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佈局全球化,藥企赴港IPO熱潮升溫

2025-10-22 18:34

在政策紅利釋放及資本市場追捧醫藥板塊的背景下,多家A股藥企計劃赴港IPO。這些公司多數為創新葯企,並有金額不菲的海外授權交易。赴港IPO有助於增強這些藥企的資金實力,助力研發提速,加快全球化佈局。

杜鵬/文

2025年9月30日一天,四家A股藥企密集披露赴港IPO進展。其中,貝達藥業華恆生物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請書。新諾威科興製藥則是公告董事會審議通過,籌劃發行H股並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此前的9月29日,也有兩家A股藥企宣佈赴港IPO進展。百利天恆發佈公告,公司於當日重新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已經是百利天恆自2024年籌劃香港上市以來的第三次遞表。長春高新則是首次遞交了發行H股股票並在主板上市的申請,且於同日在香港聯交所網站刊登了本次發行上市的申請資料。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9月以來,至少有9家A股藥企宣佈赴港IPO進展。除了上面提到的六家以外,另外三家分別是博瑞醫藥(維權)歐林生物邁威生物

在這9家赴港IPO藥企中,有五家市值在200億元以上,分別為百利天恆新諾威長春高新貝達藥業博瑞醫藥,截至10月10日收盤的市值分別為1483億元、618億元、556億元、286億元、240億元。

政策支持,資本追捧

A股藥企掀起赴港IPO熱潮,與政策紅利的釋放及資本追捧相關。

自2024年10月起,港交所對符合條件(預計市值≥100億港元、合規記錄良好)的A股公司開通快速審批通道,將監管評估周期壓縮至30個營業日,且僅需一輪意見反饋。2025年5月推出的「科企專線」針對特專科技(如AI、半導體)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遞表、預審指導及豁免條款爭取等專項服務,截至8月已有50家生物科技及特專科技企業提交申請,涵蓋生物醫藥、自動駕駛、雲計算等前沿領域。

藥企掀起赴港IPO熱潮,也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追捧。

2025年至今,中國醫藥板塊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A股創新葯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7.46%。這一增長趨勢在港股市場尤為突出,恆生生物科技指數2025年初至10月3日的升幅達到108.8%,遠超恆生綜合指數同期40.9%的漲幅。

中國新葯企的國際化進程在2025年顯著提速,成為板塊上漲的重要催化劑。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交易總規模已達618億美元,超過2024年全年創紀錄的519億美元。更引人注目的是,上半年對外授權交易佔中國創新葯整體交易額99%,而2021年這一比例僅為45%。

經過多年積累,中國醫藥企業的研發實力正獲得全球認可。2025年,中國藥企有71項研究成果以口頭報告形式亮相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數量創歷史新高。在最能代表研究水平的最新突破性摘要(LBA)中,中國項目多達11項。

此外,政策賦能和估值修復,也是本輪醫藥板塊上漲的重要推動因素。

可以説,港股醫藥板塊受資本追捧熱潮,為藥企赴港IPO創造絕佳窗口期。恆瑞醫藥港股上市后較發行價漲幅超113%,映恩生物等未盈利企業上市首日大漲超116%的案例頻現,行業融資正循環加速形成。

多為創新葯企

九家宣佈赴港IPO的A股藥企,大多數均是創新葯上市公司。

其中,百利天恆是九家之中市值最大的明星藥企,最新市值逼近1400億元。公司成立於2006年8月17日,總部位於四川成都,2023年1月6日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創新葯標杆企業」。

百利天恆早期以化藥製劑和中成藥業務為主(如黃芪顆粒、丙泊酚注射液),2011年戰略轉型創新葯研發,聚焦腫瘤治療領域,構建了單抗、雙抗、ADC(抗體偶聯藥物)及融合蛋白四大技術平臺,擁有15款臨牀階段創新葯管線。

百利天恆核心產品BL-B01D1為全球首創的EGFR×HER3雙抗ADC藥物,2023年與百時美施貴寶BMS)達成84億美元合作協議。

根據當時的公告披露,全資子公司SystImmune與BMS就BL-B01D1項目達成獨家許可與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推動BL-B01D1在美國的開發和商業化。SystImmune將通過其關聯公司獨家負責BL-B01D1在中國大陸的開發、商業化以及在中國大陸的生產,並負責生產部分供中國大陸以外地區使用的藥品。BMS將獨家負責BL-B01D1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開發和商業化。

合作協議生效后,BMS將向SystImmune支付8億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達5億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達成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將獲得最高可達71億美元的額外付款;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

2024年,百利天恆收到BMS首付款8億美元,公司當年實現營收58.23億元,淨利潤37.08億元。股價從2023年A股上市初期的28.75元/股,漲至2025年9月創下的歷史最高價414.02元/股,期間最大漲幅13.4倍,成為醫藥板塊漲幅最高的個股之一。

另外兩家明星創新葯企也有大筆海外授權交易。

新諾威2025年2月公告,控股子公司巨石生物與美國Radiance Biopharma簽約,后者獲ADC藥物SYS6005在歐美、加拿大等區域的開發商業化及生產獨家權利,巨石生物將獲15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2.25億美元里程碑款項。

邁威生物在2025年達成了多筆重要的海外授權交易。6月公告與CALICO公司達成合作,將其人源化單克隆抗體9MW3811在除中國外的全球區域內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獨家許可給CALICO,邁威生物獲得2500萬美元首付款,並可能獲得合計最高5.71億美元的后續里程碑款項。9月公告與Kalexo Bio, Inc.就心血管領域雙靶點siRNA創新葯2MW7141簽署全球獨家授權協議,邁威生物將獲得1200萬美元的一次性不可返還首付款及近端付款,最高可達10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低個位數的特許權使用費,並將在符合條件時獲得Kalexo總計雙位數百分比的A輪優先股。

這兩家藥企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亮眼。新諾威2021年至今股價從5.22元最高漲至63.31元,期間最大漲幅11.13倍;邁威生物2025年初至今股價從15.36元最高漲至63.59元,期間最大漲幅314%。

貝達藥業科興製藥,雖然海外授權金額不如前面幾家,但也均有多筆海外授權交易。這兩家也均是創新葯企,貝達藥業聚焦肺癌、乳腺癌、腎癌等惡性腫瘤治療領域,科興製藥則是專注於重組蛋白藥物和微生態製劑的研發。

剩下的另外四家雖然並非純正的創新葯企,但也都在積極佈局創新葯。其中,長春高新核心主業為生長激素和新型疫苗,現正通過研發投入拓展腫瘤、免疫等創新管線;博瑞醫藥原料藥和仿製藥起步,逐步轉型並確立了創新葯作為核心發展方向;歐林生物是一家專注於人用疫苗研發、生產及銷售的生物製藥企業;華恆生物則是以合成生物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生物基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增強資金實力

創新葯研發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賽道,一款新葯從臨牀前研究到上市,平均需投入10億美元以上,周期長達10-15年。比如,百利天恆新諾威長春高新貝達藥業博瑞醫藥,2024年的研發投入就分別高達14.43億元、8.42億元、26.9億元、7.17億元、3.12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4.78%、42.52%、19.97%、24.8%、24.31%。

赴港IPO則為A股藥企打開了新的資金通道。一方面,港股「18A章」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精準匹配了創新葯企前期「高投入、無盈利」的發展特性,讓處於研發關鍵期的企業能提前獲得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港股作為國際資本市場,吸引了全球主權基金、對衝基金等長期資本,融資規模更大、投資者結構更多元,能為藥企提供持續的資金補給。

《證券市場周刊》注意到,在上面九家藥企中,有四家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50%。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百利天恆博瑞醫藥邁威生物華恆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61.05%、51.96%、77.54%、50.63%。

其中,百利天恆作為其中市值最大的創新葯企,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1億元,同比下降96.92%,淨利潤虧損11.18億元,期末的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分別為2.5億元、2.49億元、25.72億元,有息負債總計30.71億元。

邁威生物作為負債率最高的創新葯企,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1億元,同比下降12.43%,淨利潤虧損5.51億元,期末的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分別為10.1億元、2.28億元、9.61億元,有息負債總計21.99億元。

很顯然,這些藥企赴港IPO將有助於解決資金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百利天恆前不久剛完成了A股定增計劃。

2025年9月,百利天恆完成37.64億元A股定增,發行價317元/股,較底價溢價19.16%,吸引中歐基金、易方達基金等18家頭部機構參與。此次定增是科創板「輕資產、高研發」藥企融資範本,契合「科創板八條」政策導向,顯著優化公司資本結構,支撐其「5年躋身腫瘤領域跨國藥企」的戰略目標,同時為創新葯企探索國際化路徑提供資本範式。

百利天恆在港股IPO后,資金實力將進一步增強。此外,歐林生物科興製藥資產負債率雖然沒有超過50%,但截至2025年中期也已分別達到49.11%、49.21%,赴港IPO融資也有助於增強資金實力。

助力研發提速

A股藥企紛紛赴港謀篇佈局,有望藉助港股的資金優勢與國際資源,實現研發提速與全球化破局的雙重目標。

百利天恆赴港IPO募資核心聚焦三大方向:推進境外候選生物藥物的研發、搭建全球供應鏈體系、補充境外業務營運資金。這一資金規劃精準錨定研發提速與全球化破局的雙重目標,為其向跨國藥企邁進注入動力。

本次募資將重點支撐百利天恆核心管線的全球臨牀推進。公司研發的BL-B01D1是全球首創EGFR×HER3雙抗ADC,已在中美開展40余項臨牀試驗,其聯合用藥客觀緩解率達100%,本次募資將加速其美國3項註冊臨牀及全球多中心試驗進程,衝刺2026年國內、2028年美國上市目標。同時,資金將賦能HIRE-ADC、GNC等三大研發平臺,推進BL-M07D1等多款藥物的臨牀拓展,助力10多款臨牀階段藥物的梯度化開發。

百利天恆全球化佈局也將借募資實現關鍵突破。資金將用於境外生產設施建設,完善全球供應鏈,為后續商業化鋪路。依託港股國際化平臺,公司可擴大國際投資者基礎,獲取外幣融資支持,同時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此前與BMS的84億美元合作已展現其全球競爭力,IPO后將進一步推進中美研發中心協同,加速創新葯的全球獲批與落地。

新諾威赴港IPO募資將重點支撐成藥全球臨牀試驗、海外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公司已佈局ADC、mRNA等平臺,上半年研發投入增80.81%,募資將助推SYS6010等核心產品臨牀進程。同時,香港資本市場將搭建全球資本橋樑,提升國際知名度,為技術併購、海外授權等全球化動作注入動能,助力實現研發與國際化雙重突破。

長春高新赴港IPO募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推進創新管線的臨牀試驗與開發、開展全球合作及組建海外臨牀商業化團隊、強化銷售營銷能力,以及補充營運資金。此舉核心目的是深化全球化戰略,通過港股平臺拓寬境外融資渠道,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支撐創新葯研發與海外佈局,助力從中國領先藥企向全球創新型製藥公司轉型。

其他多家藥企在赴港IPO募資用途中,也均提到要將資金用於研發管線推進。其中,貝達藥業將為在研候選藥物提供資金支持,強化腫瘤等核心治療領域管線儲備;博瑞醫藥核心支持創新葯研發,包括GLP-1/GIP雙靶點激動劑BGM0504等重點在研項目;邁威生物重點支持Nectin4 ADC藥物9MW2821的多適應症試驗(包括尿路上皮癌、宮頸癌等關鍵III期研究);科興製藥將強化重組蛋白藥物、微生態製劑等核心領域的管線研發。

這其中的兩家藥企還提到要將資金用於國際化。博瑞醫藥稱將佈局海外市場渠道與研發合作,加速全球化進程;科興製藥表示將升級覆蓋70余個國家的營銷網絡,加速白蛋白紫杉醇等產品的全球商業化。

華恆生物雖然並非創新葯企,但是也提到要將募集資金用於研發和國際化。根據公告披露,赴港IPO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國際銷售渠道,建立海外運營中心,提升品牌全球影響力;專注於合成生物使能技術、新產品及創新解決方案的開發,以增強核心技術競爭力;歐林生物目前處於上市籌劃階段,募資用途尚未最終確定。公司公告僅披露擬通過H股上市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國際影響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