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2:13
(來源:V觀財報)
根據港交所網站,9月21日至10月21日,17家醫療健康領域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較2024年同期的4家大幅增長。最新一家,是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荷花)。
2025年登陸港股的22家醫療健康企業中,16只上市首日收盤股價上漲。其中,分拆自四環生物的軒竹生物-B於10月15日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11.60港元/股,首日收報26.30港元/股,日漲幅達126.72%,市值突破百億港元。
一個月內17家企業遞表
據「V觀財報」(微信號ID:VG-View)梳理,近一個月內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17家醫療健康企業分別是新荷花、華恆生物、濱會生物、靖因藥業、貝達藥業、藍納成、長春高新、融泰藥業、誠益生物、森億智能、四川好醫生、安諾優達、百利天恆、麥科奧特、微醫、艾米森和英派藥業。
而2024年同期,僅有維昇藥業、澤輝生物、紐曼思和明基醫院集團4家醫療健康企業申報IPO。
上述申報IPO的17家中,有8家企業主營業務為創新葯,涵蓋溶瘤病毒、放射性藥物、ADC(抗體偶聯藥物)等領域。剩余申報企業中,有4家主營業務為數字化、互聯網醫療或AI醫療科技,2家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此外還有主營業務為合成生物、中藥飲片、治療性生物製劑的公司,涵蓋領域較為廣泛。
從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進程來看,17家申報企業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首次遞交招股書的企業,包括英派藥業、艾米森等。第二類是此前衝刺IPO未果的企業,例如微醫、新荷花等。
對於本次港股募資的用途,新荷花稱,將用於擴大中藥飲片的產能,升級數字化智能生產系統;銷售及營銷活動;在2027年底用於在越南及馬來西亞建立海外銷售渠道等。
第三類是A股公司衝刺H股,例如長春高新、貝達藥業、百利天恆等。
諮詢公司沙利文大中華區醫療健康事業部執行總監李謙對「V觀財報」分析道,不少已在A股上市的醫療健康企業選擇赴港謀求第二上市,主要反映出企業在融資與國際化佈局上的新考量。一方面,港股市場政策環境改善、審查節奏加快,且對創新型、研發型企業更具包容性,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通道;另一方面,港股擁有更成熟的國際投資者基礎和創新葯、器械類企業估值體系,有助於企業獲得國際資本的認可與定價。此外,多地上市還能提升企業的全球知名度和治理結構透明度,為其海外市場拓展、併購和國際合作創造條件。
7只個股認購超千倍
Wind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以來(截至10月21日),共有75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首發募資總額(含預計)為1687.47億港元(約合1547.19億元),因部分企業行使超額配售權,實際募資金額為1920.50億港元(約合1760.89億元)。其中,共有22家醫療健康企業登陸港交所,首發募資總額(含預計)為248.05億港元(約合227.43億元),因部分企業行使超額配售權,實際募資總額為267.51億港元(約合245.28億元)。
在22家上市醫療健康企業中,有5家企業實際募資總額超10億港元,分別是恆瑞醫藥、勁方醫藥-B、映恩生物-B、維立志博-B和MIRXES-B,實際募資金額分別為113.73億港元、20.93億港元、18.86億港元、14.83億港元和10.86億港元。
Wind數據顯示,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21家醫療健康企業中(東陽光藥為介紹制上市,未進行公開募資),有7只個股公開認購倍數突破千倍。它們分別是長風藥業、銀諾醫藥-B、軒竹生物-B、中慧生物-B、海西新葯、勁方醫藥-B和藥捷安康-B。
配售結果顯示,長風藥業公開認購倍數達6697倍,一手中籤率僅0.01%,成為醫藥股「認購王」。招股書顯示,長風藥業主要專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首個獲批產品為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CF017,該藥物的商業化推動長風藥業收益從2022年的3.49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6.08億元。
2024年同期在港股IPO的7家醫療健康企業公開認購倍數在1.99倍至91倍不等。其中,美中嘉和認購倍數1.99倍,中籤率為50.36%。
Wind數據顯示,2025年登陸港股的22家醫療健康企業中,7只千倍認購股全部首日收漲。總體來看,22家企業中有16只上市首日收盤股價上漲,漲幅最高的3只個股分別為銀諾醫藥-B、長風藥業和中慧生物-B,首日收盤漲幅分別為206.48%、161.02%和157.98%。
銀諾醫藥-B的核心產品為治療糖尿病的依蘇帕格魯肽α,該公司於8月15日登陸港交所,發行價格為18.68港元/股,首日收報57.25港元/股,日漲幅達到206.48%。以一手(200H股)計算,若投資者以發行價買入,當日收盤可浮盈7714港元。
緣何集中遞表?
藥品、醫療器械市場智庫Citeline首席分析師周淑華對「V觀財報」表示,在過去兩年香港市場的極低估值環境下,很多渴望上市企業的需求被壓抑,隨着估值修復,眾多企業的上市需求被激活。
李謙認為,醫療健康企業出現集中IPO現象是內因與外因的共同驅動。首先是窗口期效應,近期出現流動性改善和投資者信心回升的跡象,加之港交所推動「雙幣種結算」「降低新股門檻」「簡化審查流程」等一系列改革,均提升了企業上市的可預期性,不少醫療企業選擇在這一階段「搶窗口」,趕在資本市場情緒轉暖期完成融資;其次是企業自身有融資和國際化訴求,經過前期管線研發或產品迭代,不少企業進入臨牀后期或商業化階段,對資金需求顯著上升,港股市場的國際化屬性使其成為中國創新醫療企業出海融資、國際曝光的重要平臺。最后是資本策略調整,當估值回調后,市場博弈空間重新打開,許多早期投資人在過去兩年經歷了退出受阻,如今在市場回暖信號出現后,急需通過IPO實現部分流動性。
展望未來,根據德勤中國9月發佈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其預料今年全年香港將有超過80只新股上市融資2500億至2800億港元。除了以A+H的新股為主導外,醫療及醫藥公司、特專科技公司和消費板塊的公司上市也會成為市場的亮點。
北京中醫藥大學衞生健康法學教授鄧勇表示,港股的火熱行情有望持續,政策利好、市場需求增長、技術創新驅動等因素將支撐醫藥企業的火熱行情。醫藥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隨着技術的不斷創新,如GLP-1類藥物、ADC藥物等的發展,將為醫藥企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不過,鄧勇提到,也需注意部分板塊內部龍頭公司估值已經反映短期樂觀預期,需警惕回調壓力。同時,關税政策擾動與地緣風險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對醫藥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對於港股醫療健康企業賺錢效應能否持續,周淑華表示,醫藥企業的基本面,從過去多年的創新故事逐漸落地為創新現實落地和能力證實的體現,交易從曾經的過熱泡沫期過渡到了偏行業底層邏輯的理性價值判斷上。現在出海交易不斷,確實給了二級市場更多的信心,整體預期上比前兩年更好。藥企真正的賺錢效應在未來,不在當下。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封面、導語圖來源AI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