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美海軍實力消長,「拐點」會來嗎?(下)

2025-10-22 21:42

(來源:直新聞)

隨着中國海軍新鋭作戰力量不斷涌現,以及美海軍主力軍艦加速退役,兩國海軍實力正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前文中美海軍實力消長,「拐點」會來嗎?(上),我們通過梳理中美軍艦總噸位的變化,展現了這種趨勢變化。

就在上周,美國無端對中國船舶開始加徵高額「港務費」,其底層邏輯就是要打壓中國造船工業,利用「蹺蹺板效應」加速本國造船業復甦,核心仍是要確保和增強美國軍艦的製造能力。

但這樣的做法真的有效阻止或迟滯「拐點」的到來嗎?除了造船能力,還有哪些因素對中美海軍實力變化產生影響?

但回過頭來説,這個「拐點」真的重要嗎?

中國海軍編隊(資料圖) 中國海軍編隊(資料圖)

美國造船業衰落是美海軍優勢弱化的「罪魁」?

對於中美海軍實力,尤其是軍艦總噸位的消長,美國方面早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行將結束之際,就曾公佈了海軍30年軍艦建造計劃——進入本世紀30年代,美海軍艦艇數量將達355艘,到2051財年將達406艘(包括輔助艦艇,但不包括無人艦艇)。

但5年快過去后,這一計劃的實施似乎並無太大進展,像「提康德羅加」級這樣的主力艦持續退役,但繼任者下一代驅逐艦DDG(X) 正面臨進度延誤和成本超過預期等問題,「阿利·伯克」級FlightⅢ批次和「星座」級護衞艦的生產進度同樣堪憂。

這當中或許有特朗普四年前敗選的「副作用」影響,但就算特朗普連續執政八年,這一造艦計劃也大概率會虎頭蛇尾,畢竟美國造船業的衰敗是肉眼可見的,不然特朗普也不會在第二任期一開始,就寄希望聯合盟友日本和韓國來強化造艦能力。且不説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靠不靠譜,單是美國國內五角大樓和國會山「老爺們」的各種扯皮,各軍種間為本方利益的勾心鬥角,都會給特朗普「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潑去一盆冷水。

九三閲兵后的第二天,北約祕書長呂特在捷克參加一場防務峰會時就表示,中國在造船領域已遠遠超越美國及美國的西方盟友。「如今,中國現役艦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而美國的造船速度根本無法追上中國當前步伐。」

當地時間9月4日,呂特在布拉格參加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防務峰會。(圖源:北約官網) 當地時間9月4日,呂特在布拉格參加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防務峰會。(圖源:北約官網)

國際戰略研究所海軍力量與海上安全高級研究員尼克·柴爾茲近日甚至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的造船能力整體上大約是美國的200倍。相比之下,美國造船業長期飽受工期延誤與成本激增的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呂特等人的擔憂仍「言猶在耳」之際,9月25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將三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即日起,禁止向這些企業出口兩用物項,正在進行的相關出口活動需立即停止。其中,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軍用造船企業,掌握着美國海軍關鍵戰略資產建造能力,是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唯一建造商,也是僅有的兩家核潛艇建造商之一。建造現代軍艦,離不開全球供應鏈依賴,在高性能鋼材、複合材料等核心元件上,中國供應鏈必不可少。

一談到兩用物資,大家或許第一個想到的是稀土,並會產生疑問——對這家美國造艦巨頭管控稀土供應有用嗎?不要忘了,中國對兩用物資的管制遠不止稀土這一方面。今年2月,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佈公告,對鎢等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而鎢合金耐衝高強鋼板被認為是當前航母甲板建造的理想材料。

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旗下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建造的「福特」級航母2號艦「肯尼迪」號。(資料圖) 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旗下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建造的「福特」級航母2號艦「肯尼迪」號。(資料圖)

換句話説,如果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繼續干有損中國核心利益的事,必將影響其相關軍用船隻的製造能力。畢竟,中國鎢工業以全球57.6%的鎢資源儲量為基礎,構建了從礦山開採到高端硬質合金製造的完整產業鏈,其中全球80%硬質合金的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

技術創新放緩,美海軍隱憂更大

福建艦公佈三型艦載機首次彈射起飛和着艦訓練的畫面,除了電磁彈射和阻攔系統的絲滑讓人讚歎之外,也無意中創造了一個歷史,殲-35戰機纔是全球第一款在航母上電磁彈射起飛的五代隱身戰機,而美軍的F-35C至今仍未實現在「福特」號航母上的電磁彈射。

殲-35從福建艦彈射起飛(圖源:中國軍號) 殲-35從福建艦彈射起飛(圖源:中國軍號)

這也足以説明,同爲電磁彈射和阻攔系統,中國的「中壓直流」和美國的「中壓交流」的路線之爭,有了明確的結果。主導研發的馬偉明院士在2017年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時的一席話也更具含金量:「這個就是我説的,是我們團隊在世界上第一個領先項目,領先就領先美國。」

除此之外,美海軍可能是過度沉迷於航母戰鬥羣的壓倒性空中打擊力,導致在水面反艦武器乏善可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軍裝備垂發系統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是以防空反導為主要作戰想定,對面打擊主要靠的是「戰斧」巡航導彈,包括反艦版的「戰斧」,以及「魚叉」反艦導彈,這些都是亞音速的導彈,性能談不上有多先進。

而剛剛結束的九三閲兵上,單單是海上作戰羣,解放軍就展示了艦載防空武器、反艦導彈和水下兵器三個方隊,具體到與美軍「戰斧」、「魚叉」對標的反艦導彈方隊,鷹擊-15導彈和鷹擊-19、鷹擊-17、鷹擊-20高超聲速導彈編成,「最慢」的鷹擊-15都達到了超聲速,另外三款甚至都是5馬赫以上的高超聲速,而且還具備不同的構型。這4型反艦導彈可部署在艦載機、水面艦艇、潛艇等多種平臺,射程遠、速度快、毀傷強。光是反艦導彈就已經「多型量大」,更不要説我們在防空武器上都已經用上「科幻」的激光武器。

九三閲兵展示的鷹擊-15反艦導彈。(圖源:新華社) 九三閲兵展示的鷹擊-15反艦導彈。(圖源:新華社)

「拐點」來或不來重要嗎?

儘管在造艦能力和新質作戰力量方面,中國海軍已經為建設全球一流海軍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無需妄自菲薄。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美國海軍仍具有強大底藴和實力,比如水下作戰方面,美國無論在數量還是潛艇作戰實力(全是核潛艇),還是全球獨一檔的存在,不是中國海軍能在短期內追趕上的。另外,美海軍遍佈全球的基地、艦艇的常態化海外部署,乃至多年積累下來的實戰經驗,都是寶貴的「無形資產」,而且還有着龐大的同盟體系,我們不能因為自身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盲目樂觀的情緒。

全球最大的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資料圖) 全球最大的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資料圖)

所以,我們應該反問自己——那個紙面實力上的「拐點」,對於我們而言究竟重不重要。

首先,中國並不存在和美國「爭霸」,甚至要「稱霸」的動機,因為這不符合中國的「基因」;其次,中國當前對海軍力量的投入是補償式的,是彌補多年積下的「欠賬」,是要打造一支與自身國力相符的、與全球頭號貿易大國身份相符能保護自身海外利益的、能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護衞戰略轉變的現代化強大海軍。

所以,這個「拐點」來或不來,其實對我們自身而言並不那麼重要,因為人民海軍的建設完全是基於自身需要的出發點,即便未來有一天 「拐點」出現了,那也是我們奮發圖強、勇於創新、跨越式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水到渠成而非刻意為之。

總之,只有立足自身,敢於超越自身,才能讓自己不斷變得強大。

作者丨林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