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10:24
(來源:名城蘇州網)
轉自:名城蘇州網
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藍圖中,外資經濟始終扮演着「關鍵參與者」的角色。
2025年的張家港,處處可見外資項目推進的火熱場景:簽約儀式上,政企雙方代表緊握的雙手敲定合作細節;生產車間里,外資企業新增的智能生產線正緊鑼密鼓調試;項目工地上,大型機械轟鳴不斷,為新落地項目搭建「成長骨架」。這些鮮活的實踐,既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也讓當地產業在創新與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堅實的步伐。
紛紛落子 外資投下發展信任票
10月16日下午,張家港高新區與爾灣家族辦公室在北京簽訂投資協議,爾灣家族辦公室將投資15億元,在張家港高新區投資建設爾灣(張家港)賦能中心。據悉,爾灣(張家港)賦能中心項目總投資15億元,註冊外資5000萬美元,將聚焦張家港市重點產業鏈,圍繞國產替代、原始創新、未來科技等屬性,重點引進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增材製造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一批新興產業。
回溯至今年8月,盛夏的張家港高新區迎來了一場具有戰略意義的考察——爾灣家族辦公室亞太區管理合夥人古沛川親率核心團隊到訪,深入調研區域產業佈局、政策支持體系及營商環境建設情況。這次實地探訪,為雙方后續的深度合作埋下了關鍵伏筆。
時隔僅兩月,合作便從「考察調研」邁入「簽約落地」的實質性階段。在近日舉行的項目簽約儀式上,古沛川對張家港的發展活力與合作效率給予高度評價。他坦言,從初次考察到項目敲定的短短60余天,不僅見證了張家港高效務實的政務作風,更讓團隊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在產業升級、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優越的營商環境是吸引我們快速落子的核心原因,這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沃土。」據瞭解,此次簽約的賦能中心項目,是爾灣家族辦公室佈局長三角區域的重要舉措。古沛川明確表示,未來團隊將充分激活自身在全球資源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培育、高端人才引育等領域的核心優勢,以賦能中心為載體,推動優質資本、技術、項目向張家港集聚,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張家港投下信任票的不僅是爾灣家族辦公室。9月,總投資1億美元的賽索爾半導體CMP設備核心部件研發生產項目正式簽約落户鳳凰鎮。作為全球金剛石工具領域的領軍者、韓國政府首批授牌的「未來小巨人龍頭」企業,賽索爾在CMP鑽石碟領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此次佈局張家港,企業將在韓國工業園打造先進研發中心與智能化生產基地,重點聚焦化學機械研磨拋光墊用金剛石修整器的研發與生產。
「我們始終密切關注中國機器人與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發展速度迅猛、潛力巨大,必須抓住機遇早日紮根這片熱土。」賽索爾韓國總部代表孟周鎬坦言,起初張家港韓國工業園並非企業戰略投資的首選,但實地考察后,鳳凰鎮優越的營商環境、完備的產業配套與高效的政務服務,徹底堅定了企業的投資信心。而在今年4月,全球香精香料行業的領軍企業——日本高砂香料工業株式會社正式簽約,在張家港保税區落地新工廠項目,註冊外資同樣達到5000萬美元,計劃建設年產1.2萬噸高端液體和粉末香精香料的生產線。日本高砂香料工業株式會社董事長、社長桝村聰同樣對張家港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選擇落户張家港首先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優越。而在雙方深入接觸過程中,日方被張家港及保税區強大的產業配套設施所折服,同時各級政府始終耐心配合,讓他們堅定了在此落户的決心。
外資的行動,是張家港擴大開放最直接的迴應和證明。近年來,張家港招引外資的腳步從未停歇,除賽索爾、高砂香料外,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外資企業將目光鎖定於此,從高端裝備製造到精密電子元件,從綠色化工材料到現代服務業,張家港憑藉精準的產業定位與高效的服務保障,不斷拓寬外資引入的「朋友圈」。目前,張家港實有外資企業千余家,累計投資總額超350億美元,陶氏化學、霍尼韋爾、採埃孚、寶馬等41個世界500強企業累計在張家港投資設立68個項目。
為進一步放大招商優勢,張家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一方面,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需求,定製差異化招商方案,組建專業招商團隊赴海外開展精準對接,主動向全球傳遞合作誠意;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外資項目「一站式」服務,從項目簽約、審批到建設、投產全程跟蹤,用「保姆式」服務解決企業后顧之憂。同時,依託現有產業園區等載體,不斷完善交通、能源、物流等基礎設施,搭建產業鏈協同平臺,讓外資企業不僅「引得進」,更能「留得住、發展好」。
密集加倉 積極融入本土產業轉型
外資企業投資港城的機遇不僅藏在新領域里,也藏在不斷升級迭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當前,我市制造業正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升級,外商在港投資不斷向高技術聚集,加速融入高質量發展格局。今年5月,瓦克化學(張家港)有限公司迎來了特種有機硅擴建項目的竣工。新生產線主要生產有機硅硅油、有機硅乳液和有機硅彈性體凝膠,將滿足中國市場對高品質特種有機硅的增長需求。「張家港基地是瓦克全球最重要的綜合性生產基地之一,新項目的投資超10億元人民幣,創下基地歷史紀錄。」基地總監李冬表示,得益於長三角完善的產業鏈配套,瓦克將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深度綁定。談及為何願意將體量如此之大的項目落户張家港,李冬表示,這與張家港轟轟烈烈的產業轉型分不開。「目前張家港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子芯片等新興產業,這正是瓦克產品的應用領域。」李冬表示,隨着項目的陸續投產,瓦克能夠進一步增強高品質有機硅、特種有機硅生產商的實力,也將為張家港構建「4+4+N」傳統、新興、未來產業體系貢獻更多瓦克力量。
同樣,外資在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在光束汽車焊裝車間,663台ABB機械臂組成「機器人天團」,高效完成焊接、塗膠;總裝線上,AGV小車通過5G網絡實時調度,物料配送準確率達100%;應用AI和視覺系統全過程對產品實施自動監測,實現全過程質量管理,確保產品高質量交付……
作為我市唯一的整車製造企業,光束汽車不但創造了2024年全年生產7.2萬輛、淨增產值130億元的成績,更吸引了豐巢電子等上下游企業在張家港匯集。
老朋友,新合作在張家港比比皆是
1月,中鑫汽配中國區智能底盤研發中心項目與經開區成功簽約,為本地汽車產業鏈智能化升級注入關鍵技術支撐;3月,美國陶氏公司的有機硅擴建項目舉行落成儀式,進一步強化張家港在高端化工材料領域的產能優勢;同月,佐敦集團與張家港保税區簽訂高性能塗料項目投資意向書,瞄準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高端塗料需求藍海;5月,麥格納電子(張家港)有限公司高端攝像頭項目簽約,推動本地汽車電子產業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6月,採埃孚汽車科技(張家港)有限公司后輪及線控轉向系統升級項目啟動,以核心部件技術迭代助力張家港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羣……
據統計,今年以來,張家港總投資超億元簽約項目達18家,合計總投資超70億元,涵蓋先進製造、高端裝備、半導體等多個領域,同時,張家港外企利潤再投資到賬佔比列蘇州第一。
從汽車核心部件到高端化工材料,從電子元器件到高性能塗料,外資企業的「加倉」方向,始終與張家港產業轉型的脈絡同頻共振。這些項目不僅是外資對港城發展潛力的認可,更通過技術、產能與本地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張家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耕創新 實現「在港研發、服務全球」
隨着張家港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持續提升,外資企業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產能佈局,而是將創新環節深度嵌入本地,以研發中心為載體,以總部型機構為核心驅動,實現「在港研發、服務全球」的戰略升級,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技術動能。去年4月,德國大陸集團在華重點新項目:總投資2億元的全新亞太區研發中心正式開工。僅一年多時間,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年底投用。其核心方向明確,即瞄準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座艙市場,通過本土化研發緊跟全球產業變革步伐。
「中國汽車市場的創新節奏,正在重塑行業標準。」貝內克長順汽車內飾材料(張家港)有限公司亞太區研發總監馬垚指出。傳統汽車材料開發周期普遍為2至3年,而藉助新研發中心的先進分析測試設備,團隊已將這一周期最短壓縮至3個月交付樣品,效率較以往提升超80%。支撐這種「中國速度」的,是企業對本土研發實力的不斷強化:從實驗室設備更新到全流程數字化管控,新中心正成為帶動全球研發效率升級的典範。
貝內克長順汽車內飾材料(張家港)有限公司亞太區副總裁卡斯滕・克內爾在採訪中表示,公司正通過加碼亞太區研發中心投入,推進「產品深度本土化」進程。企業的核心目標是,在中國研發的創新材料不僅供應本土市場,還將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助力企業完成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跨越。
全球多元化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也將張家港納入其亞太區研發網絡的關鍵節點。此前,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在張家港設立的研發中心正式投用,聚焦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工業能效優化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該中心擁有一支由材料科學、機械工程等領域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還與本地企業建立聯合開發機制,針對張家港及周邊地區的產業需求定製解決方案。「張家港的產業轉型方向與霍尼韋爾的技術優勢高度契合。」霍尼韋爾相關負責人指出,研發中心的落地,讓企業能更快速響應本地客户需求,同時依託長三角的產業協同優勢,加速技術迭代,為區域內新能源、高端製造等產業的升級提供技術支持。
越來越多外資研發中心和總部型機構的落户,正在重塑張家港的創新生態。這些研發中心、總部型機構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理念與研發模式,更通過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等方式,與本地創新資源深度融合,推動張家港從「製造基地」向「創新高地」加速邁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張家港外資企業已建有外資研發中心120余家、總部型機構超20家,覆蓋半導體、汽車零部件、高端化工等多個重點領域,成為外資企業深耕中國市場、參與全球創新競爭的重要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