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2 17:54
10月17日,小馬智行通過港交所聆訊,港股IPO進入倒計時。
此時距離其登陸美股,不過11個月。
如此資本運作速度,業內普遍認為,或是爲了要爭奪「第一股」的名頭。
據瞭解,若小馬智行率先完成港股上市之后,小馬智行將成為首個「美股+港股」雙重上市架構的Robotaxi概念股,以儘可能坐實其「全球Robotaxi第一股」之名。
事實上,這「第一股」的名頭,對於小馬智行來説,不得不爭。
放眼國內市場,無論是體量還是營收,小馬智行都比不過蘿卜快跑以及文遠知行。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蘿卜快跑在全球範圍內已部署超1000輛無人車,文遠知行則在700輛,而小馬智行則為680輛,在一眾Robotaxi主流玩家中,落於下風。
此外根據滴滴最新表態,今年滴滴顯然來勢洶洶,將在國內多個城市投放超1000輛Robotaxi。隨着滴滴的入局,這勢必再次擠壓小馬智行等創業公司的市場空間。
視野延伸至國際市場,更有Waymo、特斯拉等巨頭虎視眈眈。
一個市場共識,Robotaxi雖説被廣泛認為是未來出行趨勢,擁有很大的市場想象空間,但基於技術壁壘、生態壁壘、政策壁壘等,在技術實力、資源投入以及GR上更有優勢的大廠,更容易率先跑通商業模式。
而小馬智行等創業公司,就只能通過快速上市融資,迅速完成資本積累以提供持續落地的彈藥,並通過資本市場打開知名度,在公眾以及GR層面完成品牌背書。
這也是小馬智行一直在盡心爭奪「第一股」的原因所在,尤其是當下的小馬智行,更是急需IPO持續輸血。
畢竟,Robotaxi是一個規模效應極其明顯的賽道,但前提是,要撐到具備規模效應的那一天。
「一輛Robotaxi,估值1000萬美金」
Robotaxi概念,很受資本市場追捧。
尤其是近兩年以來,隨着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的雙重催化下,Robotaxi的想象空間正在打開。
「從功能性來説全球的L2+已經差不多捲到頭了,很多corner case是在L2+這個級別是完全無法解決的,只能在L4這個層級去解決,所以市場普遍認為L4的確是未來趨勢,依託L4技術的Robotaxi,將大幅度改變未來出行。」一位自動駕駛從業人士告訴AI藍媒匯,小馬智行的確是在國內L4中的佼佼者,但在Robotaxi的落地上,小馬智行還與頭部存在一定距離。
據瞭解,小馬智行是中國唯一一家獲得在北京、廣州、深圳、上海全部四個一線城市開展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全部可得及所需監管許可的公司,並且在北京、廣州、深圳提供全無人駕駛收費服務。
但這是限定口徑下的「唯一一家」。整體來看,小馬智行的Robotaxi業務覆蓋城市面,仍然相對不大。
以蘿卜快跑為例,根據百度方面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百度蘿卜快跑已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重慶等16個國內外城市,部署超1000輛無人車,累計完成超1400萬次出行服務,安全行駛里程突破2億公里。
而小馬智行截至目前,則擁有一支由超過680輛自有自動駕駛出租車組成的車隊,其累計自動駕駛里程超過4790萬公里;其中,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運營里程超過2660萬公里。
財報數據上更為直觀。
在小馬智行的營收體系中,雖説小馬智行一直標榜自身是Robotaxi公司,但實際情況卻是,Robotaxi業務佔比很小,不到10%。
據瞭解,小馬智行的業務板塊主要分為Robotaxi 業務、授權與應用業務、Robotruck。
在2024年上市時,Robotaxi業務佔總營收比例約9.7%,而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根據財報顯示,當季度小馬智行Robotaxi服務收入為150萬美元,同比增長157.8%,但收入佔比卻進一步降至約7.08%。
即便如此,在Q2財報中,小馬智行仍然是把Robotaxi業務的增長作為對外公佈的亮點,尤其是Robotaxi乘客車費收入,以及第七代Robotaxi量產進展等。
顯然,是鐵了心的要夯實自己在資本市場上的Robotaxi概念股心智。
畢竟,這意味着更高的估值溢價。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小馬智行市值約為75億美金(530億元),若以其目前保有的680輛Robotaxi來計算,相當於「一輛Robotaxi,估值高達1000萬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此前經歷過做空后的結果。此前,美國做空機構灰熊曾發佈報道稱,小馬智行的Robotaxi取車點少、等待時間長,總體客户體驗較差等。
雖説抗住了做空風波,但這對於小馬智行來説,也是個警告——快速做大做實Robotaxi業務,持續撐起高估值,已然迫在眉睫。
急需上市輸血
尤其是當前競爭正在加劇。
無論是百度的蘿卜快跑,還是滴滴的自動駕駛,都展示出全面進擊的態勢,要競逐這一廣闊的市場蛋糕。大廠傾軋之下,留給小馬智行們的時間窗口,正在縮窄。
此時赴港上市,坐實「全球Robotaxi第一股」,也就勢在必行。
要知道,圍繞Robotaxi的投入,彼此都在瘋狂加碼。
以滴滴為例,日前滴滴自動駕駛宣佈獲得D輪融資,融資總額20億元。而此輪融資,自然是要服務於Robotaxi的投入與落地。
消息顯示,滴滴計劃2026年通過廣汽生產1000~2000輛Robotaxi車輛。同時,滴滴還宣佈2025年將在國內多個城市投放超1000輛Robotaxi,併發布了2030年部署百萬輛的宏偉願景。
目前,Robotaxi是一個重資產運營模式,通過規模化車隊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實現盈利。而重資產運營,則意味着成本高企。
上述自動駕駛從業人士,就曾參與過一家知名公司L4自動駕駛方案的開發。「Robotaxi的硬件成本和使用一臺普通車加一個司機的成本完全是兩碼事。在硬件配置上,跟L2+的量產車型也不一樣,比如主激光雷達、兩側補盲雷達等,都有區別。並且核心層面,L4的智駕控制器不是量產車型那些orin、mdc平臺這些,而是工控機。一臺性能比較強大的工控機報價基本都在20w+。」該人士説道。
小馬智行,同樣如此。
根據小馬智行財報數據顯示,小馬智行二季度研發費用為4900萬美元,比去年第二季度增加69%,這主要是因為對第七代Robotaxi量產項目的投資與研發費用增加。
按照小馬智行的計劃,今年加速Robotaxi業務商業化和量產落地,到年底預計將落地1000輛。
這不僅意味着,小馬智行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銀去支撐Robotaxi量產項目的投資與製造,同樣也要在市場端投入大量資源,去推廣業務、運營業務。
Q2財報顯示,在Q2,小馬智行在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一項上,為1570萬美元,同比猛增97.3%,甚至超過了收入增幅。公告稱這一變化是為大規模商業化部署做準備而增加的人員費用,以及專業服務費用的增加。
而這種成本高企,以及投入產出的不對等,直接讓小馬智行深陷虧損泥潭。
2025年上半年小馬智行營收3543.4萬美元,同比增長43.34%;而淨虧損則高達9064萬美元,同比擴大75.07%。
按照小馬智行CEO彭軍此前所説,公司的盈利與Robotaxi規模密切相關,預計Robotaxi規模達到5萬輛時,小馬智行將實現盈利,盈利時間預計在2028年~2029年。
而當前,小馬智行Robotaxi車輛總數僅有680台,預期2025年底將超1000台。這一規模,相較於5萬輛的盈虧線,顯然是杯水車薪。
而這則直接意味着,距離自我造血,小馬智行仍然遙遙無期,尋求港股上市輸血,也就是最好選擇。
就看小馬智行畫的這張Robotaxi大餅,最終能否兑現了。
Lanmeih/今日話題
你看好Robotaxi賽道嗎?
咱們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