出現在各大城市的電梯內外,讓大家第 一次見識到,原來最可怕的不是電梯戰神,而是三個電梯戰神把你的腦子當成他們的摔跤場。

這麼一來,也養活了電梯廣告商們。

拿分眾傳媒來説,從2012年到2017年,分眾的利潤從14.5億一路攀升到60億。

都要感謝到處撒錢的風投機構,也要感謝最后為這些創業項目買單的互聯網大公司們,沒有他們砸錢,咱們的耳邊可能能清淨不少。

而到了2018年,互聯網創業浪潮退去,但好在新東方、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在此時接過了電梯戰神的火炬,而拼多多又用「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的廣告,掀起了名為「百億補貼」的新一輪電商大戰。

可以説,一直到2021年互聯網行業整體啟動降本增效,教育公司被「雙減」之前,互聯網公司在整整十年里,撐起了中國廣告業的半邊天。

而另外半邊天,則是來自消費公司。

前面我們提到,2018年,互聯網創業浪潮退去。手里拿着資金無處可去的的投資人們,盯上了消費賽道,新消費,新餐飲,新零售順勢起飛。

2018年,在大城市上班的中國白領,恐怕都沒少在電梯里反覆品鑑張震和湯唯的瑞幸廣告。

靠着在全國各大城市核心商圈和CBD的密集投放,分享好友就能領券打折的裂變玩法,以及不計成本的外賣配送服務,瑞幸成功打開了白領市場,成爲了星巴克在中國最有力的挑戰者。

如果沒有成為電梯戰神,也許后來的美股造假事件,生椰拿鐵大逆轉,還有九塊九價格戰,就都無從談起了。

而和瑞幸相似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瑞幸、妙可藍多和元氣森林,可以説是新消費品牌里,最成功的電梯戰神了,靠着資本押注和燒錢打廣告,最終成功上岸,把品牌給立住了。

但再往后,電梯戰神進入了羣魔亂舞的時代,像是這幾位,就屬於電梯戰神里的泥石流了。

「黑白調兒童桌椅,壞習慣,一!調!就!好!黑白調」

「藍寶石脱毛儀,沒有藍寶石?我不脱!」

「鉑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那些年,所有的消費品公司都想得很簡單,來一輪不要臉的廣告轟炸,打一場雙十一或者618的購物節戰役,砸一波李佳琦這樣的頭部直播間,就能成就一個新品牌。

當然,想法過於簡單的公司,下場大概率是被時代淘汰。

但沒有關係,它們已經把入耳的魔音,死死烙印在我們心中了。我想我這輩子都無法忘記我第 一次看到鉑爵旅拍廣告時,心中升騰而起的煩躁情緒了。

到這里,也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了。

為什麼,一代代電梯戰神,總是要用最粗暴,最沒有審美的方式來抓住我們的注意力。

因為當我們打開各個平臺,打開社交媒體,打開一個又一個直播間,那里的內容和營銷,同樣粗暴,同樣缺乏審美。

短劇讓我們沉淪在逆襲打臉的爽感里,直播間的小姐姐小哥哥們穿着短裙西裝站成一排,復讀着「好帥好帥,xx寶寶怎麼這麼帥」,社交媒體里充斥着抽象和引戰。

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大家都只是想要我們的注意力和金錢。我們看似主動點贊、評論與轉發,實則無時無刻不在被動接受信息。

或許看似無限的賽博空間,有時候也不過是另一部上上下下的電梯罷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