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1:15
專題:2025第二十三屆遠見高峰會
2025 第23屆 遠見高峰會特邀貴賓
一家以電源管理聞名的科技大廠,開始在海底養珊瑚,會發生什麼事?從一張白化照片,到全球領先的保種計畫,在綠能耕耘多年的臺達電子善用科技,為海洋生態注入新生命。
來源:《遠見雜誌》
採訪/林讓均、陳育晟 文/陳育晟
南臺灣的8月盛夏,燠熱難耐!位於屏東的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國際會議廳內,來自八個國家的150多位專家學者一邊聆聽演講,一邊凝視投影熒幕上,湛藍大海里形形色色的各類珊瑚。
這是由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臺灣珊瑚礁學會合辦的‘2025臺達國際珊瑚覆育研討會’,多位重量級國際珊瑚專家不遠千里飛來臺灣,不只爲了分享保育、覆育珊瑚的最新研究,更急於瞭解臺達五年多來累積的珊瑚覆育心血結晶。
作為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國際大廠,臺達電子如今已是全球珊瑚保育領頭羊,一切要從一張照片説起。
2020年8月,臺灣地區周圍海域受到海水持續高温影響,珊瑚出現大規模白化。臺達一名氣候調適志工在潛水時,拍攝到一張珊瑚白化照。這讓臺達發現,志工夥伴有能力監控珊瑚白化,更讓已在綠建築、節能耕耘多年的臺達,思考在2021年、成立50周年時,開啟新的永續篇章。
從節能到‘節用厚生’
‘從建築節能轉向生態永續,對臺達的品牌定位既是延續,也是革新!’臺達品牌長郭珊珊指出,過去臺達的永續作為,主要在減緩氣候變遷,如透過節能來減少能源消耗。
而珊瑚是對全球氣候變遷、水温上升最敏感的物種之一,覆育珊瑚代表另一種積極的永續行動‘節用厚生’,意思是在節省能源后,為未來生命帶來更好的環境。
但這樣立意良善的計畫,一開始卻引起大老闆的質疑。原因是這和臺達過去擅長的綠建築、節能等領域,並不相同。喜歡動物,且曾在屏東農專(現屏科大)就讀水產養殖科,退伍后還到泰國養過蝦的臺達董事長鄭平,擔心團隊不夠專業,甚至告誡他們‘不要隨便亂搞’。
團隊只能一步一腳印,取得鄭平的信任與支持。除了找來臺灣珊瑚礁生態研究先驅、臺大海洋所退休教授戴昌鳳擔任總顧問,指導相關研究計劃,成員也不時埋首苦讀相關知識,以便在鄭平隨時的‘抽考’中過關。
董事長抽考測驗同仁決心
郭珊珊猶記,鄭平不只要求他們清楚辨識珊瑚種類,甚至連周遭魚類也必須一併認識。有一次,鄭平拿出一張龍膽石斑的照片,要求團隊辨識,但團隊第一時間答錯,鄭平並未嚴厲責備,反而是要求查證,藉以測試他們,是否真正願意投入時間鑽研知識。
但要覆育珊瑚,光有專業知識、專家和公司的支持仍不夠,還需要大量志工參與。
因此,臺達又把此計劃發展成全體員工都能參與的志工活動,與海生館合作訓練企業志工,使這些志工成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所發展的國際珊瑚礁監測網絡CoralNet合格成員。
其中,擁有潛水執照的志工會定期到海中,使用AI自動辨識技術進行丈量或記錄,或是以水下攝影機拍攝珊瑚棲地健康程度,並人工清除覆蓋在珊瑚表面的藻類。而沒有潛水執照的員工和眷屬,可在岸上參與採植活動,將珊瑚苗種在基座中,待其長大后,再由潛水志工放回海中。
過程中,臺達志工也和民間團隊合作,運用臺達LED照明與協作型機械手臂技術及設備,協助挑選出耐熱的珊瑚種苗來加以培育。
爲了覆育珊瑚,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不只考取潛水執照,更達專業級別,如今身兼集團的‘潛水長’,原本白皙的雙頰,也被南臺灣烈日曬得黝黑。
看到同仁的用心與投入,鄭平的態度也逐漸從質疑轉為支持。‘既然要做,就要做出規模與影響力!’鄭平不只勉勵團隊付出,更提出新挑戰,在2023年,把計劃從‘覆育’提升到更具企圖心的‘保種’。
2023年9月,臺達攜手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共同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選在亞熱帶、熱帶交界的基隆海域,為遭逢升溫威脅的20種指標珊瑚,設置適合生存的‘方舟’。
24小時全自動營運的温室,內部窗明几淨,從能源管理、排風優化、空品監控、燈控系統到智慧環控,皆採用臺達技術。其中由系統自動調燈,仿照自然日照變化,以及適量LED藍光照射的燈控系統,能讓珊瑚成長效率增加四成。
后來,臺達更把珊瑚保種能量向外擴散。2024年12月,在生態權威珍古德博士見證下,與新加坡國家公園局(NParks)合作,在聖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建置珊瑚覆育基地,並導入臺達智慧養殖系統。
除了專業的覆育、保種,臺達也投入資源,使珊瑚保育議題普及化。2024年8月,臺達聯手海科館推出《珊瑚,是海洋的森林》生態繪本,書中透過十個關於珊瑚的簡單問題,引導親子共讀、瞭解珊瑚生態,希望提升大眾對珊瑚白化的重視與關注。
另外,臺達也在海科館等地舉行互動式展覽,並和相關展覽場館合作,增加民眾對珊瑚保育議題的參與感與學習機會。
甚至臺達還訓練專屬的AI模型,只要輸入語音或文字,就能即時瞭解各種關於珊瑚的知識。
郭珊珊指出,希望透過這些多元的科普工具,把珊瑚保育從企業行動,擴展為全民都能參與的永續使命。
到目前為止,臺達珊瑚覆育計劃已覆育大約一萬株珊瑚,並和海生館合作進行耐熱珊瑚培育實驗,顯示在37℃的高温下仍能維持50%的光合作用效率,證實科技在生態覆育上的可行性。
而團隊也運用機器手臂與多個實驗缸,模擬潮汐冷卻效果,找出能在29℃以上高温存活的耐熱珊瑚物種,這些物種將成為未來複育的首選。
海生館館長温志宏觀察,臺達利用養殖系統與控制技術,大幅提升珊瑚覆育效率,證明學術研究與企業技術結合的強大潛力。
開啟全球保育方法學先河
郭珊珊強調,臺達的珊瑚覆育與保種計畫不只具備在地深耕意義,也在國際開創先河,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唯一在聯合國具永久觀察員席位的環保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威脅減緩與恢復(STAR),運用在海洋生物保育的企業。
這套物種存活度追蹤方法學,原本主要用在陸地瀕危物種的監測,爲了將其應用在海洋生態,IUCN首席科學家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還專程從瑞士來,與臺達進行交流。郭珊珊認為,這項創舉讓國際保育界為之振奮,因為這代表瀕危物種保育的方法學,能首度拓展到海洋領域。
另外,臺達在珊瑚覆育與保種過程中導入高科技設備,應用在生態保育的模式,也吸引不少國際重量級機構和學者的關注。例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佛羅里達州Mote海洋實驗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的學者,均與臺達建立深厚合作關係,甚至,IUCN也在自家舉辦的年會中掛上布條,公開感謝臺達,使臺達的努力被更多國際人士看見。
這也讓關心生態的鄭平深感任重而道遠,主動提議舉辦珊瑚覆育國際研討會,首屆已於今年8月21~22日登場。郭珊珊指出,透過每兩年一次舉辦的研討會,為國際學者提供交流平臺,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帶來的挑戰。
而臺達的永續影響力,也不只侷限在學界,更同步要求供應鏈夥伴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對生態的影響,提醒他們重視生物多樣性議題。這種作法不只能喚起供應鏈的永續意識,也讓整個產業鏈共同承擔保育責任。
郭珊珊觀察,許多企業看到臺達成功案例后,也開始投入珊瑚覆育,結合自家核心技術能力,透過認養、提供資金等方式,共同為環境貢獻心力。
未來五年覆育300種珊瑚
展望未來,臺達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保存太平洋半數以上、約300種珊瑚物種。爲了達標,臺達預計在屏東海生館增設規模更大的保種中心,也和海科館、海生館等單位密切合作,並導入GPS、AI技術,精準記錄每個物種與基因的位置,把臺灣的保種資料和國際社羣連結,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挑戰。
珊瑚是海洋生態的基石,雖然佔海洋總面積不到1%,但卻孕育了1/4海洋物種,可説是‘海中雨林’。
如果能成功覆育珊瑚,就能帶動整體生態系的復甦。
臺達從一張照片開始的珊瑚覆育與保種之路,如今匯聚更多夥伴前行。更永續的未來,就從此刻改變海洋的一抹藍開始。
郭珊珊即將出席《遠見雜誌》於11月5、6日在臺北舉辦的第23屆遠見高峰會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 小檔案
創辦年份:2003
主辦單位:遠見雜誌
2025年第23屆大會主題:‘關税・科技・永續:鉅變下前進策略’
舉辦日期:11月5日、11月6日
舉辦地點:臺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