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06:48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編者的話:爲了「確保美國在新一輪登月競賽中領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長達菲20日突然宣佈,由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開發月球着陸器方面的嚴重滯后,NASA將重新開放月球着陸器研製競標,向其他公司徵求新的解決方案。此舉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到底怎麼了?臨陣更換月球着陸器的「研發主角」,還來得及嗎?美國2027年載人登月計劃能實現嗎?
月球着陸器為何「難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1日稱,達菲認為馬斯克旗下的SpaceX的月球着陸器研製進度落后,直接威脅到一再拖延的「阿爾忒彌斯3」載人登月任務能否在2027年完成。由於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NASA在人類重返月球任務中保持領先地位的目標正受到挑戰。
據介紹,「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是美國「重返月球」項目的核心。不同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中,由「土星5號」火箭直接將「阿波羅」飛船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的「直接發射」模式,「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奔月方案相當複雜:搭載4名宇航員的新一代「獵户座」載人飛船與月球着陸器分兩次發射,各自前往繞月軌道。它們完成在軌對接后,兩名實施登月任務的宇航員進入月球着陸器,另外兩名宇航員留在「獵户座」飛船中,繼續環月飛行;月球着陸器在月球表面軟着陸后,落月的兩名宇航員開始為期一周左右的月面考察,此后再搭乘着陸器的上升級重新返回繞月軌道,與「獵户座」飛船對接;最終宇航員全部轉移到飛船后,飛船拋棄着陸器上升級,執行重返地球任務。
「今日美國」網站介紹稱,「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之所以採用如此複雜的「奔月」模式,緣於當初美國對該計劃的宏遠規劃:NASA不僅想要通過「阿爾忒彌斯」計劃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還計劃在月球軌道上建立「門户」空間站,為后續的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提供中轉服務。考慮到未來美國的深空載人飛船都會前往月球軌道的「門户」空間站進行換乘和補給,「阿爾忒彌斯」計劃放棄「阿波羅」計劃的「直接發射」模式,從一開始就選擇「分別發射」「在軌對接」模式,也算是順理成章地「一步到位」。
從整體情況而言,「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涉及三大核心部件:負責發射任務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搭乘宇航員的「獵户座」載人飛船和執行月面着陸使命的月球着陸器。但目前這三大部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技術故障和費用超支,導致「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進度一再拖延。不過,SLS火箭和「獵户座」飛船已經於2022年11月在不載人的「阿爾忒彌斯1」任務中完成了可靠性驗證和技術合練,並計劃在2026年的「阿爾忒彌斯2」任務中搭載宇航員完成繞月飛行,只有由SpaceX負責的月球着陸器目前還「遙不可及」。
美國「太空」網站介紹稱,儘管批評很多,但由於時間和經費限制,「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整體設計已經不可能修改,想要確保美國載人登月時間表不再拖延,月球着陸器的進度就尤其關鍵。
根據SpaceX的計劃,月球着陸器將由「星艦」飛船改裝而來,它將先發射到近地軌道待命,再發射多艘滿載燃料的「星艦」飛船與其對接,通過複雜的在軌燃料加註后,再前往月球軌道。
多家美媒的報道強調稱,目前人類還沒有在軌加註低温燃料的成功經驗,考慮到這些燃料很容易揮發,因此到底需要多少「星艦」飛船進行在軌加註也是未知數。SpaceX樂觀估計,「只需要十多艘」。而一名前NASA官員告訴CNN,可能需要多達20-40次在軌加註。
更麻煩的是,當前「星艦」的研製也遠遠落后於計劃。根據SpaceX與NASA簽署的協議,月球着陸器本應該在2025年4月完成驗證試驗。但目前作為原型的「星艦」飛船都還處於起步階段,2025年以來第二代「星艦」飛船已遭遇3次試飛失敗,僅完成幾次成功的亞軌道試飛。未來將執行在軌加註任務的第三代「星艦」飛船還沒有首飛,更不要説入軌試飛和更關鍵的在軌加註燃料試驗。
此外,由第三代「星艦」飛船改裝而來的月球着陸器不僅負責將宇航員送到月球表面,還要在沒有發射臺、充滿月塵的月面環境下點火起飛,這同樣是一個極高的工程挑戰。因此外界普遍認為,SpaceX幾乎不可能按期在2027年完成月球着陸器的研製並做好準備工作。
路透社稱,NASA顧問團隊估計,SpaceX承擔的該項目可能會比原計劃「晚幾年完成」。
「藍月亮」能擔重任嗎
CNN稱,達菲近日公開表示,藍色起源公司可以接替SpaceX承擔月球着陸器的研製重任。藍色起源公司被NASA寄予厚望並非毫無理由。據介紹,在2021年NASA發起的月球着陸器項目競標中,共有3個團隊參加:藍色起源公司牽頭,與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德雷珀等幾家傳統航空航天公司組成的「國家隊」;Dynetics公司領銜,25家分包商組成的「小企業隊」;以及獨自參加的SpaceX。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實力雄厚的「國家隊」獲勝的可能性最高。「國家隊」提出的月球着陸器命名為「綜合着陸器」(ILV),由轉移級(諾斯羅普·格魯曼研製)、下降級(藍色起源研製)和上升級(洛克希德·馬丁研製)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通過「新格倫」或「火神」運載火箭發射,在環月軌道或「門户」空間站完成組裝。NASA對於「國家隊」提出的月球着陸器整體技術方案表示認可,但質疑其「不成熟的推進和通信系統,以及第三方供應商的能力」,最終該項目在競標中失敗。「小企業隊」提出的月球着陸器總體方案與「國家隊」類似,採用兩次發射、在軌組合的模式,滿足並超過NASA提出的所有技術指標,但最終被淘汰。
月球着陸器技術方案最複雜、最激進的SpaceX爆冷中標,當時引起了美國航天界的極大爭議。大部分美國分析家認為,SpaceX能夠贏得合同,並非其技術方案更先進或更成熟,而是由於報價遠低於對手:SpaceX的報價(29億美元)只相當於「國家隊」(60億美元)的一半。
月球着陸器項目讓SpaceX「一家獨贏」的結果引發藍色起源公司的強烈不滿。為此藍色起源還向美國政府問責局提出申訴,但此后被駁回。藍色起源公司對此並不死心。2023年NASA在「阿爾忒彌斯5」任務中提出修改版月球着陸器方案,被稱為「藍月亮」MK2的藍色起源公司載人月球着陸器最終中標。
CNN稱,針對達菲近日的提議,藍色起源公司表示「準備好提供支持」。儘管從技術指標上看,「藍月亮」MK2着陸器完全能夠滿足美國載人登月任務的需求,但美國「太空新聞」網站20日稱,目前該着陸器瞄準的是21世紀30年代初發射的「阿爾忒彌斯5」任務,其研發進度不太可能超過SpaceX。據介紹,藍色起源的另一個選擇是基於無人版「藍月亮」MK1月球着陸器進行改裝。「太空新聞」網站稱,按照當前的計劃,藍色起源公司最早將在今年首次發射「藍月亮」MK1着陸器,預計它將降落在月球南極地區。同時藍色起源公司還在建造第二個「藍月亮」MK1着陸器,計劃在2027年將NASA研製的「毒蛇」月球車送到月球表面。儘管「藍月亮」MK1着陸器的生產配套設施基本齊全,但藍色起源需要在未來兩年內實現從無人着陸器到載人着陸器的改裝並完成相關可靠性測試,時間非常緊張。
馬斯克:「SpaceX的進度像閃電」
針對NASA的動作,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迴應稱,「與其他公司相比,SpaceX的進度就像閃電。‘星艦’最終將完成整個月球任務」。
馬斯克的相關言論並非沒有底氣。美國媒體注意到,除了藍色起源公司外,幾乎沒有其他美國航天企業能夠立即拿出月球着陸器計劃,更不要説能夠趕在SpaceX之前完成研製。
達菲表示,除了SpaceX和藍色起源公司之外,NASA也可能會選擇向尚未簽訂合同的美國航天企業開放競爭機會。但目前只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聲明中迴應稱,該公司正在「對載人月球着陸器進行重要的技術和計劃分析」,並與跨行業團隊合作響應NASA需求。CNN稱,曾在2021年與藍色起源公司和SpaceX一起競標月球着陸器項目的Dynetics公司目前還沒有迴應。
事實上,無論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是Dynetics公司,都已經無力單獨承擔月球着陸器這樣重量級的航天項目的研製工作,更不要説還面臨明確的時間和經費限制。即便它們想要和其他公司聯合研製,光是組織協調方面就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很難滿足NASA的要求。
有分析認為,當前美國陷入「登月計劃延誤危機」,本質上是美國整體航天研製能力的下滑,以及NASA對相關領域投入持續削減的惡果。例如NASA在月球着陸器項目上放棄備份方案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國會在2021年初將32億美元項目預算壓縮至8.5億,NASA不要説同時資助兩家企業開展研發,就連扶持報價偏高的「國家隊」都做不到,只能「孤注一擲」選擇報價最低的SpaceX。
此外,除了麻煩不斷的月球着陸器,當前「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配套的艙外服也面臨進度推迟的問題,因此不少美國媒體認為,「阿爾忒彌斯3」任務很難按期在2027年完成。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這種糟糕的局面對於SpaceX公司或其他美國航天企業而言,反而是好事,可能為「阿爾忒彌斯」月球着陸器爭取了額外的研製和測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