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大外交|從阿斯麥到安世半導體,「荷蘭在配合美歐對華行動方面主動性增強」

2025-10-23 07:17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10月2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分別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進行視頻會談、通話。在中歐、中荷的溝通中,安世半導體問題成為焦點。

半個多月前,荷蘭政府依據冷戰時期的《貨物供應法》,以所謂「經濟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實施「接管」。這一舉措在全球科技界引發震動。作為迴應,中方迅速採取反制措施。10月4日,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在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組件。

而美國的介入讓事件的複雜性與地緣政治屬性顯著上升。在事件發酵半個多月后,荷蘭方面主動尋求與中方就安世半導體進行對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中方快速反制也向歐洲傳遞了清晰的信號。在全球產供鏈深度交織的背景下,依賴關係是雙向的。中方不僅在供應鏈上與歐洲相互依存,更具備對等反制的能力與決心,單邊制裁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將不可避免地反作用於發起方。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則對澎湃新聞表示,「荷蘭方面主動提出希望與中方展開協商,顯然是希望通過對話接觸,儘可能釐清自身在事件中的角色與責任邊界。荷蘭政府在此次「接管」行動中所發揮的實際作用,將直接影響中方對事件性質的最終認定,進而決定中方后續採取的應對措施。」

「美國毫不避諱地利用貿易實力拉攏盟友」

在與卡雷曼斯的通話中,王文濤表示,中方高度重視中荷經貿合作。荷方針對安世半導體採取的有關措施,嚴重影響全球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荷方從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的大局出發,秉持契約精神和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儘快妥善解決問題,保護中國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9月30日,聞泰科技及其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收到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下達的部長令,以及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的裁決,該公司對安世的控制權暫時受限,安世半導體董事長兼CEO張學政被暫停職務。

當地時間10月12日,荷蘭政府宣稱「安世半導體內部存在嚴重治理缺陷」,以「擔憂技術可能被轉移至中國」為由,對安世半導體採取干預措施,旨在「保障歐洲汽車及其他電子產品所需半導體的供應,並維護歐洲的經濟安全」。

屠新泉表示,此次荷蘭政府啟用《物資供應法》對一家公司實施干預十分「罕見」。

據彭博社介紹,《物資供應法》頒佈於冷戰時期,旨在確保緊急情況下能獲取關鍵產品。報道稱,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接管」一家中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歐洲幾乎沒有先例。儘管安世半導體可以繼續生產,但荷蘭政府現在有權阻止或推翻其認為「有害」的管理層決策。

針對荷蘭政府的「接管」行為,聞泰科技13日迴應稱,荷蘭政府以莫須有的「國家安全」為由,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全球運營凍結,是基於地緣政治偏見的過度干預,而非基於事實的風險評估。

在近日被披露的法庭文件中,明確顯示美國曾施壓海牙方面要求撤換安世半導體中國領導層,作為該公司不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的條件。

據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15日報道,根據法院文件,美國商務部官員與荷蘭外交部6月12日舉行會議時,要求更換時任安世半導體CEO張學政,以避免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據會議紀要顯示,由於身為聞泰科技創始人、董事長的張學政同時又是安世半導體的CEO,安世半導體若要獲得豁免資格,「幾乎可以肯定必須更換CEO」。

從此前阿斯麥光刻機出口限制到如今對安世半導體的「接管」,荷蘭政府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的限制性舉措均與美國政策節奏高度同步。不過,荷蘭政府一直堅稱此次決定並非在任何其他國家的脅迫下作出,卡雷曼斯19日也公開否認荷蘭與美國聯手干預安世半導體事務。

而崔洪建指出,荷蘭作為歐洲內部立場較為鮮明的「跨大西洋派」國家,近年來在配合美歐行動方面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主動性,從「被動屈服於壓力」轉向「主動配合行動」來達到自身目標,這一趨勢在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

他進一步從另一視角對此加以佐證。「即便從商業合約的角度來觀察,若確實存在合同履行爭議,理論上也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非由政府直接介入。荷方當前的干預行為,無論其初衷為何,本質上已構成政府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預,偏離了市場原則。此外,已有公開文件顯示美國提前介入,存在借‘穿透規則’施壓的行為。兩者疊加,這顯然構成出於地緣政治考量的單邊行動。」

事實上,早在2024年12月,聞泰科技就因被指「協助中國政府獲取具備敏感半導體制造能力的實體」,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按照相關規定,被列入清單的實體需要專門申請許可證,才能購買受美國管制的技術。今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再次發佈「50%穿透規則」,將被列入美「實體清單」等的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華爾街日報》15日刊文稱,「發生在安世半導體的接管和罷免事件,凸顯出美中緊張關係對整個科技行業的影響,也表明美國正毫不避諱地利用其貿易實力拉攏盟友站隊。」

10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指出,美方的穿透規則是加害中企的始作俑者。希望荷方堅持獨立自主,能夠從維護中荷經貿關係,維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出發,尊重客觀事實,堅持契約精神和市場原則,糾正錯誤做法,切實保護中國投資者正當權益,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美國近年來推動的一系列單邊規則與制裁措施,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對跨國企業構成嚴峻挑戰。

崔洪建特別指出,荷蘭這樣的「跨大西洋派」國家,在政治與安全領域同美國保持高度一致,受美方政策與戰略取向的影響程度較其他歐洲國家更深。這種戰略傾向無疑進一步加劇了企業在荷經營所面臨的政治與制度風險。

歐美車企斷供壓力推動荷蘭加快與中方溝通

目前安世半導體所引發的貿易緊張局勢,正持續向全球汽車產業傳導壓力。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安世半導體生產的芯片對汽車組裝至關重要。外界擔心,貿易爭端可能會導致安世半導體的芯片生產中斷,而找到替代品並不容易。

安世半導體的芯片在技術上並不複雜,但供應量極大。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數據顯示,在晶體管和二極管這類汽車芯片市場領域,安世半導體的份額約佔40%。安世官網顯示,公司有超過 6000 種產品通過了汽車應用認證,每年產品發貨量達 1100 億件。

屠新泉指出,安世半導體超過70%的封裝業務位於中國,儘管封裝測試環節技術門檻相對有限,歐洲理論上具備自主承接能力,但產能轉移需要時間,還將面臨尋找合適的替代供應商、協調產能分配等現實困難。這種因政治干預而人為造成的供應鏈中斷,會對產業穩定構成顯著威脅。」

這一潛在威脅已迅速傳導至產業鏈下游,引發汽車行業的普遍擔憂。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Europ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表示,成員企業要獲得新的替代供應需要數月時間,而目前的芯片庫存預計只能維持幾周。

據路透社10月22日報道,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各國政府當前應努力「尋求快速且務實的解決方案」。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警告:「若安世半導體芯片的供應中斷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可能在近期導致產能大幅受限,甚至引發停產危機。」

美國汽車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首席執行官約翰·博澤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汽車芯片的發貨不能迅速恢復,將擾亂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汽車生產,並對其他行業產生溢出效應」,「我們敦促各方儘快解決問題,確保美國和全球汽車製造業保持正常運轉。」

汽車行業的緊迫訴求與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荷蘭方面加快與中方溝通的步伐。

在結束與王文濤的通話后,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發佈聲明稱,「我們(荷中)就進一步推動解決方案的達成交換了意見,這一方案應兼顧安世半導體、歐洲及中國各方的經濟利益」,並表示將繼續與中方保持溝通,以尋求建設性的解決途徑。

另據《金融時報》報道,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也在21日與中方的會談中指出,安世半導體是「事關重大的雙邊問題,可能產生波及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並表示支持通過「快速解決方案」化解爭端。

不過,崔洪建提醒稱,當前安世半導體事件主要表現爲中荷雙邊層面的爭端,但后續歐盟方面的動態值得關注。他指出,「若中方未作明確迴應,可能助長其他歐洲國家效仿此類以‘國家安全’為由,干預中資企業的行為,導致風險由半導體領域向更多關鍵領域蔓延。」

「中方的目的是防止此事成為‘危險先例’。在與荷蘭的磋商中堅定傳遞出任何針對中企的單邊歧視性干預都將面臨堅決且對等反制的信號,防止類似干預行為的蔓延。」崔洪建説。

澎湃新聞記者 楊文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