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鑫翰種植「融創」:紮根「希望的田野」,讓機器人走進田間地頭

2025-10-23 07:5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清晨的田地,薄霧未消,一輛輛農機正在田間忙碌,一架架無人機翱翔在藍天上,精準地完成着噴灑任務。這片充滿未來感的土地,見證了張宸與她的團隊在傳統農業領域掀起一場現代化的變革。這一切的背后,是張宸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堅持與探索。

    「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機器人能在田地里干活,解放農民的雙手。」張宸坐在合作社的辦公室里,回憶起自己的「機器人夢」時,眼中流露出一股堅定。這個起初聽起來無比遙遠的夢想,隨着她的努力,逐步從幻想變成了眼前的現實。

    紮根鹽鹼地、默默耕耘十年的河北省滄州市滄縣鑫翰種植專業合作社(簡稱「鑫翰種植」)帶頭人張宸。從家中幾十畝土地到如今流轉、託管十余萬畝地,她通過農機聯盟、農產品深加工和品牌推廣,讓「希望的田野」真正呈現出富饒而活力的一面。

    賡續傳承:

    接棒成為「新農人」

    出生於趙莊村的張宸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原本可以選擇一條更輕松的職業道路,但對土地的熱愛讓她義無反顧地回到鹽鹼地的家鄉。走在田埂上,那些被烈日炙烤的莊稼以及沉重的農活深深觸動這個年輕女孩的心。

    「從小我就知道,父母種地真的很辛苦。小時候我也下過地干活,撒肥料、拔苗這些都干過,體驗過那種勞作的艱辛。辛辛苦苦一年到頭還可能因為糧食賣不上好價錢賠錢,我心里就想着,未來一定要改變這種傳統的種地方式。」

    「一定要改變家人和鄉親們每天起早貪黑卻收成有限的現狀,讓農業真正成為一門有希望、有價值的事業。」張宸談道。

    「一開始選擇農業的時候,説實話,確實是挺辛酸的,特別是看年景變化對收入的影響。」初涉農業的她沒有資源、沒有經驗,頂着不被理解的壓力,用積蓄流轉了幾百畝地。第一年還算順利。然而,現實遠比想象殘酷。

    「2015年那一年發生了大旱,投入幾乎全賠了。這對我的打擊非常大,甚至一度讓我心態失衡。」

    尤其是,看着地里顆粒無收的玉米,她也曾猶豫過,想過不干了。

    「那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但父親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困難早已是常態,真正走出來的人靠的是意志力和創新。「從那時起,我明白自己沒有退路,也意識到農業光靠干是不行的,還要學會科學種田。」

    張宸介紹,那時候雖然有農業保險,但政策性保險的賠付比例相對固定,無法覆蓋全部損失。而商業保險雖然有保底產量,但投保費用較高。而且,當時滄州是沒有的,想投保也沒有渠道。

    后來經過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的協調,與幾大保險公司溝通,在那一年開通了商業保險,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中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可控風險。

    經此一事,張宸意識到,發展農業並非僅靠埋頭苦干。「要向別人學,向外界取經,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路。」也就在這一年,她踏上了一條從未停止學習的路。她參加了地方團組織提供的多項培訓項目,包括「領頭雁」清華工程、浙江大學研修和中國農業大學交流活動等。通過這些學習,她接觸到許多農業領域專家,結識了各地與她懷抱相似夢想的年輕人。

    「那段時間我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怎麼通過數據分析預測市場趨勢,甚至怎麼與村民溝通、建立信任。」這些寶貴的經驗,也讓張宸更明確自己的方向。而農業中的挫折與艱難,也因這些共鳴與支持而不再顯得孤單。

    資源整合:

    建立農機聯盟搭建新路徑

    2015年,張宸帶着一腔熱血回到了家鄉,決心要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尋找屬於自己的農業夢想。從最初流轉300畝土地開始,她一步步走上了農業現代化探索的道路。然而,迎接她的並非一馬平川,而是佈滿荊棘的山路。

    「起初,村里對土地流轉並不看好,有些地甚至寧願荒着。」張宸回憶起最初的不易時,語氣中帶着一絲無奈。由於無法實現大規模成方連片,機械化作業難以展開。爲了讓計劃得以實施,她不得不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流轉土地。「那時候每畝地的流轉價大約三四百元,但爲了儘快推進,我花了650元-700元一畝,幾乎翻了一番。」困難可想而知,也就意味着她在最初種兩季糧食后,盈利幾乎為零。

    然而,困難從未讓張宸退卻。「不僅要有情懷,更需要將情懷落地,創造效益,才能説服鄉親們相信這條路能走通。」用她自己的話來説,農業不能僅是傳統的「種地」,而是要讓土地發揮效益的最大化。她從小目標做起,逐步改良生產模式,引進先進機械,「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的作業」這一理念,從此貫穿在她的每一步探索中。

    張宸能讓農業邁上現代化的跑道,也離不開「託管模式」的突破。「農業機械化是第一步,而託管模式真正為合作社的發展打下了根基。」從2015年到2023年,合作社歷經數年探索,託管面積從最初的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突破10萬多畝,而訂單農業則覆蓋了22萬畝,成為從單一農業生產向多元化農業服務的支撐點。

    與傳統的土地包租模式不同,託管模式並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所有權,而是由合作社提供「種、管、收」全流程服務。這一服務模式讓農户節約成本的同時無需操心生產,「把地交給合作社,我們幫他們做好。」張宸解釋道。例如,僅播種環節,通過機械精準操作,每畝就能為農户節約15元成本,同時提高糧食產量。這不僅為農户帶來實際收益,也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合作社的信任。「無論是我們的成員還是普通農户,無論是承包還是託管,收益都會多出來一截。」

    合作社為每位農户提供收益數據,讓數字説話,逐漸得到周圍村民的信任。

    2016年,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張宸進一步成立農機聯盟。她將原本分散的機械設備進行整合,實現資源統一調配使用。「有時候農忙時節,機械設備調度就是關鍵。通過統一調配,在最黃金的農業周期,我們可以實現更高效的種收,不會浪費一分一秒。」這一機制的成功,不僅有效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更讓合作社以更低成本創造更大效益。

    如今,更多農户將土地放心託管給合作社,土地成片流轉,現代化農業大展其效,大型農機的利用率與生產效率也邁上新臺階。

科技創新:

讓「汗水農業」變成「智慧農業

    「2018年是一個轉折點,那時候我第一次明確感受到,現代農業必須邁向科技化這條路。」張宸回憶,那時候她開始嘗試引入北斗技術,期望通過無人化作業提升效率。

    「剛開始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確實很難,」張宸回憶起那段日子,還忍不住笑中帶着一絲無奈,「因為我們做這個項目,在滄州市是第一家,雖然不能説是河北省第一,但在滄州,我是第一個用北斗系統的人。」

    「那天記得特別清楚,拖拉機本應該按照設定的直線軌跡走,可突然間好像‘不聽話’了,自顧自扭了方向。」張宸用雙手比畫着當時的情景,「眼看着拖拉機兩邊就是溝,離老遠只聽見工人一邊喊着一邊追,就怕它真開進溝里去。」

    「這東西不靠譜啊!還不如我以前的老農機實用。」工人喊道。

    張宸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感慨:「那會真的是又尷尬又無奈。」

    她立刻撥打了技術方的電話,技術專家趕到現場后,問題很快暴露了——合作社位於飛機場附近,飛機信號干擾對北斗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每當有飛機起飛時,導航系統都會不可控制地「失靈」。

    技術專家建議安裝信號基站以強化北斗信號,但費用昂貴。加裝基站不僅是一次性投入,還要后續維護,成本消耗遠遠超出預算。

    投資一個基站的費用就要45萬元-50萬元,如此高的投入讓大家如履薄冰。張宸感嘆,當時家人一度對她的堅持感到懷疑,「你這樣花錢,什麼時候才能收回成本?萬一技術還是用不了怎麼辦?」

    張宸低頭沉思,苦心思索其中的利弊,但最終,她下定決心:「機械化是農業的未來趨勢,如果這些困難不能克服,那也就沒什麼好談發展的機會了。」

    她深知,只要這條路走通,就能換來農業效率的質變。

    「基站是架好了,但如何保證無人機、農機的高效配合?系統的優化、設備的更新,這些都需要技術與資金的雙重支持。」張宸説,「一開始還真是熬過來的。」

    「如今,我們這邊現在有53台無人機,服務範圍超過30萬畝。」談到如今的作業規模,張宸滿臉欣慰。她舉了一個例子:一臺無人機,一天可以完成2000畝土地的噴灑任務,解決過去農民一個月也忙不完的難題。而專業無人機飛手的工資更是讓人羨慕,一個月隨隨便便掙幾千塊,收入比當初外出打工還高。

    「最讓我感動的是,科技農業讓更多年輕人願意留下來了。」張宸指着不遠處一羣忙碌的年輕飛手,臉上露出了母親般的笑容。從張宸的合作社成立起,前后已經吸引上百名年輕人加入,他們中不僅有95后、00后,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

    村里不少年輕人如今都考取了無人機飛手資格證,成了專業的農業「飛防員」。「有個大學剛畢業的小夥子,之前在外地跑銷售,聽説我們這有無人機培訓就回來試試。他沒想到,農業行業不僅收入可觀,還能找到發展前景,現在干得風生水起。」張宸滿是驕傲。

    三產融合:

    持續提升農業附加值

    隨着託管面積的擴大,合作社逐步將目光投向更高附加值的農業深加工和銷售領域。

    在生活中,一份簡單的麪食,背后承載的是對味道和品質的不懈追求。

    「面花想要做好並不容易,不同的面做出來的味道差別可大咧。」張宸介紹,隨着電商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通過網絡購物來滿足生活需求。從日用品到食品,人們越來越偏好購買現成的食品,比如窩頭、饅頭、面花、豆包等。

    她介紹,不同地區的原料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食品的口感與特點。例如,山東的小麥與其他地區的小麥存在區別,使得加工出的麪食在口感上更筋道,具有濃郁的麥香,但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單一使用某些類型的麪粉可能會導致蒸出來的饅頭裂開,需要搭配其他品種來加以改進。

    「優質的產品不僅僅是售賣,更是一種責任。」張宸從種植到加工,建立了嚴格的企業標準,並與科研單位合作,精益求精,確保每一份麪食都能讓人品嚐到自然的香味和用心的品質。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承諾,也是一份對農業價值的深耕和提升。

    2016年,她註冊了自己的品牌,開始延伸二產和三產鏈條,從原糧到精加工食品,產值逐步提升。「我們希望每一顆鹽鹼地上長出的糧食,不僅成為餐桌上一份健康食品,還能帶有文化和情懷的故事。」

    隨后,她積極嘗試入駐各大線上平臺,開展電商直播,帶領本地一些婦女開啟新的就業機會。「我們打造了一個直播間,既賣產品,也展示我們的服務,讓更多人知道生態鹽鹼糧食的價值。」此外,她還常常帶着合作社成員和產品參加各類展銷會,不斷提高品牌的影響力。

    面對線上渠道競爭激烈的現實,她和團隊深入挖掘鹽鹼地小麥的營養優勢,設計新穎包裝,講好鹽鹼地糧食的「故事」。「未來希望在一線城市開拓市場,讓更多人知道好糧源於鹽鹼地,也讓鄉親們的辛苦有更高的回報。」

    「我希望未來不僅能帶領鄉親們把農業機械化做得更標準,託管面積價值更大化,更要讓一二三產業成為‘鹽鹼地黃金產業’的名片,把農產品推向全國,用實際行動實現農業現代化。」

    張宸低頭沉思片刻后,説:「未來,我還想探索更智慧的管理模式,比如引入大數據,讓所有設備都實現一體化管理。這一天,也許來得比我們想象得更快。」

    「解放雙手、智慧農業,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此刻的張宸,笑容明朗,目光堅定——她的「機器人夢」,正在距離明天更近一步。

①旱鹼麥收穫場景。

②電商+直播創新銷售模式。

(圖3)張宸現場教一名農村婦女操控無人機打藥。

(圖4)聯合科研機構培育耐鹽鹼旱鹼麥品種並運用北斗無人農機節本增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