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23 05:00
(來源:金科之家網)
一、早年歲月
1988 年,22 歲的比爾・阿克曼在哈佛大學完成的畢業論文,埋下了他一生 「質疑慣性」 的種子。
這篇題為《攀登常春藤之牆:猶太人和亞裔美國人在哈佛招生中的經歷》的文章,大膽對比了 1920 年代對猶太學生的配額限制與 1980 年代亞裔學生面臨的類似困境,直指教育公平中的結構性偏見。
這種對 「隱形不公」 的敏鋭洞察,后來成為他投資風格的核心特質。當時沒人料到,這個敢於挑戰權威的年輕人,日后會在華爾街掀起更猛烈的風暴。
大學期間的一次偶然閲讀,徹底改變了阿克曼的人生軌跡。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讓他首次接觸價值投資理念,而沃倫・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打造商業帝國的故事,更讓他熱血沸騰。
他當時就立志,要複製巴菲特的成功,但要用自己的方式。哈佛商學院的深造經歷,進一步打磨了他的分析框架。作為划艇隊成員,他培養出的耐力與執行力,后來都轉化為投資戰場上的關鍵素養。
二、創業歷程
1992 年,剛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的阿克曼與同學大衞・伯科維茨共同創立了 Gotham Partners,初始資金為 500 萬美元。
早期的他野心勃勃,1995 年高調競標洛克菲勒中心,雖未成功卻讓基金聲名鵲起。
這段時期的阿克曼已展現出維權投資者的潛質。他投資 Hallwood Realty 后,公開指控公司管理不善,卻因此與 「華爾街禿鷲」 卡爾・伊坎結下樑子。
伊坎指責他為個人利益損害公司價值,兩人的矛盾成為日后華爾街的經典對決伏筆。
2003 年,Gotham Partners 的關閉成為阿克曼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多重危機疊加導致了這場潰敗:投資高爾夫球場運營商帶來的鉅額債務、與 First Union 的合併案被法院駁回、持續的法律訴訟耗盡精力,最終在投資者贖回壓力下被迫清盤。
這次失敗教會阿克曼最深刻的教訓:流動性與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帶着 5400 萬美元和覆盤后的經驗,他同年創立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採用更集中的投資策略,開啟了全新徵程。
三、投資戰場
1.做空 MBIA 的五年堅守是比爾・阿克曼的成名之戰
2002 年,36 歲的阿克曼盯上了 AAA 級債券保險公司 MBIA。當時華爾街正瘋狂推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IA 作為風險評級支撐者被奉為 「安全標杆」。
阿克曼卻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這家公司槓桿過高,為大量有毒資產提供擔保的商業模式存在致命缺陷。他頂住整個華爾街的質疑,買入 MBIA 債券的信用違約互換並建立空頭倉位,這一堅持就是 5 年。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MBIA 果然陷入破產危機。阿克曼的基金從中獲利超過 10 億美元,這場戰役奠定了他 「最具洞察力投資者」 的聲譽。
2.投資 Valeant 與康寶萊讓比爾・阿克曼付出慘痛代價
阿克曼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兩場敗仗讓他付出沉重代價。
2015 年,他以 180 美元 / 股的價格,斥資 32 億美元購入 Valeant 製藥 8.5% 的股份,看好其通過收購和漲價實現增長的模式。
但這家公司很快暴露出問題:部分藥品漲價超 500% 引發輿論譴責,與郵購藥房的可疑關係及財務造假指控接踵而至。
2017 年,阿克曼被迫以 11 美元 / 股清倉,損失超 40 億美元。他后來坦誠:「當然,我后悔這筆投資。」
更漫長的消耗戰發生在康寶萊身上。2012 年 12 月,阿克曼發佈 342 頁報告,稱這家營養品公司是 「金字塔騙局」,公開做空其股票。
這場戰役意外引發與伊坎的公開對決。2013 年 1 月,兩位億萬富翁在 CNBC 直播中對罵近半小時,伊坎罵他 「校園里的愛哭鬼」,阿克曼回擊對方 「不誠實」。伊坎隨后大舉買入康寶萊股票,最高持股 26%。
儘管阿克曼花費 5000 萬美元進行公關戰並遊說監管機構,最終 FTC 僅對康寶萊罰款 2 億美元並要求改革,公司並未倒閉。
2018 年,他關閉空頭倉位,損失近 10 億美元,而伊坎則賺了約 10 億。
這兩場失敗讓潘興廣場連續四年虧損,管理資產從 200 億美元縮水至不足 70 億美元。
3.疫情中的精準操作
讓比爾・阿克曼實現投資生涯的鳳凰涅槃2020 年初,新冠疫情蔓延之初,多數投資者仍在觀望,阿克曼卻從噩夢中嗅到了危機。
當他發現債券市場未反映出相應風險時,他果斷出手。2 月底,用 2700 萬美元購買了與 710 億美元公司債掛鉤的信用違約互換合約,對衝市場崩潰風險。
3 月 23 日市場恐慌達到頂峰時,他關閉對衝倉位,獲利 26 億美元 —— 不到一個月回報率接近 100 倍。
更精妙的是,他立即將利潤投入股市,買入星巴克、希爾頓、伯克希爾等優質公司,在市場反彈中再賺十多億。
這波操作讓潘興廣場當年實現 70.2% 的年度收益,管理規模回升至 185 億美元。阿克曼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危機中藏着機遇」。
4.通過做空美債與佈局永久資本推進投資目標
2023 年 8 月,阿克曼透露正在做空 30 年期美債,認為 5.5% 纔是其合理收益率。
隨着長端美債收益率急速飆升,10 月 23 日他宣佈平倉,此時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突破 5%,這場押注顯然大獲成功。
他的終極目標始終指向 「永久資本」。2025 年 5 月,潘興廣場向霍華德・休斯公司(Howard Hughes)注資 9 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 47%,阿克曼親自擔任執行主席。
這家擁有休斯頓 Woodlands、拉斯維加斯 Summerlin 等 「小型城市」 級社區的公司,被他視為打造 「現代版伯克希爾・哈撒韋」 的載體。
他計劃先建立保險業務獲取 「浮存金」,再逐步收購優質企業控股權,實現長期價值創造。
四、比爾・阿克曼的投資哲學
1.阿克曼的投資哲學經歷了顯著進化:從 「激進維權」 轉向 「安靜投資」。
早期的他是典型的激進維權投資者,通過買入股票獲得話語權,推動公司戰略調整、管理層更換以提升價值。
2011 年投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時,他就通過批評管理層、提出改革方案,最終推動公司變革。
經歷 Valeant 和康寶萊的挫折后,2022 年 3 月他宣佈不再參與激進賣空,轉向長期 「安靜」 的賭注。
這種轉變源於他的反思:「作為持有短期資本的長期投資者,最終會導致糟糕的結果。」
2.阿克曼的選股邏輯聚焦尋找 「防彈」 的優質企業。
阿克曼始終堅持尋找具備長期競爭力的企業,他稱之為 「防彈」 企業 —— 能抵抗關税、疫情、利率波動等外部衝擊,擁有高回報和長期增長潛力。
他與巴菲特的選股邏輯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巴菲特偏愛 「撿便宜貨」,從不買估值超過 10 倍市盈率的公司;
阿克曼則願意為優質企業支付溢價,他曾説:「我買 Chipotle 的時候,股價一點不便宜,但它的盈利增長讓估值很快變得合理。」
目前潘興廣場的投資組合集中在多個領域:房地產領域的 Brookfield 和霍華德・休斯,餐飲領域的 Chipotle 和漢堡王母公司 QSR,酒店領域的希爾頓,還有耐克和谷歌等知名企業。
3.阿克曼擅長通過不對稱交易控制風險,用有限成本博取高額回報。
2020 年疫情對衝操作就是典型案例:僅用 2700 萬美元本金,最高可獲得數十億美元回報,即便判斷失誤,損失也相對可控。
他在 2025 年致股東信中提到,進行對衝或不對稱交易需要兩個條件:對未來有獨特看法,且能找到提供足夠不對稱回報的工具。沒有非凡機會時,就選擇安靜等待。
長期複利的力量印證了比爾・阿克曼投資哲學的有效性截至 2025 年,潘興廣場成立 21 年來的淨資產收益率年複合增長率達 15.9%,累計回報 2172%,遠超標普 500 指數的 654%。
分階段看,2004-2015 年開放式基金時代複合回報 20.9%;2015-2018 年經歷挑戰期;2018 年后進入永久資本時代,過去七年複合回報率達 22.2%。這一業績印證了其投資哲學的有效性。
五、比爾・阿克曼的人生哲學
1.極度坦誠
面對 Valeant 投資失敗,他沒有迴避,直接承認錯誤;談到康寶萊戰役,他坦言 「如果預先知道結果,也許不會這樣投資」,但仍堅持自己的初衷是 「保護消費者免受欺騙」。
這種坦誠也體現在對偶像的評價上。他承認巴菲特是自己的導師,會虔誠參加伯克希爾年會,但也直言巴菲特在疫情期間 「嚇壞了」,並對其拒絕收購希爾頓的決定表示遺憾 —— 后來希爾頓十年漲了五倍多。
2.在挫折中持續進化
從 Gotham 的流動性危機,到 Valeant 和康寶萊的鉅額虧損,阿克曼從未被失敗打垮,反而每次都能從中吸取教訓完成進化。
Gotham 關閉后,他優化了資金結構;經歷 2015-2018 年的低谷后,他轉向永久資本模式,避免短期贖回壓力;多次戰役后,他從激進做空轉向長期控股,實現了從 「破壞者」 到 「建設者」 的轉變。
3.長期主義
阿克曼的長期主義不僅體現在投資周期上,更在於對 「百年企業」 的追求。他之所以執着於打造 「現代版伯克希爾」,是因為意識到只有永久資本才能支撐長期價值創造。
他在致股東信中強調:「短期波動不重要,企業的長期價值纔是關鍵。」 這種理念貫穿其投資生涯,從持有 MBIA 五年,到耐心培育霍華德・休斯的轉型,都可見一斑。
六、經驗借鑑
1.深入研究是投資者的核心競爭力
阿克曼的每一次重大決策都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礎上:做空 MBIA 前吃透其擔保模式缺陷,投資霍華德・休斯前看清其社區資產的長期價值,疫情對衝前細緻分析病毒傳播數據。
沒有 342 頁的康寶萊研究報告,就不會有那場持續五年的戰役。
2.逆向思維需要基於獨立判斷的勇氣
支撐當華爾街都信任 MBIA 的 AAA 評級時,阿克曼敢於做空;當市場沉迷 Valeant 的增長神話時,他后來的退出(儘管滯后)體現了糾錯的逆向思維;當 2020 年投資者恐慌拋售時,他卻大舉買入優質資產。
逆向思維不是盲目反市場,而是基於獨立判斷的勇氣。
3.風險管理對投資者而言比單純追求收益更重要
Gotham 的失敗讓阿克曼明白流動性的重要性,Valeant 的虧損教會他審視商業模式的道德與監管風險,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后來的風險控制體系。
2020 年的操作更是完美示範:先用小成本對衝風險,再把握機會進攻。
4.保持進化的開放心態是投資者長期生存的關鍵
投資沒有永恆的真理,阿克曼從激進維權到安靜投資的轉變證明了這一點。
他在 59 歲時仍在追求 「用巴菲特的方式,超越巴菲特」,這種不固守經驗、持續迭代的心態,正是投資者長期生存的關鍵。
比爾・阿克曼用一生的投資實踐證明:成功不是靠精準預測市場,而是靠深入的研究、堅定的信念、坦誠的反思和持續的進化。
免責聲明:自媒體內容僅用於記錄和分享,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或由人工智能服務生成。如有文字或圖片涉及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機構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