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稀土為何這麼強

2025-10-23 06:54

  • □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周麗萍(一)

      近來,稀土成為關注的焦點。10月9日,商務部發布2025年第61號公告《公佈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第62號公告《公佈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首次將稀土產業鏈全環節技術納入出口管制範圍,標誌着中國稀土管控從單點管控轉向全鏈條閉環。

      這是中國對9月底美國商務部發布所謂「50%規則」的反制。從美國后續的一系列反應來看,這一舉措是打在了其痛腳上。

      為什麼稀土這麼重要?

    (二)

      稀土並非一種「土」,而是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它被譽為「工業維生素」,幾乎所有高精尖製造領域都離不開它。從新能源汽車的驅動電機、風電設備的發電機,到智能手機、芯片、顯示屏,戰鬥機的發動機、航天器的耐高温部件,稀土無處不在。普遍認為,一個國家對稀土的掌控能力,不僅關係到當下製造業的發展,更影響未來數十年在科技競爭和經濟安全中的話語權。

      目前,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是唯一能夠提供所有17種稀土金屬,且擁有稀土全產業鏈的國家。稀土產量佔全球產量的近70%,尤其高端用途所需材料,當前只有中國具備穩定量產能力。近年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量佔總進口量的70%。

      其實稀土資源在全球並不稀缺,美國的礦產儲量也不少。稀土產業的壁壘,在於精煉加工能力和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這兩個方面,正是中國的核心優勢。

    (三)

      技術和專利,是中國稀土的「殺手鐗」,439項獨家萃取專利,構築起強大的「護城河」。

      今天,中國掌握了全球超過90%的稀土加工和提純能力。2025年全球新增稀土專利中,中國企業佔比82%,美國僅7%。

      中國稀土技術的領先,必須銘記一位奠基性人物——徐光憲院士,他帶領團隊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引導了我國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的全面革新,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此后歷經幾十年積累,中國在稀土開採、冶煉、精密加工、終端應用各環節,涌現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在稀土領域雄厚的科技實力,是長時間迭代升級的結果,是一個「漸進多於且重要於突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中國逐步建立了從開採、分離到深加工,各個環節協同發展的完整的稀土產業鏈,一方面成為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又進一步催生技術的創新發展。可以説,中國的稀土技術,從研究室的燈火通明中來,從機器轟鳴的工廠車間中來,從市場需求的倒逼中來,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科技創新生態,也成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一個典型樣本。

      反觀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將稀土加工轉移到國外后,本土冶煉廠倒閉,技術團隊解散,如今技術水平遠落后於中國。

      網上許多人問,既然稀土這麼重要,美國為什麼自己不搞?這些年來,美國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起。除了技術和成本的制約因素,更缺少「硬件底座」。稀土產業需要完整的材料、化工冶煉、電力等體系配套,高度依賴一個完整、成熟的工業化體系來支撐。美國想要追趕,就需要重建一個被自己廢棄了許久的產業體系。但現實來看,從奧巴馬開始的「美國製造業迴流」之路,至今舉步維艱。

      當下美西方正加速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但中國的稀土技術與產業更不會停滯不前。2024年10月實施的《稀土管理條例》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稀土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持續提升稀土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其他人追上來,我們又不知領先了多少「身位」。

    (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從稀土產業,更加清醒地認識,「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的危機意識;從稀土產業,更加清晰地體會,「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製造業不能丟」的決策智慧;從稀土產業,更加深刻地理解,「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的戰略遠見。

      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如果説,在關鍵核心領域的科技競爭是攀登金字塔的塔尖,那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支撐金字塔的底座,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就是我們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原因。

      一方面,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

      惟此,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問題;惟此,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惟此,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