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1:4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全國首個5A級智算中心——商湯臨港智算中心內,一排排服務器高速運轉,這些耗電巨大的算力機器正通過一套智能系統,與寧德時代的儲能設備和電網進行着實時"對話",精準匹配每一度電的消耗。
2025年,被稱為"全球AIDC建設元年",國內外主要雲廠商資本開支迎來放量增長。在這場算力競賽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需求——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26年,全球數據中心總耗電量將突破800TWh,四年內增長75%。
當人工智能成為新生產力,承載算力的AIDC(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正從科技巨頭的專屬基建,演變為席捲產業的投資狂潮,而手握儲能技術鑰匙的跨界者,正試圖在這場變革中改寫行業規則。
算力圍城,AIDC 爆火的雙重推力
AIDC,即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不同於傳統IDC,是AI算力驅動下的升級形態,堪稱智能時代的"算力工廠"。
2025年初,幻方發佈的Deepseek-R1大模型,以極具競爭力的成本實現卓越性能,極大激發了國內AI產業的投資熱情,而AIDC的爆發性增長則主要源於兩大核心驅動力。
一方面,隨着大模型技術快速迭代,引發訓練端和推理端算力需求的雙重爆發。AI技術正從GenAI向Agentic AI、Physical AI演進,Agent智能體在編程、智能駕駛等複雜場景的應用正快速普及。
據OpenAI測算,從2012年開始,全球AI訓練所用的計算量呈現指數增長,平均每3.43個月便會翻一倍。華為預測,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將達到2025年的16倍,中國市場2023-2028年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46.2%。
另一方面,全球雲廠商掀起了資本開支的"軍備競賽",海外頭部四家雲廠商資本開支合計超30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30%。
算力缺口倒逼下,騰訊、字節等巨頭紛紛加碼,方正證券數據顯示,中國AIDC投資規模將從2024年的1875億元飆升至2027年的4826億元。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更是直言,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然而,算力激增背后隱藏着巨大的能源挑戰。新一代AI芯片的功耗呈現跳躍式增長,英偉達H200算力板卡功耗約1700W,而新一代B200板卡功耗則躍升至3300W,增幅接近翻倍。
GPU運算性能的快速提升帶來的是能耗的急劇增加。根據施耐德電氣的數據中心投資成本模型,配電系統的投資已佔總投資的36%,成為重要的資本開支部分。
AIDC建設需要大量投資,運營起來花費同樣不小,其電力需求早已超出常規認知。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去年年底舉行的"2024中國製造強國年會暨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發展大會"上透露,2024年中國數據中心與5G基站總耗電量達2500億度,相當於北京與上海的年用電量之和,而一個萬卡級AIDC集羣年耗電量可達數億度。
與此同時,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NERC)觀察到一個驚人現象,某數據中心負荷可在40秒內從 450MW驟降至40MW,隨后又快速回升。
正是AIDC這種"電力過山車"與"電老虎"的特性讓儲能從可選配件變成剛需,也由此催生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儲能市場機遇。寧德時代預測,2030年數據中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2024年的30倍,對應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
跨界者的底氣,儲能企業的技術王牌
AIDC發展雖快,但在散熱、供電與空間這三個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技術挑戰。
我們先來看散熱,英偉達H100單卡的功耗為700W,一個8卡服務器的總功耗超過5.6Kw,單櫃功率則超過100kW,傳統風冷技術的散熱上限不超過15kW,液冷技術雖能解決高功率設備散熱難題,但相比沿用已久的風冷機房,液冷機房的產業鏈和標準化建設尚待完善。
供電系統同樣也需要革新,其中主要體現在供電的穩定性上,由於AI訓練的連續性要求,使得AIDC必須實現"零中斷供電",加上上文提到AI訓練時出現的"脈衝式用電",能使AIDC的負荷在數十秒內完成百倍波動,這些因素都推動着AIDC的供電技術路線從傳統的UPS方案向支流化、高功率、小體積的HVDC、SST等新架構過渡。
儲能企業之所以能夠切入到AIDC賽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能源領域的長期積累使得他們相比科技巨頭們,在"用電"這一項的技術基因上有着天然的優勢。
儲能業務與AIDC建設的技術同源性構成了儲能企業跨界入局最核心的競爭壁壘,AIDC 的核心能源需求可概括為"高效轉換+穩定存儲+智能調度",這恰好是光儲企業的立身之本。
像南都電源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突破,其半固態產品已中標2.8GWh新型電力儲能項目,位居全國第一。
雙登股份則將通信儲能的高倍率技術遷移至AIDC 領域,其磷酸鐵鋰電池解決方案兼容HVDC和UPS場景,成功獲取海外運營商數據中心高壓鋰電訂單,打破海外高端市場準入壁壘。
其次是儲能企業擅長將單一產品升級為場景化解決方案,而這正是AIDC客户的核心訴求,出色的場景適配能力也讓他們在AIDC賽道形成了各自的差異化優勢。
例如,陽光電源在光伏逆變器領域深耕了20多年,其HVDC技術與AIDC電源的需求高度契合,陽光電源就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為AIDC提供"全鏈條解決方案":
用光伏、風電為AIDC提供綠電,用儲能系統平抑電力波動、保障供電穩定,再用HVDC電源實現高效供電,四大業務形成"綠電生產-儲能調節-高效供電"的完整閉環,完美匹配AIDC的一體化需求。
這種協同性也讓陽光電源在AIDC市場中區別於維諦、臺達等"純電源廠商",具備了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海辰儲能推出革命性的∞Power鋰鈉混合儲能解決方案,融合鋰電長時儲能與鈉電峰值負載響應的雙重優勢:6.25MWh 8h鋰電系統提供穩定基礎負荷支撐;2.28MWh 1h鈉電系統實現毫秒級峰值波動響應。
事實上,上述企業的跨界佈局已經開始收穫回報。
雙登股份2025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AIDC數據中心電池及系統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0.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13.1%,佔公司總營收的比例提升至47.2%。
南都電源的通信與數據中心儲能業務同樣表現亮眼,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收入達18.90億元,同比增長34.09%,成為其三大業務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部分。
科華數據在AIDC的驅動下,在2025年第二季度迎來總體業績拐點:收入25.2億元,環比大增107%;歸母淨利潤1.8億元,環比增長153%,創近8個季度新高。
陽光電源甚至成立專門的AIDC事業部,將AIDC業務進行了戰略層面的升維,AIDC作為連接"新能源"與"AI"的紐帶,與現有三駕馬車形成協同共振,推動企業完成從"設備供應商"到"能源系統服務商"的轉型。
前路未卜,跨界者的生存考題
儘管儲能企業在AIDC領域初戰告捷,但前行道路上仍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發展,更將決定整個行業能否順利跨越從"能源供給"到"算力賦能"的關鍵轉型期。
技術整合首當其衝成為一大挑戰。AIDC作為複雜系統,其建設涉及供配電、製冷、計算、網絡、存儲、安全等多個技術領域的深度融合,要求企業具備前所未有的跨學科技術整合能力。在實際運營中,這種整合難度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液冷技術為例,雖然理論上能夠有效解決高功率密度設備的散熱問題,但在工程實踐中卻面臨諸多難題。某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實際案例顯示,在其最新建設的液冷AIDC中,冷卻液的物理特性、管路的佈設方案、服務器的密封性能等細節問題,都需要與服務器廠商、機房基礎設施供應商、冷卻方案提供商進行反覆磨合。
"我們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才解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漏液檢測問題",該項目技術負責人透露。這種跨領域的技術整合,要求企業不僅要懂能源,還要懂計算、懂網絡、懂土木工程,形成真正的"全棧"能力。
標準制定的滯后進一步加劇了整合難度。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數據顯示,當前AIDC相關標準體系中,僅有約30%的標準完成制定,超過40%的標準仍處於起草或討論階段。這種標準缺失導致不同廠商的設備接口、通信協議存在差異,增加了系統集成的複雜性。
其二,AIDC作為智算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需要整個產業鏈的緊密配合,其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的緊密配合,從芯片廠商到設備供應商,從能源企業到雲服務商,都需要在技術路線、產品標準、商業模式上達成共識。
不久前,商湯大裝置聯合達卯科技、寧德時代旗下溥泉資本發佈的臨港AIDC算電協同平臺,就是生態協同的一個成功範例。
該平臺構建了從"數據-算法-策略-執行"的全鏈條智能調度系統,實現了算力需求與電力供給的精準匹配。實際運行數據顯示,該平臺將模型能源需求預測準確率提升至88%以上,單月節省電費支出超過200萬元。
這種協同效應目前正在行業內擴散。
近期,包括雙登股份、南都電源在內的多家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AIDC產業生態聯盟",旨在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聯盟首批成員涵蓋設備商、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等30余家企業,計劃在技術標準、測試認證、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最后,儲能企業們還要直面國際化競爭。
全球範圍內,AIDC建設熱潮正在興起,各國都在加大投入。奧地利近期啟動的"LendAIDC"項目,依靠25兆瓦水力發電供能,堪稱數字與人工智能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這表明,全球範圍內AIDC的競爭已經展開,中國儲能企業需要加快技術創新與全球化佈局的雙輪驅動。
結語
AIDC戰場的大門剛剛開啟。隨着算力需求繼續飆升,誰能在高效與綠色間找到平衡,誰就能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賽中掌握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