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都高新區 全國50強背后的「立園滿園」實踐

2025-10-23 02:49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新都高新區 全國50強背后的「立園滿園」實踐

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航空科創中心。

航空科創中心。

今年9月,「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5」發佈了「2025中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名單,新都高新區強勢挺進全國50強,位列第46位,較去年躍升13位。

排名大幅躍升的背后,是一條以「創新驅動、建圈強鏈」為路徑的高質量發展軌跡。

這個1992年由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園區,如今涵蓋工業東片區、工業西片區、石板灘片區三大板塊,擁有規上工業企業236家、高新技術企業348家、專精特新企業108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4家;已形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食品飲料、電子信息、能源裝備等多元產業格局。其中,航空航天與軌道交通兩大特色產業集羣正加速崛起,年產值雙雙突破百億元,2024年,園區共實現營收1300億元。

鏈式發展

創新驅動上下游高效協同

銑削設備高速運轉,金屬屑四散飛濺……走進位於新都高新區的辰飛智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張約20平方米的飛機蒙皮正在上演「0.1毫米級精確磨皮」。這是目前行業能達到的最高標準,能讓整機蒙皮減重上百公斤!

辰飛智匠的創新,來源於園區內鏈主企業強有力的支撐——爲了滿足成飛民機C919等客機的規模化生產需求,企業佈局了國內最大的國產雙五軸飛機蒙皮鏡像銑產線集羣,目前生產線一刻不停緊張運轉,預計年度交付蒙皮2000余塊。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是新都高新區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的生動縮影。而「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的鏈式發展模式,更是新都區深入實施「立園滿園」的祕密武器。

圍繞中航工業成飛、中國航發成發、中國航發渦輪院等鏈主企業,目前新都高新區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及項目170余個,基本實現了「航空大部件+航空發動機+民用大飛機」產業生態圈,先后孵化了裕鳶航空、仨川航空等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以長之琳、航新航空為代表的瞪羚企業,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航空製造綜合競爭力排名進入全國前三。

在軌道交通領域,新都高新區與中車成都公司規劃建設佔地2000畝的軌道交通產業園,聚集上下游配套重點企業77家,建成全國首個2025智慧行車試驗平臺,擁有西部唯一動車組造修資質,客車檢修業務國內市場佔有率保持前三,不僅實現了成都地鐵70%「新都造」,本地配套率也超過75%,構建起「研造修」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產業集羣發展的模式,催生了新都區綠氫、通信、低空等前沿新興產業及優勢產業的「鏈鏈開花」:突破儲運裝備、燃料電池系統、加氫站設備等關鍵環節,形成電解水制氫裝備、加氫站成套設備、液氫儲運裝備等優質產品,目前園區已聚集厚普氫能、榮創新能、勢加透博、輕綠科技等氫能企業18家;微網優聯的5G工廠正致力於打造「中國網通第二極」,旭光電子、永星電子等電子信息行業佼佼者紛紛落户,共同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高地;科倫藥業同仁堂等生物醫藥重點企業59家產品矩陣覆蓋大輸液、生物製劑、創新葯、中藥飲片等領域,2024年實現產值135.8億元,營業收入118.8億元……

圍繞「立園滿園」行動,新都區還聚焦產業主攻方向,依託國有及民營載體平臺進行載體招商,先后啟動兩輪「企業滿園、投產達產」百日攻堅行動,組建3個片區11個專班,選派41名骨干到園區駐點招商,兩次攻堅行動共引進115個項目;聚焦航空航天、油氣服務、網絡通信等產業領域,緊扣鏈主招商,依託中航工業成飛、中國航發成發、微網優聯、西南石油大學等企業、高校,先后赴北上廣深等地開展投資促進活動70余次,舉辦招商推薦會20余場;同時深化招服聯動,通過常態化深入開展園區企業服務工作,積極獲取企業再投資需求及其產業鏈發展動態。

先后引進維創軌道、天域智谷、旭光電子、中石化西南工程、谷豐源等重大產業化項目82個,協議總投資達570.88億元。

產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業的高品質未來新城

走進新都工業東片區,疏林草地、有氧步道、生態景觀綠意盎然;蜂雲谷科創公園、拾光營地的露天餐廳……讓人很難相信,這竟是一個充滿了「硬核」高新技術的工業園區。「許多工業園區下班后就成了‘空城’,但這里很温暖。」園區內職工林佑軍表示,這里不但環境優美、配套完善,還經常有「啤酒龍蝦節」「銀杏林下音樂節」等系列活動。據悉,目前新都工業東片區已累計吸引超10萬人次打卡消費。

按照「產城一體」的理念,新都高新區正在打造「產業社區生活圈」,通過「以產聚人、以人定城」的理念,創新生態價值轉化和生活場景營造,科學佈局生產、生活、消費場景和交流互動空間,持續打造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高品質未來新城。

圍繞「留得住人」,新都區創新推出「香城人才香卡」制度,構建了「5+3+N」服務矩陣,為不同層次人才提供政務、醫療、教育等10個大項、80余個小項的精準服務。

圍繞便捷化交通,園區優化654路公交早晚高峰班次至5分鍾一班,並開通企業定製公交線路,「現在從公寓到公司只要10分鍾,比我在市區上班時還方便。」一位入駐企業員工表示。

圍繞公服配套,園區內航空、軌交高品質科創中心已竣工投用,先后入駐中國商飛大飛機規模化西南區域推進辦公室,工業東片區企業服務中心實體化運營,滿足企業政務服務、共享會議、生活消費等多元化需求。

圍繞生活配套,香投創想城、悦動青年公寓等6000余套人才公寓分批交付使用,聚集石室悦動新城學校、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城東院區、興城國際足球體育公園等教育醫療、運動休閒配套項目90余個,形成滿足未來35萬人口需求的現代產城融合示範區。

進解優促

精準服務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

10月10日上午,位於新都區的捷貝通總部大廈宣佈投用。捷貝通集團董事長曾斌感慨不已:「總部遷至新都5年,我們一路升規入庫、新三板掛牌上市,這是一片適宜企業發展的優質土壤。」

進企業、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從政策扶持到配套服務,從研發設計到人才培養,新都區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全面提升園區創新生態系統。

在頂層設計上,新都區實施「局園合一」模式,區新科局與新都高新區管委會實行合署辦公,區新科局全局28名干部職工融入園區管委會各部門任職。

在產業集羣發展上,組建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裝備、醫藥健康、綠色食品、未來產業六大重點產業鏈工作專班,由園區黨工委委員任「鏈長」、班子成員任「副鏈長」,「一鏈一專班」開展產業研究、項目招引、企業服務等工作。

在創新服務機制上,新都高新區實行「片區制」運行,採取「一個副主任帶領一個工作專班統籌一個片區」工作模式,統籌抓好三大片區各項發展、建設、治理工作;實施「大部制」管理,實施副主任管片區、部長管業務的垂直管理,將原有21個科室壓縮至7個部門,管理層級由5級壓縮至3級,通過扁平化管理,構建起優質高效的業務管理體系;同時推進「管委會+專業公司」模式,選派管委會優秀干部到區屬國有企業交流任職,協同推進片區招商運營服務工作。

在要素供給上,新都區推行手續並聯辦理,實行「三盯」(盯流程、盯現場、盯服務)工作法,推動投資50億元的成發科能燃氣輪機項目開工建設。圍繞土地盤活利用,引導企業對老舊廠房進行改造,打造時光五貳零炬光·國際潮流文化交流中心,先后承辦國際時裝周、世界職業超模大賽等大型活動60余場。

在擴權賦能上,實現工商、司法、人才、金融等12類職能深入下沉園區,壓縮辦理時限50%以上。同時,高質量運營省級現代交通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廣專利快速預審,將獲權周期從2—3年壓縮至6個月內。

在政策支持上,新都區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新都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區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新都區支持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人才十二條》,依託11只共計200億元的產業基金、「新質貸」金融產品,為企業發展、人才留用提供保障。

在人才引育上,新都區創新實施「以薪定才、指標到企、賦權積分、動態進階」的評價體系,打通了人才認定的「最后一公里」;啟動了「博士共享計劃」,成功吸引超190名各領域博士進入企業聯合攻關,攻克航空發動機葉片研發、複雜零件3D打印等工藝技術難題16項,帶動產業鏈新增產值1.2億元;新都區屬重點職校主要負責人兼任園區黨工委委員,在園區成立產教融合支持中心,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能培訓、用工支持、技能鑑定等定製化服務,年服務企業超50家次。全省首個建在產業園區里的大學——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大學新都校區10月正式迎來首批2000余名新生,為園區企業「訂單式」輸送技能人才。培育新都區首位「大國工匠」……

「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扶持政策,遵循‘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原則,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創新生態,加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區。」新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陳泳/文 受訪單位供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