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超1.2萬億港元淨買入!科技股在香江又要熱鬧起來了?

2025-10-23 07:24

舊金山夜幕下的開發者大會余音未了,由AI點燃的全球科技戰火已呈燎原之勢。

  北京時間10月7日,OpenAI 2025開發者大會上,OpenAI聯合創始人Sam Altman攜多款生態工具、底層模型升級及硬件合作計劃亮相,正式向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發起全面衝鋒。

  此后數天,vivo開發者大會、全球超寬帶高峰論壇、OCP全球峰會接連召開;阿里通義千問官宣組建「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團隊」,美團推出多款搭載自研大模型「Longcat」的餐飲類AI工具……浪潮未歇,星火不眠,這場由中美帶頭的全球科技浪潮,依舊洶涌,未顯疲態。資本也以其特有的敏鋭,在這片尚未被完全測繪的藍海中,尋找着關鍵線索。

隨着中國企業在各自賽道上展現出全球領先的創新實力,作為中國最優質科技企業聚集地的港股科技板塊,也因此被諸多聰明資金「劃上重點」。其中,深度聚焦中國核心科技資產和AI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代表性產品——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在10月20日最新規模達443.91億元,較年初大增214.16億元;另一隻於9月初上市、並聚焦電子、傳媒、醫藥生物等板塊龍頭股的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在成立一個多月以來規模亦增長逾10億元。

  「錢」之所向背后,一方面是港股科技板塊的核心企業,大多深度綁定AI商業化落地核心賽道所展現出的產業張力,它們所書寫的故事,關乎技術、關乎產業格局,也關乎一個時代的轉折;另一方面,在經歷前期數次回調后,港股科技不僅在中國資產里相對低估,在全球視野下也顯得剋制。

  更微妙的是,隨着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期暗示年內或結束縮表,美聯儲降息預期持續升溫,這對美元降息極為敏感的港股而言無異於「甘霖」。疊加全球科技競爭加劇與自主創新的內生力量交織,港股科技的新一輪高光時刻,或許已在不遠處悄然醖釀。

  價值高地上的耀眼明珠

2025,港股以久違的凌厲之勢重返舞臺。截至10月21日,港交所年內IPO融資額1920.51億港元,同比增長233.57%;配售總額2417.72億港元,同比增長566.69%。蜜雪冰城、泡泡瑪特、老鋪黃金等新消費勢力高歌猛進;比亞迪、小米、蔚來、藥明康德、地平線機器人等新經濟中堅引領再融資狂潮。

  掃貨龍頭的公募,頻頻舉牌的險資,熱情打新的散户,重燃戰意的私募,以及外資的逐步迴歸,錢潮、人潮、籌碼交匯,組成最堅實的底座,拖起了港股的流動性,並圍繞科技、大金融等賽道展開佈局。

  僅在上半年,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港股便超6870億港元,下半年更是呈現加速態勢。截至10月20日,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港股超1.21萬億港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淨流入額。伴隨資金南下,港股通ETF規模亦在年內迎來歷史性突破,市場熱情可見一斑。

  同期,港股上市以真金白銀展開密集回購,回購總額突破1450億港元。騰訊以609.65億港元回購領銜,快手、小米集團、嗶哩嗶哩、美團等緊隨其后。

  資金持續匯入港股的背后,是三重邏輯的共振。其一,「便宜」是原動力,歷經2021年至2023年的持續調整,港股性價比凸顯;其二,今年以來全球資本處於從美元資產向非美資產切換的再平衡趨勢中,港股市場憑藉其開放性與流動性率先受益;其三,在中國資產重估與產業轉型雙重敍事下,代表新經濟的AI、創新葯和新消費等方向,以其稀缺性和高彈性,成為資金配置的優選。

毫無疑問,作為中國金融開放的重要門户,香港正成為全球資本分享中國核心資產重估機遇的重要入口。在這里,一批真正具備高質量發展基因的公司沉澱聚集,讓港股成為事實層面的價值高地。

  其中的科技板塊,正是這片高地上最耀眼的明珠。

  從全球視野俯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際巨頭把控着多個科技領域的話語權。但改變在悄然發生,隨着DeepSeek出圈,阿里通義等產品打開全球口碑,寒武紀等企業在二級市場崛起,以AI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進入「中國時間」,以中美為主導的科技創新兩極格局也逐步成型。

  這一格局中,大洋彼岸的美國憑藉基礎研究與傳統優勢領域,在半導體、量子計算、合成生物學等方面保持領先;中國依託全產業鏈配套、規模化市場與政策連續性,在5G、新能源、商用無人機等領域實現反超,「小院高牆」與「舉國突圍」並行的「雙核時代」正在來臨,聚集中國最優質科技企業的港股科技板塊也因此備受關注。

  某種程度上,港股科技的價值發現,不過是一場更大的東方敍事的序章。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AI全產業鏈。2022年,國內四大互聯網巨頭佔中國AI雲服務市場份額比重接近95%,其中三家齊聚港股,它們的市場份額合計佔比接近80%,且這四家互聯網巨頭均未在A股上市,進一步凸顯港股在科技領域的稀缺性。

  然而,與引領創新的產業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地科技股懸殊的估值差異,大多數中國科技龍頭股相較於美股極具性價比。尤其是經過了年內數次調整,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和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等產品標的指數,在10月20日的最新估值(PETTM)已分別來到25.49倍、22.85倍,分別處於指數發佈以來約29.01%、24.11%的估值分位點,即歷史上超七成時間的估值都高於當前。

  這也意味着,在外部流動性寬松預期上升的背景下,仍處於歷史相對低估區間的港股科技板塊,憑藉着高彈性、高成長等特性,積蓄着更強勁的向上動能。

  風繼續吹,資金繼續向南,沒人甘願在「中國時間」的限時折扣里缺席。 

  價值重估之旅

港股的價值重估,已然從預期走向共識。它如同一場迟來的歷史正名,讓沉澱許久的中國稀缺資產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獨特表達,找到了精準切口。而這背后的勢能,由來自產業、資本與估值的三把火同時點燃。

  第一把火,在產業格局的蝶變里燒,當下科技、消費產業市值已佔據港股半壁江山,其強勁的業績增長潛力,有望重塑市場估值框架。

  第二把火,在「東穩西蕩」、去美元化進程與全球資本再配置的浪潮里燒,它們為相對低配的港股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第三把火,在估值體系里燒,不斷湧入的南下資金,把恆指PE從「廢墟」里一寸寸抬起,但距離2018年、2021年高位仍有提升空間,火苗尚未燎到天花板。

  這些火苗里,科技無疑是最熾熱的那簇。

  經過近一段時間的調整,港股科技板塊的估值壓力已大幅釋放,風險情緒改善與流動性充裕,共同為下一輪上攻鋪好乾柴。其中的稀缺性資產,有望吸引資金持續流入。

  港股科技企業的基本面也在持續改善。以恆生科技指數為例,其ROE水平已從2022年的低點穩步回升,淨利潤率和自由現金流利潤率都呈現向上趨勢,標誌着企業正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盈利能力驅動的價值成長新周期剛剛開場。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科技的投資機會並不單一,而是呈現出AI應用、智駕、創新葯等多線並舉、並轡疾馳的格局。

  在AI應用領域,從大模型到Agent應用,從語音識別到視頻生成,中國企業正在構建完整的AI生態。擁有用户和生態卡位優勢的頭部互聯網公司,有望通過AI技術增收降本兩頭受益。

  在汽車產業,中國車企的全球競爭力已被充分驗證,出口規模2020年以來增長10倍,海外可觸達市場仍有6倍空間,且外銷單車盈利是國內兩倍以上,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智能駕駛亦處於爆發前夜,整車廠、算法公司、芯片設計、傳感器等智駕關鍵領域的創新引領者,齊聚港股,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創新葯領域里的中國企業,更是憑藉強大的工程化能力,在複雜藥物研發中構建獨特優勢。未來,隨着研發實力的進一步增強與國際化佈局的持續深化,國產創新葯全球份額或持續攀升。

  港股科技之火已點燃連營,價值重估的號角響起。征程萬里,此刻正順風滿帆。

  韌性可期

  港股科技的韌性,也嵌刻於全球宏觀政策風向的轉變之中。

自鮑威爾近期暗示年內或結束縮表之后,市場對於美聯儲再度降息的預期持續升溫,資金大概率會流向海外市場。港股作為全球重要的離岸市場,也是重要的潛在承接市場。而剛經歷一場短促深蹲的港股科技,膝彎里已蓄滿反彈力道。

  資金的潮水總是這樣,從一個地方退去,又在另一個地方湧起。

  上述判斷正成為機構共識。國元國際預計,港股中長期內保持韌性,短期的波動可能會帶來更為良好的入場時機;國投證券亦明確表示,港股科技「會跟上」,相較短期的基本面和資金面邏輯,宏觀流動性和基本面邏輯有望在四季度發揮作用。

  眼下,僅待一個有力的主題敍事作為催化劑,或能點燃港股科技板塊的新一輪熱潮。

在此背景下,聚焦港股科技龍頭的指數產品愈發獲得市場青睞,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所跟蹤的港股科技領域的標杆性指數——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即如此。跟蹤該指數的ETF產品總規模已從2024年末的77億元迅猛擴張至今年7月末的278億元,增幅達259%,增速位列同類榜首。

  上述指數從港股通範圍內精選30只市值較大、研發投入高且營收增速快的科技龍頭股,前三大行業均衡分佈在電子、傳媒、醫藥生物領域,分別佔比23%、22%、15%,並特別配置了13.16%的創新葯板塊,展現出與恆生科技等指數不同的配置思路。

  相比同類型指數,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成份股數量最少,卻更為集中,科技屬性也更為純粹,前五大權重股合計佔比達到57%,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77%,囊括了騰訊、阿里、小米、比亞迪、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等科技巨頭,為投資者佈局一籃子港股科技核心資產提供了便捷選擇。

另一值得關注的標的——恆生科技指數ETF(代碼:513180,場外聯接A/C:013402/013403),在降息預期升溫、技術面補漲需求、產業面雙重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同樣有望繼續展現韌性。雖然同樣跟蹤30家港股科技龍頭,但其持倉股深度聚焦AI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將產業鏈的棧橋從雲端鋪到晶圓廠。

恆生科技指數的性價比優勢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其估值仍落后創業板一個身位,有較大修復空間;另一方面,國產芯片和智能駕駛兩大賽道的長期成長邏輯清晰,而該指數成股中,不僅匯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兩大晶圓製造龍頭,以及ASMPT封裝龍頭,芯片半導體陣容強大,比亞迪股份、「蔚小理」、地平線機器人、舜宇光學科技等智能駕駛龍頭,也齊聚恆生科技指數,指數有望長期受益於這兩大賽道的高速發展。

  儘管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鍾擺與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等風險因素仍需關注,但中長期看,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勢不可擋,加之資金南下、盈利回升、估值凹地三力同向,匯聚中國核心科技資產的港股通科技和恆生科技,屬於它們的「補漲」行情或許已在不遠處。

  藉助上述ETF工具,投資者的能力邊界,也或將隨之跨越香江。從此岸至彼岸,渡的不是香江的有形之水,而是更廣闊且無形的價值與成長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